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為什麼有維吾爾族?

2021-02-13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176-湖南維吾爾族

作者:趙百靈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1935年夏天,人稱小諸葛的桂系軍閥白崇禧帶兵來到了湖南常德沅江西岸邊的黎家坡。

就在今天常德-楓樹維吾爾回族鄉

蜿蜒流淌過的就是沅江了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在這偏僻的鄉鎮,作為回民的白崇禧聽說附近翦家崗有一座清真古寺,連忙帶人前去拜訪,果然看到了一座始建於元末明初的清真寺。驚喜的軍閥當即捐獻了一些銀元,贊助古寺水房的返修,還掛上了一塊「免駐兵」的牌子,禁止官兵騷擾此寺。

白崇禧與蔣介石對老家都還是不錯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小諸葛沒有算到,他走進了一座日後堪稱中國移民學地標的建築物。那些他以為和自己同為回民的村民,其實是一群流落湖南的維吾爾人。

白崇禧搞錯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就算是翦家崗的長者也都以為自己是回族。他們的判定標準出奇得簡單:「吃肉的是漢族,不吃肉的是回族。」這裡的肉當然指的是豬肉,信仰伊斯蘭教的族人們直到民國時期都被嚴格禁止吃豬肉。

村裡的老人對民族觀念只有漢回二元,是因為在當地的生活環境中,人口確實主要以漢族和回族為主。兩者在血緣上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不同之處只在於是不是信仰伊斯蘭教。和這些鄰居住得久了,很容易認為自己屬於一種一支。

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宗教在世界廣泛分布

其中的教徒其實從屬於數不清的眾多民族▼

不過這些族人的來歷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他們的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徵時代的西域。

今天中國新疆吐魯番,在12世紀時仍然被稱為高昌回鶻國。這是一個著名的西域國家,不過在這時候,核心地盤有限的高昌國已經淪為了大政權博弈過程中的棋子,被契丹人建立的西遼國所附庸,成為了拱衛帝國東部的前線重鎮。

東方的大遼已經被金所滅

遼的殘部又來到西域建立有一個大帝國-西遼

高昌回鶻、乃蠻(成吉思汗的對手)等皆是其附庸▼

然而契丹人並不擅長經濟營建,雖然在前期對位於交通要道上的高昌國採取寬鬆政策,但等到了帝國軍事吃緊的時候,對高昌國壓榨就加強了。同時,契丹人也嘗試過消化附庸國領土,試圖將高昌國的回鶻人契丹化。

雙重壓迫導致了高昌國的抵抗。高昌國王與心腹密謀殺死了帝國派來的監軍,並向不斷向西突擊的成吉思汗投誠。配合高昌國王的心腹中,有一名都督哈勒勇力過人,後來被成吉思汗收歸帳下,南徵北戰屢立戰功,其後代便被元廷封為世襲將官。

此時亞洲大陸的均勢正發生歷史性的轉折

蒙古帝國全面擴張,南滅西夏、西滅大遼、東滅金

高昌的反抗也反映出這些立國已久的大國

其組織和統治力已完全不如改造後的蒙古大軍▼

到了元末,這位都督的後人哈勒·八十又投向了勢如破竹的朱元璋一方,帶領自己的回鶻和回族親兵,參與了大同、應昌(今屬內蒙古赤峰,當時為蒙元王城)戰役,戰功赫赫。因其表現出眾,於是被朱元璋賜漢姓「翦」,意為「剪除北元黨羽」,並被封到南方鎮守。

朕朱元璋,賜姓爾等姓「翦」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是這群來自大西北的回鶻人(維吾爾人的祖先)第一次居住在長江中遊一帶。不過他們此後又跟隨老將軍的兒子參與了平雲南的戰役,進入了西南。只是這一次,少將軍中了埋伏,沒能活著走出雲南。回鶻殘兵回到湖南時,當家的已經是老將軍的孫子了。

