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電視臺:白人扮演武則天吃蟑螂惹眾怒,真實的唐朝到底吃啥

2020-12-11 文史公開課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歌子》

最近澳洲廣播電視臺(簡稱ABC)播出了一檔名為《糟糕歷史》的兒童節目,其中關於中國的片段引發了在澳華人的眾怒,視頻傳回國內後更是引起了無數網民憤慨之情。

節目中拍了啥?一個白人扮演了我國一代女皇武則天不說,竟然還在視頻中公然吃蟑螂、黃蜂幼蟲、海蜇等食物。主持人在旁邊詢問:"這麼噁心的食物您也能吃得下?"扮演武則天的那位白人則對著鏡頭表示:"在唐代,中國人都吃這些。"主持人隨即露出嘔吐的表情。

要不是這是在寫文章,我現在問號都已經能夠刷屏了。

唐朝,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包羅萬象四方來賀的繁盛王朝;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帝,還是唐朝的女帝。結果現在澳洲一個節目告訴你,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時候,皇帝都只能吃蟑螂。這檔節目不僅在澳洲電視臺公然播出,同時節目的製作單位還是英國廣播公司旗下的數字頻道BBC,並且是面向兒童的一檔科普類節目。

你要說《糟糕歷史》的製作組不懂歷史那肯定不可能,畢竟裡面的內容不僅包括了所謂的"中國歷史",還有古希臘、古羅馬、歐洲各個王朝等等,在描繪其他國家跟地區的歷史的時候都很正常,唯獨到了中國就變了味。

在兒童科普節目中這樣"夾帶私貨",這其中所蘊含的意思,你品,你細品。

拋開澳洲播出的這個窒息,不對,是"智息"的節目,我們今天來給大家講講真正的歷史上唐朝到底吃些啥。

首先是主食。

唐朝的主食以麵食為主,尤其是餅食。

餅食很好理解,我們都知道如今的北方喜歡吃麵食,餅食就是麵食的一種。唐朝時貿易發達,尤其是西域胡商紛紛通過絲綢之路來唐朝售賣,《新唐書·輿服志》有云:"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唐朝小說《因話錄》中有這麼一句:"世重餅啖。"講白了就是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愛吃餅子。

胡食+餅食,你能想到的食物是什麼?當然是胡餅。日本僧人圓仁來唐朝遊歷的時候就對盛唐人民熱衷吃胡餅有很深的體會,他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這麼一段:"開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賜胡餅、寺粥。時行胡餅,俗家依然。"

至於白居易的那首《寄胡麻餅與楊萬州》則更是出名:"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輔興坊是當時長安最出名的胡餅店,在千年前胡餅就已經有了品牌效應,可見其影響力。

除開胡餅外,其他麵食同樣擁有很大的市場,其中就有一種名為饆饠的包有餡料的麵食點心。這個點心估計不少人不認識,但如果告訴你其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羅",想必大家都熟悉了。

《一切經音義》中對畢羅有所解釋:"(畢羅)此餅本是胡食,中國效之,微有改變,所以近代亦有此名。"那個時候的畢羅種類很多,比如說蟹黃畢羅、豬肝畢羅等,當然還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櫻桃畢羅。

櫻桃畢羅這道佳餚的名字聽上去很好聽,在唐代還有另外一種聽上去很優美的吃食,那就是槐葉冷淘。槐葉冷淘是槐葉加上麵條做成的消暑食品,可以理解為我們如今吃的那些涼皮涼麵,著名詩人杜甫還特地寫了首詩表揚這一食物:"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

除開上面說的這些食物外,唐朝著名的麵食還有湯餅(面片、麵條等)、蒸餅等,花樣繁多,同時當時的人也有些會選擇吃米飯為主食。

唐朝的米飯跟我們現在的米飯不太一樣,我們現在吃的基本都是稻米,但中國傳統的五穀其實是"、黍、稷、麥、菽",因此當時吃的飯一般都是粟米飯或者黍米飯。

還是上面說到過的那個日本來的僧人圓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一段關於山東登州飲食的描寫:"山村縣人,餐物粗硬,愛吃鹽茶粟飯。"至於黍米飯,那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吧?

