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自螞蟻集團率先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以來,京東金融、陸金所等幾大金融科技巨頭紛紛快速跟進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12月21日《上海證券報》)。
金融科技巨頭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已在全社會引發強烈反響,很多人已猜測到了原因,就是央行與銀保監會即將向金融科技巨頭們涉及相關金融業務進行全面深度清理,而金融科技巨頭們所從事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實質上屬於「無證駕駛」,遲早都將被納入有效監管範圍。同時,近兩年來,監管機構針對存款市場的監管動作不斷升級,此前市場上大熱的智能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存款產品均被監管機構叫停。顯然,與其被監管部門叫停,真的不如主動下架,這樣也可省去被認為是經營違規而接受處罰的麻煩。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最近六大商業銀行取消了「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提前支取一律按活期利機構,這對於中小銀行機構來說也無異於起到了巨大的倒逼作用—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高成本,必然會讓中小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幅降低,這樣也會讓中小商業銀行不得不放棄與金融科技巨大們合作導流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遊戲」。
為何持這種觀點?因為與金融科技巨頭們進行網際網路存款合作的大都是中小銀行機構尤其是民營銀行機構,早在2018年就已成部分中小銀行機構和民營銀行吸儲的重要渠道。據央行金融穩定局孫局長在11月一次講話中提供的數據,加總目前11家頭部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展示的銀行,涉及存款在售的銀行50多家,絕大部分為中小銀行。以京東金融上推薦的銀行存款產品為例,全國19家民營銀行中,10家有產品在該平臺銷售,1家產品售罄,4家顯示產品在路上。比如億聯銀行2020年三季報顯示,與億聯銀行存款合作平臺有13家,外部平臺存款就高達139.32億元。
可見,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是網際網路金融企業與中小銀行機構兩種需求媾和的產物,是兩者暗送秋波偷偷「示愛」的結果,對雙方來說都釋放了利益需要滿足信號:中小銀行機構通過金融科技巨頭拓展了便捷的存款來源渠道,存款額度大幅放量,實現了規模化增長,如京東數科累計為金融機構推薦了超200萬存款用戶。而金融科技巨大們則因此獲取了巨額利益:收取了中小銀行機構支付的高額「導流費」等手續費,提高了盈利能力。還有,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也給廣大金融消費者帶來了不少便利:存款方便,且收益率提高,使得民眾通過網際網路存款理財的人數有所增長。
那麼,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巨頭們紛紛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到底該如何看待?客觀地說,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中小銀行機構來說暫時會帶來一定的疼痛:面臨元旦春節,有可能使資金困難加大,尤其由此可能會因存款下降可能會迫使中小銀行機構收縮經營規模,因存款來源減少導致負債規模下降而相應減少資產規模,對未來盈利可能會帶來一定影響。還有可能會對廣大民眾存款帶來一定的不便以及導致存款收益水平的下降,使得一些民眾會放棄銀行存款而參與其他金融投資活動。
但從總體效應上看,還是利大於弊,即正向金融效應遠遠大於負向金融效應:一是可讓所有存款金融行為回歸正常軌道,確保所有存款都能在國家金融監管部門要求的執牌正規銀行機構進行,攀升了一道新的風險隔離屏障,減少存款風險,防止存款行為野蠻無序生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由金融科技巨頭向中小銀行機構的傳染,也能為中小銀行機構營造有利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二是可有效降低中小銀行機構融資成本,從而為降低全社會資金成本尤其是降低中小實體企業融資貴問題創造有利條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雖然解決了中小銀行機構的短期資金燃眉之急,但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吸引的資金越多越會讓中小銀行機構經營負擔加大,長此以往無異於「飲鴆止渴」。數據顯示,通過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銷售的存款均為定期,以3年、5年期為主,1年期利率最高為2.25%,3年期4.125%、5年期4.875%,均已接近或者達到全國自律定價機制的上限。另據證券日報近期的一篇報導,不少民營銀行推出的存款產品收益最高可達近5%,部分平臺為攬客在收益補貼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其補貼的收益率甚至達到了6%,使得平臺銷售部分產品1個月年化收益率可達7%以上。由此,金融科技巨頭們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於中小銀行來說,利大於弊,對整個中小實體企業來說信貸成本將會有所下降;尤其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之後,民眾部分存款也會自然存入銀行機構,中小銀行機構同樣也可分得「一杯羹」,中小銀行機構也不必為此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