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鄭健陽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營養成為了市民生活中的重點,但誰能管好市民的營養健康生活呢?當然是我們最熟悉的健康守門人——家庭醫生。為了讓深圳的家庭醫生掌握科學靠譜的營養知識開得出「營養處方」,在葛蘭素史克日用保健品(中國)有限公司支持下,深圳市營養學會擬開展「深圳市家庭醫生社區營養健康促進項目」。該項目將持續一年,將研發、應用家庭醫生營養治療適宜技術,強化家庭醫生普及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和防治營養相關疾病的服務能力,促進居民建立營養健康生活方式,從而降低居民營養相關疾病負擔。
2015年,「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目標被鄭重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全球以不同的方式思考營養不良問題並採取行動,專注於營養不良問題的各個方面,並努力爭取到2030年為全人類消除一切形式的營養不良。
為何營養成為國際如此關注的話題呢?因為營養因素作為人類健康生存的物質基礎,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和治療關係密切,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超重/肥胖、腫瘤、慢阻肺等。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市民對營養不良都存在著「誤解」,以為營養不良就僅僅是面黃肌瘦或是生長遲緩,所以無論是自身還是養娃,都是以白白胖胖為營養標準。但隨著營養觀念的提升,營養不良還包括微量營養素缺乏症、超重、肥胖和非傳染性疾病。
但如何破除營養誤區呢?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市民也想獲取科學的營養知識,但途徑比較少,內容也良莠不齊,尤其是老年人,「站在琳琅滿目的營養書面前,我都不知道哪一本是靠譜的?」有老年市民說。有的市民說,他們的父母只能依靠「度娘」,或者微信中瘋轉的「養生知識」,但是沒有人幫他們甄別這些營養知識到底是對還是錯。
營養那麼重要,市民又存在那麼多誤區,要讓市民掌握營養健康生活方式,最佳領路人就是讓他們所信賴的家庭醫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前衛生部長陳竺提出,醫生必須會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病情開具的藥方;另一張是營養處方。2020年12月12日啟動的「深圳市家庭醫生社區營養健康促進項目」將通過對家庭醫生的培訓,強化家庭醫生普及營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他們防治營養相關疾病的服務能力,讓和市民走得最近的家庭醫生能具備營養學的知識,針對慢性病,特別要發揮營養治療的作用,開得出市民所需的營養處方。
據悉,項目將先明確深圳市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社康」)就診人群疾病分布,明確不同營養相關疾病就診人次與人數排序。在明確了社康的就診人群特點後,項目將針對就診人次前10位的營養相關疾病,研發一套標準課件、營養處方和營養教育手冊。這一項目將持續一年,一年後會對幹預人群進行相應的評估,包括營養知識的知曉情況、合理膳食行為的遵從情況以及由此帶來的身體指標的改變。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