家族幾經動亂死傷,為明朝前期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到了永樂年間,翦家後人被封為了常德衛正指揮使,並封8名副將,在翦家崗給田數十頃。這些元末走出西域的士兵,在多年徵戰後,終於解甲歸田,成為了軍屯人。

安置在常德一方面是解決了軍人的就業問題

一方面也便於監督西面的雲貴的諸多少數民族

(下圖為現代湖南,並非明朝湖廣行省)▼

這也是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之後,進行民族識別工作時,最終根據這段歷史,確認了這裡的村民其實是維吾爾族——儘管他們居住的地方和中國維吾爾族最大的聚居地新疆,相隔了千山萬水。

翦家崗所在的地方,位於今天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自治鄉。初來乍到的回鶻官兵其實並不太習慣這裡的氣候和生活。

他們的封地在沅江邊上,由於不熟悉水情,為了就地取水方便,他們直接在沅江邊建設了自己的村落農地。然而在治水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沅江一到夏天雨季就會水位暴漲,吞沒他們辛苦建設的家園。經過多次與洪水不成功的搏鬥,官兵們終於找到了一處高地重建家園。

明顯的融入南方稻作農業環境了

但仍然保留下很多獨特的地方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另外,一支古代軍隊遠離家鄉也意味著遠離了可以婚配的同族女子。這對於別的移民來說可能還不成問題,但對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回鶻官兵們來說,宗教禁令讓他們無法接受漢家女子進入自己的社區。但後來,在明朝嚴格推行的通婚規定和現實需求的壓力下,他們還是逐漸接受了和漢族女子通婚的現實。

2018年,《檔案記憶》刊登了一篇文章 ,被記者採訪的維吾爾老漢表示,家裡能接受清真飲食習慣的漢族成員,可以一起吃,不願意接受的,大不了家裡備兩套餐廚具,很少因為飲食問題爆發嚴重的家庭矛盾。

經過多年的通婚,現代的楓樹鄉維吾爾族在體貌特徵上已經和新疆維吾爾族區別很大了。但他們與周邊的回漢群眾長相也有一定的區別度,眼窩更加深邃,鼻子也比湖南本地漢族更挺,鼻翼更大,面孔有很強的立體感。

當地族人的長相,也從側面反映了數百年來民族互相通婚的歷史。

更有意思的是,據湖南省農村居民社會化發展研究基地匡立波等介紹,當地的維吾爾族(新中國前認為自己是回族)群眾,還有一些不信伊斯蘭教的。這起源於一場清代中後期的瘟災。

根據伊斯蘭教義,穆斯林死後必須由阿訇執行葬禮。但當時鄉裡發生瘟病,楓樹鄉回維村很多村民都沒能扛過去,阿訇四處奔走參加葬禮還是忙不過來。在湖南溼熱的天氣裡,瘟疫病人的屍體又不宜長久擺放,有的家庭就請了道士和和尚來主持葬禮。

這犯了穆斯林社區的大忌,事後這些家庭被逐出教門,成為了道教徒或是佛教徒。但如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眾都能和平共處,甚至穆斯林還會在古爾邦節邀請其他群眾一起來慶祝。在這個奇特的社區裡,宗教屬性被大大淡化,人們享受著世俗意義上的生活。

話說回那座白崇禧拜見過的清真寺。它一直到今天都還能看到。

楓樹清真古寺

(圖片來自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人民政府)▼

它確實有數百年歷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朱元璋思念戰死沙場的翦氏父子而建,最早被稱為「鎮南經堂」。經歷了明清兩代,直到民國,這座清真古寺經過了多次修繕,到了民國五年更名為「翦家崗清真古寺」。

對於當地穆斯林群眾來說,這座經堂的意義非凡。它既是當地人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當地文化教育的載體,從建造之初,就是當地的經堂學校。經堂教育分為高級和低級兩個班,一開始由老翦將軍從雲南聘請的毛拉、阿訇為官兵講授宗教經文。後來隨著這批人逐漸融入周邊回漢生活(回族大多也是來自西北的官兵),經堂也不再局限於宗教經典,還加入了漢家儒學的內容。

