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傳奇式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就這麼突兀的給你講一段和國姓爺有關的故事,一般可能都反應不過來,誰是國姓爺,為什麼要叫國姓爺。這裡要說的國姓爺不是別人,是成功抵禦世界級強國的鄭成功,成功的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第一塊國土,他是當之無愧的國之英雄。
鄭成功國姓爺的稱謂怎麼得來的
鄭成功青春年少時的中國,是一個動蕩的時期,前有大明王朝,在以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軍打擊下而覆亡,後有剛剛從東北崛起,為了快速實現統一天下野心的大清。如果說大明的滅亡,是因為它繁重的賦稅,殘暴的統治,不給百姓活路所導致的,那麼大清在統一過程中,在中國南方所遇到的激烈抵抗,則是它用粗暴的手段,試圖將本民族的習慣強加在廣大漢族同胞的身上,放縱滿族的圈地等民族歧視政策所導致的。
也正是因為這一前一後的反差,給了以南明永曆帝為代表的明朝皇子皇孫喘息的機會。為了緊緊依靠軍事實力比較強的鄭龍芝,更重要的是鄭成功不僅是一位受過教育的秀才,而且還具有出色的軍事領導才能,如果隆武帝有女兒的話,估計鄭成功就是駙馬爺了,而不是國姓爺了。隆武帝曾說過一句這樣的話,清楚的表明他對這位年輕將領的拉攏和寵愛。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隆武帝如果有女兒的話,一定會許配給鄭成功,既然沒有,只能賜姓朱了。
這句話是拉攏,也是激勵。對於受過儒家正規教育的,想幹一番事業的鄭成功來說,無疑是莫大的認可和期許,以至於才有後來的收復臺灣、建立抗清基地的壯舉。
隆武帝
在莫大的反對聲中,鄭成功為什麼要執意收復臺灣
從1645年,跟著父親鄭龍芝開始投入到抗清的事業後,經過近15年的軍事鬥爭。鄭成功所領導的軍事力量,始終只能在東南沿海的廈門、金門一帶活動,如何在內陸站穩腳跟,如何找到一個能提供充足的糧草、賦稅的基地,始終成了這支軍隊最迫切的任務。
這個時候的鄭成功是孤獨的,他的父親,他軍事生涯上領路人鄭龍芝,以及帶著他的幾個弟弟,早在1646年就投降了清朝,在親情的勸誘下,他始終不為所動。經歷過大大小小成功或失敗行動的鄭成功,接連遭遇了兩場重大的挫敗。總結起來,他執意要收復臺灣大概有這麼幾層考慮。
鄭成功出徵
1. 兩次北伐失敗,失去了機動作戰的有生力量。
1658年,軍事實力達到頂峰的鄭成功,組織近17萬人馬,發起了進軍南京的北伐,但遇到颱風,進攻受阻,部隊受到不小的損失,士氣也受挫。
經過近一年的準備,1659年他又組織了一次北伐,在先期進展順利,佔據多個州縣,圍攻南京時,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損失慘重,一連損失了以甘英為首的得力將領,連搶佔崇明島作為跳板的計劃,也未能實現,只得返回廈門。
經過這一次近乎致命的打擊,當時鄭軍的士氣是可以想像到了,前有追兵,身後是大海,補給不足,生存也成了問題。
2. 臺灣內部人士的可靠軍事情報和民意,為攻臺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就在鄭成功陷入低谷的時候,卻意外的從臺灣帶來了有利的情報。原鄭龍芝的手下,和荷蘭人做對外貿易的何廷斌來到了廈門,他是有備而來的,為鄭成功帶來荷蘭人在臺灣的軍事部署圖,臺灣地圖以及主要據點赤嵌城木製模型。誰都知道,一旦掌握對方的軍事部署和地圖,意味著距離勝利就靠近了一大步。只要部署得當,準備充分,有很大的把握取得勝利。這些情報和地圖,為收復臺灣提供了軍事上的支持。
3. 收復臺灣,是民心所向。
趁大明王朝陷入內亂之際,1624年在臺灣建立據點的荷蘭人,看中的就是臺灣的地理位置,有了這個殖民點,他們在東亞的貿易就有了後方的支持。為了最大限度的搜刮財富,荷蘭殖民者在臺灣實行的是最殘暴的統治,重賦稅,強徵人頭稅,壟斷臺灣的對外貿易。他們的種種作為激起了臺灣多數人的反抗意識,這些華夏子孫,期待著光復臺灣,解救自己的英雄。
4. 糧草短缺,金廈不穩。
佔據金廈,從長遠看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沒有一個可靠的後方,就意味著一旦陷入包圍中,就有缺少糧草支援,缺少兵源的危險,隨時都可能有覆滅的危險。
5. 外援盡失,敵鋒正盛
1656年,南明內部的派系鬥爭,使得孫可望和李定國走向了內部廝殺的道路。原本可以東西呼應,彼此保證側翼安全的形式被打破,縮居金廈的鄭成功成了孤軍奮戰。而這個時候的清軍,已經先後佔據了兩廣和雲南,離生擒永曆帝只有一步之遙,清軍的勝利也增強了清軍的士氣。
鄭成功水師
鄭成功收復臺灣,榮耀華夏
在現實面前,除了向東,收復自己的國土臺灣,沒有更好的選擇。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有哪些原因促成了這次勝利呢?
