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森·麥卡勒斯:生命中,唯有孤獨永不退場

2021-01-08 鳳凰網

01

過早的成名,突然的爆發,這麼令人羨慕的開始,往往是很多悲劇人生的模型。但卡森是作家中最特別的一個。她的作品並不好讀,就如她的人一樣,有一種謎一般的氣質,人群中,你一眼就能分辨出她。她註定是與眾不同的。

早在《心是孤獨的獵手》大獲讚譽之前,這本書的作者卡森·麥卡勒斯就已經被公認為「出版經紀人的夢想」。年僅23 歲(可能更小),她就穿著一身男士白襯衫,滿眼惺忪,一副剛起床不久的樣子拍下了這張照片。那就是謎一般的卡森·麥卡勒斯,一位真正的,從頭至尾的「美國傳奇」。

在這個大器晚成的作家圈子裡,極少有人像麥卡勒斯這般。她的作品大部分完成於三十歲之前,不到五十歲,就離開了人世。對於一些人來說,她作為一個作家的重要性在於,她不僅書寫關於女性的青春期,更用一種獨特的敏感寫出了永遠的十三歲,就像《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米克·凱莉。很多人都說米克就是卡森的青春自畫像。但其實,卡森·麥卡勒斯不僅僅是那麼一個神奇而略有一些不正常的孩子,她拒絕出門,拒絕和同齡人玩耍,只因為她忙於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寫作。

理解《心是孤獨的獵手》這本小說,就如同閱讀和理解我們自己的孤獨一般沉重。

02

卡森長著一張少女味的娃娃臉,愛穿偏男款的衣服,她總是下巴倚在手腕上,手中夾著支煙,嘴角有深深的紋路,然後用那雙又圓又大,裡面布滿了不羈,嘲諷,迷惑,疏離和天真的眼睛望向拜訪者。

這些東西都混合在她身上,混合成了她在世間的獨有一份。

在身體上她是絕對受阻的,她總是生病,中風這種事情她十分熟悉,她在29 歲,身體還散發著蓬勃氣息時就半身癱瘓。但在思想和行動層面,她是活躍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張著大大的懷抱,睜著瞳孔,不作任何拒絕的收集著世上的愛與孤獨。

我用了不作任何拒絕這詞,這世上大多數人對世間的陰暗面,落寞感充耳不聞,他們編織了精美絕倫散發著童話氣息的盒子,然後將自己鎖成了金絲雀,因此他們也失去了接近生命真理的可能。

但她從不拒絕,充滿包容,愛探究,善於挖掘自身,善於將整個大世界溶解到自己的內心之海中,她比世上大多數人都顯得孤僻,顯得不可理喻,但她也比更多人通達,觸摸到那眾人追逐的金色地平線。

卡森.麥卡勒斯以寫作為生,在她的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裡,有一段話這樣寫道:

「……一個從來只想到紡紗機、飯盒、床,然後又是紡紗機的紡織工人,——這樣的一個人說不定某個星期天喝了幾杯酒,見到了沼澤地裡的一朵百合花。

「也許他會把花捏在手裡,細細觀察這纖細的金黃色的酒杯形狀的花朵,他心中沒準會升起一種象痛楚一樣刺人的甜美的感覺。

「一個織布工人也許會突然抬起頭來,生平第一次看到一月午夜天空中那種寒冽、神奇的光輝。於是一種察覺自己何等渺小的深深的恐懼會突然使他的心臟暫時停止跳動。

一個人喝多了愛密利亞小姐的酒以後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也許會感到痛苦,也許是快樂得癱瘓了一般——可是這樣的經驗能顯示出真理;他能使自己的靈魂溫暖起來,見到了隱藏在那裡的信息。」

「能使自己的靈魂溫暖起來,見到了那隱藏在那裡的信息。」

這句話就仿佛找到了讀卡森小說的方法,就仿佛找到了孤獨與愛那個黑匣子的鑰匙。

國外發行的卡森·麥卡勒斯系列作品

在《心是孤獨的獵手》裡,啞巴辛格炙熱而持久的愛著,暴飲暴食,酗酒,被表哥送進精神病院的朋友安託納珀羅斯,在安託納珀羅斯面前,辛格總是急切不停地說話,用他的雙手迅速比劃出一系列的動作,形成一個詞語,神色急切,灰綠色的眼睛閃閃發光。