其次我們再來說說肉食。

唐朝的肉食同樣受胡人影響,以羊肉為主。《釋名》卷四"釋飲食"有云:"貊炙,全體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為也。"這"貊炙"說白了就是烤全羊。當時還有另外一種吃法叫"羌煮",可以理解為我們如今的老北京羊肉火鍋。

至於其他肉類,豬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屬於放養的,直到魏晉時期才開始了放養與圈養相結合,不過一直到隋唐時期豬肉依舊沒有成為肉類主食。而更好吃的牛肉,在古代屬於吃了要坐牢的地位。這可不是危言聳聽,由於社會生產力限制,牛成為了耕地重要物資,因此除非是那種老死的牛,普通牛根本不準宰殺享用。

雞鴨鵝這類的家禽在唐朝時壓根就不算做肉類,唐朝時為了避免御史到地方魚肉百姓,因此下令不準去地方吃肉,結果唐初時一個叫馬周的御史特別愛吃雞肉,一不小心沒忍住多吃了點,就被人給告了。李世民聽聞後卻詫異反問:"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我不準御史吃肉,關吃雞啥事?

除開這些傳統肉食外,各種海鮮河鮮在當時也很受追捧。張志和的《漁歌子》中那一句"桃花流水鱖魚肥",一下子就將鱖魚的肥美鮮嫩描繪了出來;當時還有另外一種特殊的"稻花魚",將魚苗投放在水稻田中生長,等稻子熟了,魚苗也就長大了,撈起來不用加什麼別的調味料,只單純熬一鍋魚湯就鮮的不像話,還帶有稻穀的香氣。

生魚片可以說是唐代魚肉最高級的吃法,稱之為"切鱠",沒錯,如今日本盛行的生魚片其實是從我國傳過去的,結果現在成為了日本特色又傳回我國。杜甫曾受到姜侯款待,吃了一場規格格外高的黃河生魚片,他大筆一揮寫下首詩篇記錄,其中那句"無聲細下飛碎雪"就是描繪切魚刀工的精湛的。

除開主食、肉食外,唐朝的各種點心、小吃、特色菜餚也是應有盡有。

杜甫的一首《麗人行》(是的,還是他,如果說蘇軾是宋朝美食家,那杜甫就是唐朝美食家)就記錄了一席高規格的宴請:"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唐朝時還特別喜歡飲用乳製品以及其加工製品,白居易就寫過"稻飯紅似花,調沃新酪醬。"這裡的"酪醬"指的就是羊奶、牛奶等,"食肉飲酪"可以說是當時最為突出的飲食文化。

《酉陽雜俎》記載唐朝時有個名廚叫韓約,他製作食物的手法一流,種類也多樣:"韓約能作櫻桃畢羅,其色不變,又能造冷胡突鱠、醴魚臆、連蒸苲草獐皮索餅,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

同時唐朝也引入了各種蔬果以及調料,像什麼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開頭都帶個"胡",就知道是傳自西域的;而水果也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順便一說,當時的葡萄酒已經盛行,"芳辛酷烈,味兼緹盎。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也難怪會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等一系列讚嘆葡萄酒的詩句。

看完這篇文章後再看看澳洲播放的那個節目,真是讓人無語極了,貶低他國文化並不會抬高自身,只會顯得越發淺薄無知。

盛唐之名並非一個籠統的概括,這盛名不僅僅在美食,還在文化,在軍事實力,在社會制度,在百姓安居樂業,在一切風俗民情的方方面面,包羅萬象又獨具一格,哪怕一個簡單的飲食文化,光是這篇文章也礙於篇幅限制,描繪內容不到百分之一。

如果你對那段中國封建社會最為鼎盛的歷史也有興趣,那麼一定要看這本《唐朝那些事兒》,原價289,現在小編爭取到了超低折扣價159,這可是一全套的價格哦,用輕鬆詼諧的語調,將千年前的古人生活緩緩展現在你眼前。

