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阿根廷隊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座世界盃冠軍獎盃。有意思的是,很多巴西人直到今天都認為阿根廷隊的第一個世界盃冠軍是「假球」,是靠卑鄙的手段謀害了巴西隊後獲得的。這是為什麼呢?
1978年,第十一屆世界盃在阿根廷舉行。第十一屆世界盃的賽制分為兩個階段的小組賽,第二階段小組賽分為兩個小組。兩個小組第一名進入爭奪冠軍的決賽,兩個小組的第二名進入三四名決賽。
在第二階段小組賽中,東道主阿根廷隊與南美死敵巴西隊、東歐勁旅波蘭隊、本屆黑馬秘魯隊分在同一個小組。為了安撫因經濟衰退而造成的社會動蕩,阿根廷政府非常希望奪得本土世界盃的冠軍。
在第二階段小組賽的前兩場比賽中,阿根廷與巴西都是一勝一平,但巴西的淨勝球多於阿根廷。在第二階段小組賽的第三場,巴西隊以三比一擊敗了波蘭隊,將對阿根廷的淨勝球優勢擴大到了三個。
這意味著阿根廷在最後一場小組賽中必須淨勝秘魯隊四球以上,不然進入決賽的就是巴西隊。而秘魯隊是本屆世界盃的黑馬強隊,在第一階段小組賽中甚至逼平了正處在第一黃金時代的強大荷蘭隊。
正因如此,幾乎沒有人認為阿根廷隊能淨勝秘魯隊四球以上,進決賽的肯定是巴西隊。然而最後的結果卻出人意料,阿根廷隊在第三場二階段小組賽以六比零戰勝秘魯隊,淨勝球上也反超了巴西隊。
於是阿根廷隊擠掉巴西隊獲得小組第一併在決賽擊敗了荷蘭隊,獲得了1978年世界盃的冠軍。巴西人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便宣稱阿根廷隊與秘魯隊的第三場二階段小組賽有問題,是一場「假球」。
巴西人認為阿根廷隊與秘魯隊「打假球」的證據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阿根廷隊與秘魯隊的第三場二階段小組賽比巴西隊與波蘭隊的比賽晚了足足兩個半小時,這種安排對東道主阿根廷隊明顯更有利。
第二個是有人發現阿根廷當時的軍政府在賽前向秘魯提供了大筆糧食和經濟援助,時任阿根廷總統魏德拉甚至在賽前與基辛格(曾任美國國務卿)一起進入秘魯隊的更衣室,「友好造訪」了秘魯球員。
於是上場後的秘魯隊與之前比賽時的表現判若兩隊,狀態正好的頭號球星貝拉斯克斯更是在第52分鐘就莫名其妙地被換下。秘魯隊甚至還兩次差點製造烏龍球,沒有組織起任何像樣的防守與反擊。
正因如此,巴西人認為阿根廷與秘魯的比賽是場「假球」,很多巴西人甚至宣稱巴西隊是1978年世界盃的「道義冠軍」。阿根廷人當然堅決反對巴西人的指責,這場比賽也成為世界盃歷史上著名的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