他的朋友安託納珀羅斯除了渴求吃喝,發發脾氣外,用手比劃出的詞,統共只有「聖主耶穌」,「上帝」或「親愛的瑪利亞」。

辛格從來不知道他的朋友是否能真正理解自己說過的話,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只有和安託納珀羅斯在一起時,才能說出這麼多話來。

在其他地方,他是一個沉默的人,他總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因為他的沉默他成了別人眼中上帝的存在,大家都向辛格傾述,總覺得在辛格那平靜的表情下有著深不可測的智慧。

事實上,能夠讀懂唇語的聾啞人,只限於極慢的語速和誇張的口型。

辛格從未真正弄懂對方在說什麼,他總是渴望結束這些生活,去精神病院和他的朋友安託納珀羅斯在一起,和安託納珀羅斯見上一面能讓他平靜半年,甚至於他羨慕安託納珀羅斯病床旁的病人。

為了和他心愛的朋友在一起,他情願自己是個精神病人。

然而他孤獨唯一的出口安託納珀羅斯死了,那幾乎等於他生命的全部,辛格的心不再能感受到溫暖,他陷入了無盡的黑暗窒息之中,之後他用槍朝自己的胸膛開了一槍,血流得到處都是。

安託納珀羅斯帶走了辛格,而辛格帶走了其他人對他的傾述,其他人對他的寄託和愛。每個人又都陷入了沒有任何出口和寄託的生命荒蕪之中。

卡森.麥卡勒斯就這樣輕輕的撕開了表象,將人間的寂寞擺在檯面上,寫出每個生命孤獨的註腳。

人總愛上不愛自己的人,人與人互相發生關係,交往,兩個人看似走得如此之近,但兩顆心卻隔著千山萬水的距離。

我們在孤獨的海上,拼命想抓住點什麼來顯得我們不那麼孤獨,事實上這一切,就像一出自導自演的黃粱一夢。

而終結,很多時候,不是靠自醒,是靠另一個人決然離去來結束。

卡森.麥卡勒斯說,愛戀是一種孤獨的感情。「你必須記住,真正的故事發生在戀愛者本人的靈魂裡。」別人永遠不會了解。

這多麼冷酷,終其一生尋找失落的另一半,到頭來卻不過是一場自我旋轉的舞蹈。

但朋友,你要知道,作家從來不是把生之路堵死的那一類人,實際上他們不作任何掩飾的將生活真相揭露之人。

越是偉大的作家,揭露得就越深刻。

03

曾其何時,我執著地認為孤獨是最深的絕望和冰冷。

但細讀幾遍卡森的小說《心是孤獨的獵手》我發現了孤獨的另一面。

在卡森的小說中,沒有人是不被愛之人,哪怕那個人在現實層面是有多麼不被理解,外表和財富,品行,都令人感到多麼的醜陋和貧瘠。

任性、自我的安託納珀羅斯被辛格深深愛著,啞巴辛格被獨立在社交圈之外的米克愛著,米克又被比夫愛著,科普蘭尊敬辛格,事實上他也是被自己種族的黑人所尊敬的人。

在卡森的其它小說中,也可以見到這種關於每個人都值得被愛的平等,《傷心咖啡館之歌》裡那個長著細細的羅圈腿,大雞胸,肩膀後面背著只大駝峰也就及人腰部高的羅鍋,也被鎮上最富有的女人愛密利亞小姐愛著。

卡森.麥卡勒斯將生活中的邊緣人,畸形人,種族等全部放在一個環境之中,並且以平等客觀冷靜的眼光,勾勒出一副脫離具體表象的交往。

人們愛著對方,是因為對方給予了自己溫暖,喚醒了自己身體中隱藏的一部分,這樣的情感超出了由財富,地位,外貌所構築的感情世界,這樣的眼光和構思,顯得尤為珍貴。

這樣觀察人世的角度,總令我想起中國的一對師徒作家,沈從文和汪曾祺。沈從文曾對汪曾祺說「要貼到人物上來寫」。

作者要愛自己所寫的人物,要具有充滿人道主義的溫情,要有帶著抒情意味的同情心,與人物站在一個平臺,用自己的心來貼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樂為自己的哀樂。

另外一句話是「千萬不要冷嘲」。

「因為這世上每個人都帶著一生的歷史,半個月的哀樂,在街上走。」

人生實在不可能完美,殘缺才是真相。

在這殘缺之中,卡森又書寫了數不清的溫柔和光亮。

《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辛格,總是穿著乾淨,舉止優雅,他能成為別人眼中的上帝是有原因的,除了安靜外,作為聾啞人,他並不聽收音機,但是為了小鎮上的人們,他買了收音機,這是否是因為他洞察了米克的小心思呢?