1. 正確的戰略決策
鄭成功奪取臺灣的戰略決策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長時期的醞釀,結合實際情況,在鬥爭中總結出的,最終才形成的。為了收復臺灣,鄭成功沒有冒進,而是選擇了從長計議,這也是他為什麼能收復臺灣的重要原因。
1659年在得到何廷斌提供的重要情報後,他用兩年時間做準備。從戰備、物資、軍事訓練等方面做了充足的準備。
2. 用對清作戰的勝利來鼓舞士氣
對於剛經歷北伐失敗的鄭軍來說,沒有什麼比勝利更能激勵他們的士氣了。1660年,在福建一個叫海門港的地方,殲滅清朝水師四萬多人,更清軍以沉重打擊,放緩了清軍的攻勢,為攻臺提供時間上的保障。而且1661年,在位18年的順治離世,清廷陷入了新的權力鬥爭和重組中,為鄭成功攻臺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3. 充足而全面的準備
用近兩年的時間,製造戰船,訓練士兵,準備後勤物資。從這裡可以看得出,充足的準備一來是為了勝利提供最堅實的保障,二來也有做持久戰,並一戰解決問題的決心。
4. 臺灣內部百姓的支持,以及荷蘭人錯估形勢
上面說到,由於荷蘭人的殘暴統治,臺灣內部的百姓都期盼回歸。1661年,當鄭成功率軍進攻臺灣時,他們為這支軍隊提供了的後勤保障和嚮導服務,他們用行動歡迎這支軍隊來解救他們,回到自己人的懷抱,是他們的心願和信念。
當時的荷蘭人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和經濟強國,他們試圖依靠自己的船堅炮利和在臺灣的據點打敗鄭成功的軍隊,繼續維護荷蘭在臺的殖民統治。但荷蘭內部發生了分歧,對中國軍隊的戰力估計不足,將部分支援的隊伍撤回到了東南亞。
5. 鄭成功正確的進軍策略
在何時進攻臺灣的時間上,鄭成功選在1661年的4月份,這個時候東南沿海沒有季風,出徵臺灣不會出現逆風,相對來說有利於軍事行動;其二在進軍臺灣時,先佔據澎湖作為據點;其三利用潮汐的規律來行軍。在先期進攻不順利的情況下,改變策略,才有圍困而不是攻擊、切斷水源的方法,消滅荷蘭人的鬥志和有生力量。經過近8個月的圍困,最終逼迫荷蘭人投降,成功的收復臺灣,為這支漂泊的軍隊,找到了新的抗清基地。
鄭成功收復臺灣
就這樣,被荷蘭人佔據了38年的臺灣,又回到了中國人的手中。一個敢於鬥爭,且具有強烈愛國心的國姓爺,用自己的行動捍衛了中國人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年頭,他對臺灣的吏治進行了全面的整頓,懲處了為非作歹的官員,安定了原本陷入困頓的社會秩序。鄭成功大力發展臺灣的經濟,為了提高軍事實力,他推行「寓兵於農」亦兵亦農的制度,為了軍隊的物資需要並減輕百姓的負擔,組織將士開墾荒地,以供軍需。
在他抗清的過程中,他用行動捍衛了漢人的尊嚴和生活方式,在面對強敵時,他用高超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徵服了殖民者,讓屬於中國的土地,回到了國人的懷抱,他成為了從殖民者手中最早收復國土的軍人,他是實至名歸的民族英雄;他正值壯年,卻死的不明不白,又給後人有留下了無盡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