雖然這支維吾爾族移民出身行伍,翦氏更是以忠勇著稱,在明朝經常有通過武舉成為軍官的族人。但從軍是一種多少具有風險性的活動,改朝換代時前朝的軍隊往往得不到信任。傳承文脈,才能讓族人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科舉從政保護家庭和鄉土利益。

果然,到了清代,翦家人失去了明朝敕封的世襲將軍職務,社會地位與庶民無異。但由於經堂長期傳授儒學,文教事業相當發達,翦家人仍然能在科舉仕途上表現出色。有清一朝,翦家崗走出了很多貢生、太學生,甚至還有當上知縣的。

這種文脈傳承到末代王朝結束仍然沒有斷絕。民國時期,翦氏後人在清真寺的支持下,建設了大量私立小學,並建立了領先全國的「督學」制度,其中一些留存至今。比如今天的常德東升完小,就是由當年的常德清真私立高小演變而來。

不遺餘力投入教育資源,也為這裡帶來了豐碩的教育成果。著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老先生,幼年時接受的就是翦家崗的私塾教育,後來轉入民族小學,隨後才考上了縣裡的學校,開始了自己的求學求索之路。

而一直到今天,翦家崗所在的楓樹鄉和臨近的青林鄉,總計有19名青年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這樣的比例,不僅在湖南省內少見,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很罕見的。

下次提起湖南常德的時候,就不要只奔著當地的牛肉粉去了。從這座城市向西驅車20多公裡,就能到達楓樹鄉,這裡有一群熱情的維吾爾族人在等待著你,向你展現屬於他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

不過入鄉隨俗,說起牛肉粉,上次我們送出的霸蠻招牌黃牛肉粉倒是好評如潮,常德的維吾爾族人也特別愛吃。今天地球種草處還是挑了這份禮物,霸蠻米粉你值得擁有~9月19日中午12點,挑出留言點讚1,3,5,7,9樓送出。

參考文獻:

李奇文. 常德地區維吾爾族族際通婚研究[D].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2013.

李未熟. 湖南楓樹鄉維吾爾族軍移後代探秘[J]. 檔案記憶, 2018 (1): 27-29.

佟春霞. 新中國成立前湖南維吾爾族民族教育的歷史考察[J]. 民族教育研究, 2015 (4): 95-100.。

匡立波. 火與冰:湖南維吾爾族伊斯蘭文化認同研究——以湖南桃源楓樹回維村為例[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2014 (3): 32-35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人民政府