而米克,她那裡間和外間的區分真是迷人,外間喧鬧,但在心靈的裡間裡有辛格先生,有那和她一直相伴的音樂。不管她在做什麼,總有音樂相伴,有時,她會邊走邊哼給自己聽,有時她靜靜聆聽自己的歌。夜晚走到大街上時,她會為自己歌唱,感覺全小鎮的居民都在傾聽自己的歌聲。

辛格和米克| 《心是孤獨的獵手》劇照1968

黑人醫生科普蘭,他總是在忙,忙於給貧苦的黑人看病,他身體疲倦,但他有比疲倦感更重要的使命感,他渴望能為解放黑人出力,他的出生並不好,但他努力讀書,樂於思考終於成為了醫生,他富有正義感,對於他人的苦難從未視而不見,他對白人並不敵視,因為他知道白人當中有著和他同胞遭受一樣困難的人。

失去了妻子的比夫,雖然喜歡著米克,但那更近乎於父女之愛,當米克的弟弟射傷了他的親戚貝比時,他並未做出不合理的要求,原本他是有理由提出更多的賠償的,但是他沒有,他理性而溫情的處理了事情,甚至幫助米克一家尋找因害怕而逃走的米克弟弟。

就算是《傷心咖啡館之歌》中最後叫木匠把門窗都釘上了木板,從此就呆在緊閉房間裡的愛密利亞小姐。

她在鎮子上算得上是冷酷無情了,為了一點小利益能和別人講上一個鐘頭的價,可是你看,她喜歡給人治病,也經常給人治病,甚至於不在醫藥上收人費用。對於不能確診的病痛,她也有各種各樣親自按秘方煎制的藥,至於剛研發出來的藥,是藥三分毒,但她總是自己先吞下這些藥。對於幼兒吃的藥,她會特地配製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藥,那個藥是溫和的,甜蜜的。

卡森筆下的人兒,都是深陷孤獨之境的人,但他們仍然會去愛,以微弱之身愛,這份愛不單是愛情,幾乎是一種生命的本能。

誠然他們的愛都是註定沒有回應的單行道,但這正是人悲哀和偉大的地方。

人不可能藉助外物走出孤獨,當一個人蒙受了巨大生命的誤解和失愛之殤後,有的人找到法子結束了生命,有的人或許成為一個徹底冰冷的人,或許成為一個略帶一些智慧有著思考的人,倘若他還具備更大的能量,在痛苦中找到出口,看到悲哀的喜悅性,看到失落之底的生命力,他或許成為一個引人深思的哲學家,思考家,藝術家,作家。

卡森.麥卡勒斯顯然是最後一類人,她的孤獨比她書寫的任何一個角色都強烈,以至於她的孤獨成了無處不在的水,包容萬象之水,她在自我的孤獨中書寫出了所有人的孤獨。

04

她有一種潛藏在巨大孤獨之下的嘆息和呼喚。

幼年她愛鋼琴,她彈得極好,想當個鋼琴家。後來她愛上了寫作,此後對寫作之愛從未變過,她被譽為天才,實際上她第一部發表的文章名字就叫《神童》。

上天給了她一支筆,但是以她的身體為交換,起初是中風,接著癱瘓,肺炎,左耳失聰,又失去了左邊臀部。這可真是和創作之神的巨大交易,身體重要的三分之二都被拿走了。

她以殘疾之身愛過許多人事物,她的愛灼熱,洶湧,就像她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從不是柔弱無力的那一類,她們有趣,穿著中性,從不高抬或貶低任何。

她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她愛男人也愛女人,愛是她身體裡無法抗拒的因素,是她的本能,她從不會因為20 世紀美國人民的關注而掩飾自己的愛,你要知道,就算是在當時的美國,愛也是一件需要政治明確的事情,同性之愛,雙性之愛,是被不齒的。

她被自己的先生裡夫斯所愛,但她的先生後來愛她,也愛過同性的男人,她愛過裡夫斯,但她也愛過其它其它同性。

卡森和裡夫斯

這一切都在關注她的人的眼目下發生,他們批判她,批判她如此坦誠,評判她半身不遂卻還蓬勃到令人刮目,那些批判她之人,就仿佛感到自己的心理活動,某日被擺上舞臺供人觀賞一樣,他們批判卡森,就如同他們恐懼自己。