相關焦點

  • 白人扮武則天吃蟑螂,還說是中國人家常便飯,我們生氣太玻璃心?
    1中國人吃蟑螂?在節目中,由一位白人女性扮演武則天。如果不說這是武則天,單憑這不倫不類的服裝和髮型,恐怕沒有中國人會把她跟武則天聯繫在一起。接下來還有煮駝峰、竹鼠、水母、熊掌……說實話,這些東西確實有一些中國人品嘗,但是,蟑螂是怎麼回事?可能我大中華人才輩出,你要真想找出幾個吃蟑螂的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在節目中,「武則天」說的是,「在唐朝,這些是我們的家常便飯。」
  • 國外兒童娛樂節目醜化武則天,稱中國人老鼠蟑螂啥都吃
    節目旁白說道:「阿爾弗雷德戰勝了維京人,但是卻沒有烤焦的蛋糕可以吃。而在同時期的中國,人們供奉給女皇武則天的食物,怎麼形容呢?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啊。」 如果不是主持人說他們身處8世紀的中國,並對這個白人女子喊女皇,你可能都不知道她扮的是中國民眾熟知的女皇武則天。 此刻讓人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感覺,因為她的種種行為都不符合歷史上女皇的形象,從頭到尾都在醜化武則天。
  • 「武則天」吃蟑螂、竹鼠…….?澳兒童頻道播醜化中國人節目
    在這檔節目中,一名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女皇帝武則天,不斷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展示吃蟑螂、竹鼠等「美食」的情景,眾多在澳華人認為,此舉是在蓄意醜化中國人,他們已向電視臺投訴。《環球時報》記者22日從網上流出的節目片段看到,兩名節目主持人不停地將盛有蟑螂、竹鼠、黃蜂幼蟲等「美食」的盤子送到這位打扮成「武則天」的白人女子面前,後者先是表現出噁心的神情,隨即又大喊「美味」,並開始「大快朵頤」起來,一旁的兩名主持人看到後不斷地翻著白眼,佯裝自己要嘔吐,感嘆說:「這麼噁心的東西也能吃得下?」
  • 扮武則天吃蟑螂?利用兒童節目傳播歧視更卑鄙
    一白人女性套上中式服裝扮演武則天,面對眼前的蟑螂、竹鼠等怪異食物作大快朵頤狀,旁邊兩位白人男性則白眼連連、作嘔不止。對此,「武則天」回答說:「要知道,在唐朝,這些食物都是再尋常不過的。」將吃蟑螂之類描述成唐朝百姓的日常屬於睜眼說瞎話,而「武則天」的瘋癲和主持人的鄙夷,則更讓人看了不舒服。一檔所謂的高水準節目在中國內容上如此粗製濫造,不論是有意還是無心,都反映出涉事媒體對於中國存在一定的無知乃至偏見。以更大視野看,諸如此類的內容在西方媒體上比比皆是。
  • 武則天喜歡吃蟑螂?這部《糟糕歷史》所講述的歷史,真的很糟糕
    據報導,在這檔播放於澳大利亞ABC電視臺的少兒節目中,一個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民眾熟知的女皇武則天,並挑戰吃下各種不在普通人食譜中的食物,如蟑螂、海蜇、黃蜂幼蟲等。該事件引發了在澳華人的普遍不滿。目前,當地華人社區及組織已經向澳大利亞ABC電視臺提出交涉,要求下架節目,並發表正式聲明進行道歉及說明。
  • 「武則天」吃蟑螂?澳大利亞兒童節目頻頻醜化中國人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旗下電視臺的兒童頻道20日播放一檔5年前的英國電視節目,引發在澳華人憤慨。在這檔節目中,一名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女皇帝武則天,不斷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展示吃蟑螂、竹鼠等「美食」的情景,眾多在澳華人認為,此舉是在蓄意醜化中國人,他們已向電視臺投訴。
  • 澳媒播「辱華」節目,醜化唐朝中國人常吃蟲子,同時期澳土著呢?
    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外界徹底看清了某些澳大利亞媒體真實的醜陋面目,同時也高估了其節操。日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播出了一檔由英國廣播公司兒童頻道製作的科普類電視節目。本來是一檔傳播科學知識的健康節目,卻因為內容涉及"辱華",而讓其變了味道。
  • 澳洲電視節目醜化中國人「吃老鼠蟑螂毛髮長大」——西方國家又雙叒叕「辱華」啦!
    呃···顯然這位不知道戴的是哪朝哪代皇冠,一個勁擠眉弄眼的白人女性,與中國民眾熟知的女皇武則天相形象相差甚遠。不過這些我們先放一放,繼續往下看。對此,「武則天」回答說:「要知道,在唐朝,這些食物都是再尋常不過的。」