相關焦點

  • 少數民族研究:湖南翦姓維吾爾族文化融合研究 ——以維吾爾族《翦氏族志》為例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湖南翦姓維吾爾族所修訂的《翦氏族志》是我國境內維吾爾族第一部同時也是唯一一部族譜,具有填補維吾爾族編修家譜歷史傳統的研究價值。《翦氏族志》反映了維吾爾族翦氏家族對國家、政治認同的歷史和維吾爾族文化與儒家文化融合的歷史,《翦氏族志》編修過程反映了維漢民族融合的歷史。《翦氏族志》的研究在推進內地維吾爾族的國家政治認同、伊斯蘭文化和漢族文化融合以及維漢民族融合上,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 維吾爾族只有新疆才有嗎?其實在中原地區的這3個地方也有維吾爾族!
    說起維吾爾族,一般我們條件反射一樣想起新疆,想起天山兩麓、沙漠、草原以及美麗的古麗和俊朗的巴郎……維吾爾族人民也以熱情好客
  • 維吾爾族人的第二故鄉!
    可人們卻不曾知道,距離桃源縣城不遠處,竟有個維吾爾族聚居地,這便是桃源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是維吾爾族在中國除新疆之外最大的聚集地,且有「維吾爾族第二故鄉」之稱。他們的祖先遠離西域沙漠和綠洲、告別故裡的農耕遊牧生活,在湘西生活了630多年,繁衍至今28代,現有維吾爾族7688人,回族2316人。常德市桃源縣與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之間大致呈三角形,桃源距離常德不到40公裡,楓樹距桃源縣城14公裡。
  • 從新疆走出去的維吾爾族男明星有哪些?
    看清楚嗷今天做 新疆走出去的維吾爾族男明星來 跟我劃重點維吾爾族維吾爾族艾爾肯,作為一名維吾爾族音樂人,艾爾肯在創作中一直注重將維吾爾民族傳統音樂遺產進行繼承和發展。他曾充分地汲取維吾爾族古老的刀郎木卡姆藝術精華,創作出了《天山雄鷹》、《千佛洞》等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的優秀曲目,還曾為《五彩喀什噶爾》兒童藝術團擔任音樂總監,將帕米爾高原人口極少民族的童謠進行了整理、製作、改編和演出,給民族文化傳承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 「世外桃源」裡的維吾爾族村
    桃源縣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的街景 享有「世外桃源」美譽的湖南桃源縣,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令人神往。
  • 河南有個「維吾爾村」,祖先是西域的回鶻人,與新疆維吾爾族不同
    另外超過百人的少數民族有回族,共695人,主要居住在城關鎮和英豪鎮周家山村。河南為什麼會有維吾爾族?《河南少數民族史稿》對此給出了答案:元朝初年,一支維吾爾族群落的先祖剌真海牙在河南永寧(今洛寧)、靈寶、澠池等縣任達魯花赤(蒙語地方長官)。其二世祖脫列海牙,三世祖迷失海牙,四世祖忽都海牙,也都在元朝為官。
  • 維吾爾族基本知識
    維吾爾族(英文為Uyghur,意為團結、聯合)是世居於我國新疆的一個穆斯林民族,也是居住地最為集中的少數民族之一。
  •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中心、和田、羅布3個方言。 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大多數維吾爾族人信仰伊斯蘭教。  維吾爾族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自稱「維吾爾」其意為「團結」、「聯合」。 維吾爾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丁零及後來的鐵勒。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於7世紀建立了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
  • 新疆走出去的維吾爾族男明星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男明星男明星男明星好了 現在進入正題1983艾爾肯,作為一名維吾爾族音樂人,艾爾肯在創作中一直注重將維吾爾民族傳統音樂遺產進行繼承和發展。他曾充分地汲取維吾爾族古老的刀郎木卡姆藝術精華,創作出了《天山雄鷹》、《千佛洞》等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的優秀曲目,還曾為《五彩喀什噶爾》兒童藝術團擔任音樂總監,將帕米爾高原人口極少民族的童謠進行了整理、製作、改編和演出,給民族文化傳承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 維吾爾族≠暴恐分子,決不能讓恐怖主義「綁架」維吾爾族
    我們所說的維吾爾族被恐怖主義"綁架",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維吾爾族的成員覺得自己和暴恐活動有某種特殊的聯繫,從而導致觀念和行為發生不良變異。另一種情形是其他民族的成員覺得維吾爾族與恐怖主義有某種特殊的關係,從而將整個維吾爾族妖魔化,把維吾爾族和恐怖主義劃等號,一提到維吾爾族,就想到恐怖主義;一提到恐怖主義,就想到維吾爾族。在現實中,這兩種情形極有可能交織在一起。
  • 12名維吾爾族人的北京故事
    後來一輛計程車的乘客在旁邊下車,我拉開車門就鑽進去,司機問我是哪兒人,我說我是中國人。他又問我一遍,我說新疆來的,他下意識地踩了腳剎車。我說,「怎麼,您不拉新疆人?」他還是啟動車上路了。在車上,我問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他說有一次拉一個新疆人,那人覺得他繞路了,就把他的車窗打碎了。我告訴他,許多新疆人漢語說不好,而且去一個地方只認這一條路,是溝通出現了問題。