張愛玲說:「世人會原諒華格納的疏狂,但不會原諒我。」或許卡森.麥卡勒斯也會有同感。

卡森和張愛玲都是在創作中清冷孤僻,觀察入微到極點的人。他們的生活又都極具戲劇和坦誠性。

她們都不曾高高在上對人寫判詞,她們的書寫足夠真誠,她們足夠勇敢承認自己的人性之變動,她們深知自身為人的悲哀之處,她不會走向神秘主義或是尋求宗教庇佑,她們知道那裡頭摻雜了過多粉飾的幻想,所以她們以秉刀斧之筆書寫人間各苦。

-- -- --

當卡森.麥卡斯勒病入膏肓後,她仍然在書寫,最後命運用帶走了她身體的全部。

我想書寫到最後一刻時,她都用堅硬的殼包著自己的溫柔和疼痛,她都在呼喚愛與理解,公平,甚至於,只是放下自我的傾述,沉默著傾聽。

這些字眼太俗了,俗到人們不願意提起,不願意面對。

但這確是多少人走向絕處的根源所在,這確是人一步步努力的方向。

正是因為卡森.麥卡勒斯從未體會到這些,她才如此燃燒生命,如此渴望。

《西方正典》裡有一段話說:「心靈的自我對話本質上不是一種社會現實。西方經典的全部意義在於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獨,這一孤獨的最終形式是一個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

但由生到和死亡相逢,尚有一段長路不是嗎。

嗨,朋友,到這裡就該結束了。

你可以選擇帶走獵槍,或是把獵槍掛回門上,然後往前走吧。

卡森.麥卡勒斯也在呢。

 

