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還記得今年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這部劇不僅在中國熱播,也早已走出國門。據報導,《延禧攻略》版權在全球已賣往90多個國家,看來,全世界觀眾都愛看宮鬥。
明年2月,《延禧攻略》也將在日本播出。但是日文名卻有點讓人一言難盡——《瓔珞·紫禁城燃燒的逆襲王妃》……是不是有種熱血翻滾的感覺?
其實也不必急著做好壞判斷,怎麼翻譯其實代表著引進一方的理解方式:怎麼樣的翻譯,能讓本國民眾儘快了解並產生興趣呢?
在這一思路影響下的翻譯,就會產生認知偏差:有的翻譯,我們看著很奇怪,但對於其他國家的民眾來說,其實不過是最熟悉的套路。
翻譯的趣聞,大概從文化交流的第一天起就沒有少過。
《報大仇韓利德殺叔》你知道是哪本書嗎?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姆雷特》,這是這部莎翁名劇剛剛進入中國時的翻譯。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因為當時的民眾都很熟悉《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回叫「報父仇曹孟德興師」,所以起這麼個名字,一下就戳到了讀者的興趣點。
劇照:報大仇韓利德殺叔&報父仇曹孟德興師
看來,翻譯不僅因為語言而產生不同,也隨著時代而發生變化。我們今天當然也不會再翻譯成《報大仇韓利德殺叔》了,也不會把莎士比亞翻譯成「沙斯皮耳」。
明明是同一個事物,不同國家的人看起來不一樣,不同時代的人看起來也不一樣。翻譯就是這種思維差異的明顯展現:解讀同一個東西,有的含蓄蘊藉,有的直來直去,有的對仗協調,有的佶屈聱牙……
這個世界為什麼精彩?或許就在於同一片日月星辰、天地萬物,不同地方的人延展出了五花八門的解讀方式。正像那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大,並不是想看的直接目的,大而不同,多姿多彩,才是去看看的意義。
文化的不同,帶來了見面時的陌生,卻也帶來了交流時的快樂。當我們發現,同一個東西,但「原來你是這麼看的」,會帶來多少思維的啟迪,發出會心的一笑?
一句晚安,
一句Good night,
意思一樣,
字面千差萬別,
世界的有趣,
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