  • 新疆南疆維吾爾族人為什麼要比北疆多?印證回鶻人當年西遷的歷程
    南下的這支據今天的學者們估算,大約有30萬人,他們停留在唐朝的邊境,和唐朝產生了摩擦。後來,這部分大部分被唐朝招撫,融入唐朝,另有一部分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被唐朝遷移至江淮地區。因為當時還沒有維吾爾民族這一概念,所以,這部分人就此融入漢族社會。
  • 維吾爾族服飾介紹
    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託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製作。
  • 少數民族服飾-維吾爾族
    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直領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豔的顏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 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圓球形、圓片形、橄欖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袖口等處繡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維吾爾族不僅喜歡養花種花,而且喜歡將各種花卉圖案繡在服裝上。維吾爾族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繡花。
  • 新疆的漢族人與維吾爾族人可以結婚嗎?
    維吾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習俗,中國56個民族的信仰習俗各不相同,維吾爾族也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有很多消息稱漢族人和維吾爾族人是不通婚的
  • 突厥人不是維吾爾族先民,維吾爾族先民是回鶻人,與唐一起滅突厥
    科普一下,什麼是匈奴、什麼是突厥為什麼要科普?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實在有太多人的將他們當成一個民族,這是不對的。首先申明的是,匈奴和突厥是中國北方民族集團。什麼是集團?其管理或者統治的民族除了突厥人本身,其他民族很難以計數,比較有名的有鐵勒(敕勒或者高車),契骨,粟特,室韋等等,也就我們今天的說的土克曼族、烏茲別克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吉爾吉斯族、韃靼族、雅庫特族、亞塞拜然族等等民族。這一點,我們必須注意,那就是這些民族並不是突厥人,他們只是接受「集團董事長」 突厥的統治和管理。看看,這個其集團內部的「股東」有多少?成分有多麼複雜!
  • 新疆走出去的維吾爾族男明星
    看清楚嗷今天做 新疆走出去的維吾爾族男明星來 跟我劃重點維吾爾族維吾爾族艾爾肯,作為一名維吾爾族音樂人,艾爾肯在創作中一直注重將維吾爾民族傳統音樂遺產進行繼承和發展。他曾充分地汲取維吾爾族古老的刀郎木卡姆藝術精華,創作出了《天山雄鷹》、《千佛洞》等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的優秀曲目,還曾為《五彩喀什噶爾》兒童藝術團擔任音樂總監,將帕米爾高原人口極少民族的童謠進行了整理、製作、改編和演出,給民族文化傳承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 維吾爾族青年在北京
    自2009年「7·5」事件後,很多人開始關注新疆,關注維吾爾族,但對這個神秘的地方,這群神秘的人,卻知之甚少,揣測頗多。  他們中的很多人,走出新疆,來到內地,在這裡生活,在這裡成長,也在這裡奉獻。離開家鄉的日子,有辛酸,也有欣慰;有埋怨,也有理解。日前,中國青年報記者走近5位維吾爾族青年,還原他們在內地的生活。
  • 打破思想禁錮,爭做新時代的新維吾爾族人
    雖然新疆的反分裂鬥爭和維穩工作取得了轉折性、階段性成效,但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基礎還不牢固,歸根結底,主要是我們維吾爾族的思想禁錮還沒有被打破,離現代世俗化生活方式還有很遠一段路要走。我們維吾爾族要想有出路,追求長遠幸福生活,必須從意識形態打破束縛捆綁我們數代人的宗教極端思想藩籬。
  • 正確認識維吾爾族歷史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出新疆地區。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活動在蒙古高原的回紇人,曾經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多種譯名。當時,為了反抗突厥的壓迫和奴役,回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僕固、同羅等部組成了回紇部落聯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統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義取迴旋輕捷如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