相關焦點

  • 《心是孤獨的獵手》:太深太久的寂寞盡頭就是那宿命的孤獨吧
    關於卡森·麥卡勒斯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22歲的她寫出的這部長篇小說處女作,至今仍在當代文學的經典之林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只因她故事裡令人著迷的孤獨感。
  • 湖大貧困碩士殉情事件,讓我想到了卡森·麥卡勒斯!
    網友為這個年輕生命的逝世扼腕嘆息,同時也批評他承受力太弱太不負責任,不過是失個戀而已,有什麼邁不過去的。不知為何,看到這則新聞時,我就想到了卡森·麥卡勒斯,倒不是因為卡森有同樣的經歷,而是因為她故事的主角,同樣因為愛情走向不歸路,將一生付之一炬。
  • 《百年孤獨》:唯有經典永恆,真正明白這句話的人,或不怕孤獨!
    孤獨是每個人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你如何面對孤獨,便將如何度過一生。有人因為孤獨而墮落,有人因為孤獨而升華1967年,馬爾克斯用他帶有魔力的筆觸,描述孤獨,揭示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 《百年孤獨》十句經典語錄:生命永不離開孤獨獨立存在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1.無論你走到哪裡,都要記住,過去是假的,記憶是一條無盡的路,所有過去的春天都不再存在。即使是最頑強瘋狂的愛情,說到底也不過是曇一現。2.我們在永恆的人生旅途上奔跑在坎坷,在挫折中翻身,在周身煩惱,在各地受苦。我們累了,但我們不能停止;我們受苦,但我們不能避免它。3.買下一張永久車票,登上一列永無終點的火車。4.所有的人似乎都是孤獨的,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緩解孤獨。
  • 《百年孤獨》:10句話道盡人生孤獨,生命中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這是書中最經典的一段話,之所以是偉大的,是因為他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敘述方式.短短的一句話中,用現在時、過去時、未來時造成一種時間的迴環,而更加令人遐思的是,當你讀完整本書,就會發現這個段落更像是整部書的縮影,從「冰塊」開始,到「冰塊」結束。
  • 經典永不褪色!《百年孤獨》震撼人心的16句話,讓你學會享受孤獨
    《百年孤獨》這本書,是大家人盡皆知的世界名著,就算沒有看過,但是也聽說過,尤其是裡面的經典名句: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更是讓無數人心靈震顫。《百年孤獨》讓作者馬爾克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家,瞬間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成為了「世界文學大師」。
  • 《百年孤獨》裡把孤獨寫得最透徹的一句話,幾個字便寫盡人生孤獨
    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看到盜版《百年孤獨》的時候說:「像被雷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餘華說:「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我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會分為兩類,一種是連人物名字都記不住的人,另一種是被它所深深震撼的人。
  • 曼巴永不退場!偶像練習生穿湖人戰袍,原創rap現場致敬科比
    近日偶像練習生徐聖恩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他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演唱一首原創rap歌曲致敬科比,歌曲名字叫《Mamba Never Out》(曼巴永不退場)。徐聖恩身著湖人8號球衣開始了表演,鏡頭給到其他參賽選手的時候不少人都熱淚盈眶,很顯然他們也都是黑曼巴科比的球迷。
  • 北京隊暖心舉動讓永遠的51號永不退場
    秦曉雯在視頻中說到,在賽季初期我們首鋼男籃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球員,我們的好兄弟51號吉喆。在隨後的答謝會現場的球員坐席中,首鋼體育也發文表示:「吉隊永不退場,每位首鋼人都會為他而戰!
  • 生命所有的燦爛終須孤獨來償還: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百年孤獨》
    蔣勳說過:「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所以,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相反地,一個在外面如無頭蒼蠅亂闖的生命,最怕孤獨。」馬爾克斯的這本《百年孤獨》窮盡了孤獨所有的樣子。「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 《百年孤獨》中的一個道理: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很多人都說讀不懂,但其實無論懂與不懂,只要讀完都會有一種感覺縈繞在心頭,那就是孤獨。我反正超級喜歡讀這本書,這本書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終其一生,他們都是孤獨的。馬爾克斯的筆下是殘忍的,他通過刻畫百年間一個家族的歷史,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天堂電影院》: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人生不如意事之八九,有的人越挫越勇,有的人卻因此一蹶不振,細細地想一想,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哪裡有容易兩個字呢?但是你不曾知道,在生活中,有著很年輕的生命,什麼錯事都沒有做過,卻被診斷得了絕症,又或者一個年輕的生命,正當自己青春年華的時候,出了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有這類遭遇的人數之不盡,但是他們就不活了嗎?
  • 《百年孤獨》中15句經典,寂寞是一種痛苦,孤獨是唯一的出路
    這本書寫了一個家族七代人的興衰歷程,一生都在與孤獨作鬥爭,卻沒有人能真正地擺脫孤獨。七代人的名字像差不多,剛開始讀起來容易眼花繚亂,那麼我們就先從書中的名句開始了解它吧。1、.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 《百年孤獨》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僅僅只有8個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書中的一句——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短短8個字,短小精悍卻被世人奉為經典。書中有著世人所有可以用來與孤獨做抗爭的方法。小編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但是生活卻一次又一次逼著我低頭。"、"我真的太孤獨了,我就是一個深層孤獨患者。"
  • 跆拳道訓練中,都有一段孤獨的時光,生命中也是一樣
    生命中也是一樣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艱難的那一年,這句話之所以能夠與諸多讀者產生共鳴,是因為很多優秀的人都懂得,每個人的生命中,每一位武學大家在他們成就之前,都會經歷一段孤獨的時光,這段時光中你要忍受孤獨,
  • 《神人以利沙》第63講:一切都會離你而去,唯有主愛永不離開你
    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  神使亞蘭國興盛,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管教以色列。他們是神怒氣的棍,是神罰惡的杖。神曾經興起亞述帝國來管教以色列,興起巴比倫帝國管教猶大。仇敵能逼著神的百姓禱告,難處能讓神的百姓屈膝敬拜神。
  • 《百年孤獨》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道盡人生孤獨
    但內心具有苦楚的人,卻異常享受閱讀它,因為在《百年孤獨》中,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書中包含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好獨孤,我為什麼一直自己一個人」,「我多渴望生活看看我」其實生命從來沒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從賈平凹的《自在獨行》裡看見的,並不是孤獨,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陳彥《主角》:生命的成長|炫極哪怕一時,終歸沒有虛度
    這段秦八娃勸慰憶秦娥的話,我一直覺得是《主角》一書的核心,它涵蓋了憶秦娥掙扎、奮進、輝煌、退場的生命歷程,也涵蓋著作者對藝術、對生命深刻的理解。今天接著分享《主角》138-150章內容,也是小說的末尾部分。
  • 《百年孤獨》生命中曾有過所有的燦爛,終將用寂寞來償還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在後面的幾代人物中,他們或多或少繼承了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一些特質,對未知的自然世界有著各種強烈的徵服欲望,求知慾、創造欲、暴虐、貪婪、自私、淫亂都在這個家族中逐一展現。讀過這本書的都知道,這個家族男性的最終走向,要麼死於非命,要麼陷入孤獨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