  • 澳洲電視節目蓄意醜化中國人,澳華人怒斥:讓人噁心
    在這檔節目中,一名白人女性扮成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女皇帝武則天,不斷以誇張、戲謔的方式展示吃蟑螂、竹鼠等「美食」的情景。眾多在澳華人認為,此舉是在蓄意醜化中國人,他們已向電視臺投訴。記者22日從網上流出的節目片段看到,兩名節目主持人不停地將盛有蟑螂、竹鼠、黃蜂幼蟲等「美食」的盤子送到這位打扮成「武則天」的白人女子面前,後者先是表現出噁心的神情,隨即又大喊「美味」,並開始「大快朵頤」起來。
  • 唐朝人三餐吃什麼?
    別的不提,今天就單來看看盛世唐朝的人們都吃些啥吧,但是唐朝全國各地飲食風俗肯定是不大一樣的,就以長安市民為主。煎餅也是種時令美食,《唐六典》裡就提到百官在三月三的時候要吃煎餅,但迄今為止沒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唐時煎餅做法的文獻,所以煎餅到底是加油條還是薄脆還是大蔥,是不知道了。補充個可能是最早的煎餅做法(和唐朝很可能不是一種)。
  • 6位既扮演過武則天,又扮演過楊貴妃的女演員,你最喜歡誰?
    如果讓你說出兩位中國唐朝最有名、影響力最大的女性,想必你跟棍哥一樣,會脫口而出:武則天和楊貴妃。一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位是有閉月羞花之容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武則天和楊貴妃各自充滿傳奇色彩的命運,也讓她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 蜘蛛會吃蟑螂?金華有個小夥買了2隻放家裡
    但小李比較好奇,它們到底吃沒吃蟑螂?於是,他打死了一隻蟑螂,就放在客廳裡。當時,蜘蛛沒有吃。他也沒理會,第二天一大早起來,他發生那隻死蟑螂不翼而飛了。後來幾天,他沒有在客廳裡見到過蟑螂。倒是在牆角偶遇過正在值班中的那兩隻白額高腳蛛。他有些驚喜,食物鏈療法看來還比較有效。白額高腳蛛究竟是怎樣一種動物呢?
  • 能吃、能當寵物、還能致富?!蟑螂,你危險了……
    除了辣椒不吃外,其它的食物對它們來說都是美味,不過,飯量似乎並不大,100斤「小強」每天大約需要2斤飼料。自2010年以來,烘乾蟑螂的價格已經上漲到原來的10倍,從每磅(1磅約合454克)大約2美元漲到20美元。蟑螂的市場價格在每斤120元左右,以60平米的養殖房來算,年產量可達到四五百斤,毛收入四五萬元。
  • 蟑螂!蟑螂!老鴨粉絲湯吃出蟑螂!小楊生煎,這是鬧哪樣?
    老鴨粉絲湯,已經吃了三分之一,卻驚著了、嚇著了、噁心著了——湯裡有隻死蟑螂!說起前天,在小楊生煎百聯又一城店的遭遇,鄭先生一家至今仍心有餘悸。圖說:小楊生煎百聯又一城店的老鴨粉絲湯內吃出蟑螂 來源/投訴人供圖吃出蟑螂胃裡翻江倒海前天下午1時10分左右,鄭先生一家三口來到了楊浦區淞滬路8號的小楊生煎百聯又一城店。
  • 日月當空武則天的父母厲害,媽媽是楊廣族妹,爸爸是唐朝開國功臣
    她的媽媽楊氏榮國夫人是隋朝的皇親國戚,爸爸武士彠(yue)是唐朝的開國功臣,為此廣西欽州靈山縣還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專門研究《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的歷史故事。小組成員實力雄厚,當地文化主要官員都參與其中,傳播靈山文化。
  • 唐朝可怕的「人吃人」現象:醉酒的人肉像酒糟肉,忠臣張巡竟然吃了自己的愛妾
    其實何止禮教無形的「吃人」,歷史上真實的吃人現象屢屢出現,即使是文化昌明的大唐朝,也經常出現吃人事件。隋末唐初,有一個賊寇出身的軍閥朱粲,為人十分殘暴,軍中糧草不夠用,便經常抓百姓的幼兒甚至嬰兒,殺了當糧食。朱粲打仗以流竄居多,無後方無依託,經常陷入糧荒,為了保持戰鬥力,他就下令軍中,殺到別人的地盤時,可以放開了虜掠人口,但凡抓來的婦女和小孩,統統烹而食之。
  • 他是半路出家的演員:拍戲不用替身,為逼真兩次吃蟑螂
    亦正亦邪的演繹給觀眾呈現出了一個又一個大忠大奸的藝術形象,然而這麼一位演技炸裂的演員卻是個半路出家的人,40歲才上大學,46歲因「撿漏」了一個角色爆紅,拍戲從來不用替身,甚至「道具」蟑螂都真的吃,這份敬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王奎榮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演員,1946年出生於山東蓬萊,小時候的王奎榮就非常具有表演天賦,一直夢想著自己能成為一名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