日本的5月, 初夏季節,抬頭看到飄揚的鯉魚旗,哦~已經到了 5月啦。、
第一次聽說日本「男孩節」是來自「蠟筆小新」,最後小新掛上了媽媽的長筒絲襪……
5月5日的「男孩節」,其實稍微挖一下,原來是日本古民俗的「端午節」。 雖然日本逐步初步淡化了「端午節」這一節日,但是很多習俗還是能看到「端午節」的文化影響的。 當然日本現在很多傳統都和中國傳統節日有相似之處。
日本古時候的「端午節」,就是日本人還過「端午節」這個節日的時候, 叫「菖蒲の節供」, 由來呢是日本從唐代曆法中學到中國根據四季不同和節氣的變化, 在曆法中取了重複的奇數的日期,並選擇了應季的植物作為當月的代表演化成為「五節句」,分別是指「七草の節供(1月7日)」、「桃の節供(3月3日)」、「菖蒲の節供(5月5日)」、「七夕の節供(7月7日)」、「菊の節供(9月9日)」這五個節日。
日本在唐代無限崇拜中國,這些節日被原封照搬過來,衍生出比較風雅的日本習俗,只在天皇和貴族間流行。 漢民族認為農曆五月為毒月,需要闢邪祛毒。 譬如說, 日本奈良時代的天皇會賜給貴族們菖蒲和艾蒿的莖葉編織的「藥玉(薬玉/くすだま)」,類似中國端午香包, 裡面有麝香,沉香,龍腦等香料,外面裝飾著花紋和五彩絲線, 貴族們之間相互贈送,在「源氏物語」和「枕草子」中都有描述。
到現在日本還保留著菖蒲沐浴,枕菖蒲葉等用來去除邪祟等儀式感的活動。
起初這些節日遵循的時間是中國的農曆。什麼時候改成西曆的呢?在明治維新時期, 那個時候日本轉為崇拜武力值第一的西方, 所以一直到現在,日本很多和中國相似的節日都是按照西曆過的。雖然曆法已改變, 但是很多風俗確保留下來。
之後端午節又在日本演化成為「男孩節」,其實是日語的發音「菖蒲」和「尚武」是一樣的, 日本自古崇尚武力火拼; 男孩尚武嘛, 尚武一般作為男孩子誕生, 成長祝福的語言。 菖蒲葉子又形似「劍」, 慢慢地就成為了祈求男孩茁壯成長、充滿陽氣的「男孩節」。
到近代的昭和時代, 才將5月5日設立為日本全國性節日,「男孩節」那天有男孩的家裡要放鯉魚旗,鯉魚旗是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以家庭為單位,紅色代表母親、黑色代表父親、青藍色代表男孩,象徵孩童的「子鯉」,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放在最上方的「籠玉」 據說是有神明居住在裡面。而在下方的「矢車」是護身符。典故取自「鯉魚跳龍門」之意。
這時候,有條件的家裡擺放著「五月人形」五月人偶,一整套包括了鎧甲、頭盔、刀與武士,取男孩尚武精神。
「男孩節」的食物和「端午節」很像了,有類似中國的粽子, 形狀很多, 典型是這種錘子形狀的。 也有日本獨特的料理,叫做「柏餅」,是用槲葉包著的和菓子,日本人認為「柏」的槲葉是神依附之處,而槲樹的新芽長出之後,老葉才會脫落,故有子孫昌盛且系衍不絕的寓意。槲葉雖然經過處理了, 但是味道對我來說還是有點怪, 沒有粽葉的清香味兒。
大家到日本旅遊, 會見到很多熟悉而又新鮮的風俗和吃食,這些都是1500年前發源於中國,卻在日本得到極好發揚的事物和技藝。 對於發源地的中國來說, 從明代開始很多習俗和技藝和就逐漸消失了。反而是日本懷著崇敬心從中國帶走的種子,在彼岸紮根發芽,絢爛無比。
就像去過日本的很多人 都會喜歡上日本的文化,當然喜歡日本文化和不喜歡日本人並不矛盾,可能大家對日本文化感到新奇的同時, 內心會有一份懷古的思念。文化之美是用心來欣賞的, 無論中國還是日本, 美好的事物總會讓人愉悅, 就像日本5月空中飄蕩的鯉魚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