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悠久歷史中,「食」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品味一道道精美菜餚的同時,古人還用詩句將菜香與古韻完美地結合,使「吃」升華成為了「食文化」。觥籌交錯,香飄四溢的美食宴會一直是人們享受生活和社交活動的重要形式。而其中,「國宴」作為「最高」形式組織的大型宴會,其菜式之精美,烹調技術之精湛,參與人員身份之不平凡,乃至圍繞著國宴發生的一幕幕盛大華貴、美食佳人甚至是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都給「國宴」這兩個字賦予了高貴和神秘的色彩。
新中國成立後,國宴曾在北京飯店、頤和園聽鸝館等地舉行,現今的外事宴會則多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或釣魚臺國賓館召開。國宴廳環境莊重、大方,根據來賓身份、國籍和人數精心安排布置。廳內懸掛國旗,安排演奏樂隊及席樂,乃至於餐桌的擺放,桌面臺布與插花都有嚴格要求,其中最關鍵一點就是要符合國際禮儀,尊重來賓的生活習俗和宗教、文化習慣。以插花為例,法國人就不喜歡菊花,因此接待法國來賓就避諱使用這種花式。菜式和食料的選擇更是事關外交的重要環節,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乃至飲食禁忌,內臟、雞爪、狗肉、豬肉等一些食料就不能隨便選用和烹調,因此,國宴廚師們也都個個精挑細選,除了需要政審外,還必須對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食風食俗均有深入了解,會烹調各地名菜名點,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因人而異,隨客而變。
聽鸝館菜品之荷花魚絲(供圖:郭曉鍾)
至於精緻,則說的是人們通常最感興趣也是最神秘的核心——國宴菜式了。精緻絕非奢華,無數人想像中「飫甘饜肥」的景象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更別說是眾口相傳的「滿漢全席」了。看看幾份國宴席譜,您就知道國宴之精,絕不在於其樣式繁多——有開國第一宴美譽的開國大典盛宴包括主菜15個:揚州蟹肉獅子頭、全家福、東坡肉、雞湯煮乾絲、口蘑罐燜雞、沙炒翠蝦、鮑魚濃汁四寶、香麻海蜇、蝦籽冬筍、熗黃瓜條、芥末鴨掌、酥鯽魚、羅漢肚、鎮江餚肉、桂花鹽水鴨。上世紀七十年代周恩來總理在大會堂宴請美國總統尼克森時熱菜6道:芙蓉竹蓀湯、三絲魚翅、兩吃大蝦、草茹芥菜、椰子蒸雞、杏仁酪。改革開放後,國家對於國宴作了改革,更是明確規定國宴為「四菜一湯」,且一律不再使用茅臺等烈性白酒。以北京奧運會時宴請多國貴賓的奧運國宴為例,菜譜簡化到三菜一湯——冷菜有水晶蝦、腐皮魚卷、鵝肝批、蔥油蓋菜和千層豆腐糕,湯食瓜盅松茸湯,熱菜有荷香牛排、鳥巢鮮蔬、醬汁鱈魚。縱是選料多麼嚴格、烹調多麼精心,以上的這些國宴菜式也絕非尋常百姓難見之物,更非千金難買的「絕密」食材。可以說,國宴之精緻,不在其奢繁,而在於菜式的精心創造、食料來源的嚴格控制,以及體現在菜餚美食中的掌勺大師創造的天才,與蘊含其中的對來訪賓客的尊重之意。
聽鸝館菜品之雪花桃泥(供圖:郭曉鍾)
(原標題:京城國宴有什麼講究?這個規矩不能破)
來源:史志北京|作者 陳永勤、王徵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