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記者昨天從市殯葬行業協會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三年前,本市殯葬行業舉行過一次集中招聘應屆大學生的招聘會,最終有108名應屆大學生入行,成為新一代大學生殯葬員工。目前,還有60名大學生堅守崗位,大部分已成為殯葬中心業務骨幹。
據介紹,這些進入殯葬行業就職的大學生大部分被安排到了一線實習,化妝間、洽談室、禮廳組、火化間……幾乎所有最艱苦的崗位他們都去鍛鍊過。通過基層鍛鍊,他們學會了如何紮實起步,也做好了抵抗壓力的心理準備。他們第一年進來時的平均月薪在2000—3000元左右;一年後達到4000元/月。三年後,這批大學生的平均年薪在5—8萬元左右,其中化妝師則達到10萬元。
目前,中心城區的龍華、寶興、益善殯儀館共有2009年招聘的大學生25名。其中,有2名成為化妝師,有1名成為火化崗位新兵,有10名成為禮廳服務新生力量,有12名成為業務洽談員、企劃員、高級文秘等。
據市殯葬行業協會會長王宏階介紹,三年前集中招聘大學生產生較大社會效應,陸續吸引一批大學生進入殯葬行業。
本報記者 談燕
三年前,本市首次舉行的殯葬行業大學生招聘會,吸引5000餘人應聘,最終108名大學生進入殯葬行業。日前,記者走近其中幾位殯葬工,聽他們講述從業故事。
碩士夫妻:視殯葬為終生事業
儘管親朋好友頗有異議,但劉平和金偉這對哲學碩士生情侶,毫不猶豫地選擇進入殯葬行業,並將之視為終生事業,「探討哲學就是學習死亡。多年的專業學習,讓我們對死亡有了更客觀的認識,也對殯葬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年前的招聘會上,劉平被澱山湖歸園錄用,金偉則進入上海濱海古園。現在是澱山湖歸園辦公室副主任的劉平,三年間實現了從普通職工到基層管理人員的轉變。在最初入職的幾個月內,他一直住在墓區,虛心求教,認真學習,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崗位,他參與設計的 「浦江緣」主題文化墓區,逐漸成為華僑落葉歸根的最好歸宿。
劉平告訴記者,在他進入歸園前,單位工作人員的最高學歷是大專,90%的員工都是初高中水平,「我想我的優勢在於知識儲備、專業功底。在我看來,墓園不僅僅是單純安葬、祭掃之地,也可以有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在展現人文關懷和墓園文化方面,值得進一步探索」。
說起金偉,濱海古園的工作人員都說她是「開心果」,也是「多面手」。她能表演著名笑星大兵的小品《洗腳城》,把同事逗得前仰後合,也能演繹催人淚下的 「樂阿婆」,還能上臺主持「清明文化節」開幕典禮、殯葬中心年度慶典等大型活動。「進入殯葬行業並不是就業低谷時期的權宜之計。我們的理想是通過豐富殯葬的人本內涵,逐步改變人們對於死亡的認知,改變社會對殯葬的認知。」金偉說。
排球女將:成為首批殯儀司儀
與排球陪伴走過15年的鄭雯靜,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曾獲得過許多榮譽和獎盃。然而退役後,她卻做出一個讓家人和朋友都很驚訝的決定:去龍華殯儀館做一名殯儀服務員。當時很多人問她:「你一個大學畢業生,為何踏足殯葬業?」鄭雯靜的回答很簡單:「殯葬和其他服務行業一樣,其實就是一份普通工作,一份能讓兩個世界的人都滿意的工作。」
進入龍華殯儀館後,鄭雯靜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禮廳服務員,幫助每一位逝者做好人生最後一次禮儀儀式。
去年,龍華殯儀館成立全國首支「殯儀司儀」隊伍。要想成為這支專業隊伍的一員,必須經過培訓、考核,並由市殯葬行業協會統一頒發「上崗證書」。鄭雯靜以出色的崗位表現順利進入這個隊伍。殯儀司儀與其他行業的司儀有很大不同,她要面對的,是一個悲傷至極、痛失親人的群體。經過幾個月努力和打拼,鄭雯靜用真心、耐心和自信,為喪家帶去了專業而溫情的服務,得到了眾多服務對象的讚揚。
苗青博士:潛心研究墓園文化
苗青是一位潛心研究當代墓園文化的博士生。兩年前進入濱海古園,如今已是一位中層幹部。從大學校園到公墓墓園,從中心城區到濱海墓地,他在全新的工作環境中開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博士畢業後,苗青曾參加了很多場招聘會,直到濱海古園「文史研究員」的招聘說明吸引了他。雖然此前對公墓企業了解甚少,但他覺得一個能設立文史研究員崗位的企業一定是尊重知識、注重文化的企業。出於對專業的熱愛,對城市文化研究的興趣,以及對公墓行業的好奇,他遞交了個人簡歷。
在最初的文史研究員工作崗位上,他以企業、名人、墓葬三個陳列館館藏物品的清查、整理為起點,在做好陳列館日常管理、接待講解工作的同時,還有計劃地採訪喪屬,設定研究寫作目標。工作兩年來,完成了包含117位人物生平簡介的《名人在古園》資料彙編集、兩輯《名人之林——濱海古園裡的名人錄》以及6篇人物紀念文章的編撰。
入行14個月後,一份新的工作職責落在他的肩上。從被任命為濱海古園葬文化研究所負責人的那一刻起,苗青將注意力傾注到當代墓園文化的思考和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