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2月08日 16:03:25 中財網 |
果然是人到中年不如狗。研究表明,人們在47.2歲之前變得越來越不快樂。(本文在後面,為我們擺脫這種困境,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方法。)
如果你30歲了,感覺不如20歲時那麼幸福,科學會告訴你,不是你一個人有這種感受。如果你40歲了,感覺不如30歲時幸福,科學同樣會告訴你,不是你一個人感覺如此。
如果你47.2歲,感覺不如40歲時那麼快樂,那麼最近的研究依然會告訴你,有這種感受的,絕對不是你一個人。
這是為什麼呢?
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教授大衛·布蘭奇弗洛爾(David Blanchflower)對132個國家數十萬人進行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人都在經歷一個倒U型的「幸福曲線」。
從18歲開始,你的幸福感水平開始下降,在發達國家,當人們在47.2時達到不快樂峰值,在發展中國家,這一年齡是48.2歲。
好消息是,在此之後,人們的幸福感水平會逐漸提高。壞消息是,在你60多歲之前,你不太可能回到像18歲時那樣的快樂。
錢不是真正的因素。布蘭奇弗洛爾說:「曲線的軌跡適用於工資中值偏高而非中等水平的國家。」
其他幾個社會經濟驅動因素也不例外。在研究了15種不快樂的測量指標——焦慮、絕望、失眠、悲傷、抑鬱、疲勞、緊張等,並對就業狀況和教育程度等因素進行控制後,依然會得出這種倒U型幸福曲線。
下面是美國的圖表。同樣,曲線是倒著的——上升的線表示不快樂的程度在增加,下降的表示不快樂在減少。
簡而言之,正如布蘭奇弗洛爾所說:「幸福曲線無處不在。」
布蘭奇弗洛爾有一些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一是期望。當我們二十歲時,感覺世界就是我們的,我們會做大事的,我們會實現我們所有的夢想。
但事情通常不是這樣的——人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所需的智慧、成熟或觀點,正如布蘭奇弗洛爾所說,「平息他們不可行的願望」。顯然,這需要我們等到47.2歲。
另一種理論是比較。有時比較是有用的,但你的滿足感和滿足感絕對不是。布蘭奇弗洛爾推測,20多歲、30多歲和40歲出頭的人更有可能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並發現自己的不足。
做到這一點,不管你有多成功,或是遊歷多廣,社交能力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總有人似乎更成功,總會讓你覺得有更好的人,或者更聰明的人,或者更富有的人,或者(看起來)更幸福的人。
你無法控制
不管潛在原因是什麼,布蘭奇弗洛爾的研究為經歷中年危機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實現所有的目標、夢想和抱負時,感到不開心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且在47歲時對我們的打擊最大。
但後來我們逐漸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未能實現我們曾經珍視的每一個夢想,並不是世界末日,慢慢地,我們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享受我們擁有的東西上,而不是我們沒有的東西上。
布蘭奇弗洛爾認為,這種現象也不是我們一定要去控制的:其他物種,尤其是類人猿,也有類似的幸福曲線。
你能控制什麼?
雖然幸福曲線是一種自然現象,你不能完全逃避,但你可以通過採取一些已被科學證明的方法,來減少它對你生活的影響。
交幾個好朋友
弗雷明翰心臟病研究(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表明,地理上親近的朋友對你的幸福感影響最大。
網絡交友也很棒,遠方的朋友也不錯,但是你的朋友離你住的地方越近越好。
另外,親密關係對你壽命的積極影響是鍛鍊的兩倍,就像不抽菸一樣強大。
和自己比較
仔細看,你總能找到一個看起來更快樂的人,尤其是如果你的標準是別人精心策劃的社交媒體生活。如果你足夠努力,別人就會顯得更成功,更有成就感,擁有更多的東西。
相反,你可以拿自己和自己比較一下。選擇一個目標,然後對照這個目標來衡量自己,因為這是唯一重要的比較。
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幫助你。事實上,研究表明,向社會提供支持可能比接受社會支持更有益。
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僅是一種滿足感,它還提醒我們自己是多麼的幸運。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應該對我們已經擁有的東西心存感激。
每天表達感激之情
在一項研究中,那些在相互交往中表達感激之情的夫婦,第二天的兩人關係和滿足感都會增加。這一點對表達感激之情的人和接受感謝的人都適用。
事實上,這項研究的作者說,感恩就像是關係的「助推器」。
當然,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對員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這樣老闆和員工都會對自己感覺更好。
培養感恩的另一個簡單方法,是每天晚上寫下你感激的事情。至少有一項研究表明,那些每周寫下5件值得感激的事情的人,在10周後快樂了25%。
幸福曲線的結果,部分是因為你沉湎於你沒有的東西,而快樂的人專注於他們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