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學院老師何方形,用真實的歷史,為聽眾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台州歷史人物。
編者的話
台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開放性的思維特點,顯示了有容乃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合二字是其核心價值之一;而和合文化,與台州的關係頗為密切。中華文化的大廈屹立千年,儒釋道是最為穩固的立柱。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儒釋道都有「台州派」或「天台宗」的痕跡和淵源,這在全國絕無僅有。台州是佛教天台宗(也稱法華宗)發祥地與道教南宗創立地。理學家朱熹曾駐節台州,傳播理學,後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
上月29日晚,多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地方文化教學與研究工作的台州學院老師何方形,在路橋區圖書館作《台州歷史人物散論》的講座。他用真實的歷史,為聽眾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台州歷史人物。
講述/何方形 記錄/攝影陳偉華
作為文化的承傳者與弘揚者,台州歷代士子身上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精神,值得我們觀照與審視。台州數千年歷史上多出直臣,正道直行,勤政廉明,克己奉公,修己慎獨,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
崇尚氣節
台州文化精神高度重視道德價值,有崇高的道德追求,明辨是非,不懼官勢,堅持正義,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所概括的「台州式硬氣」。
王叔英,明朝黃巖亭嶺(今屬溫嶺)人。他和方孝孺關係很好,講求大義與氣節。朱棣率兵逼近南京,他奉建文帝之命招募士兵。到南直隸廣德府(今屬安徽)時,知道大勢不可挽回,於是沐浴更衣,寫下絕命詞後自盡,表現出一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臨海人陳璲,明永樂六年鄉試第一(解元),第二年會試第一(會元),民間稱之為「二元」。殿試拖至九年進行,試題《禮樂政刑》主要是為了掩飾武力奪取帝位的真相。陳璲置生死於不顧,指責永樂在「靖難」之役中骨肉相殘,以及處死方孝孺等行為。
王士性,臨海人,明萬曆五年進士,任河南確山知縣。在此期間,有一件事很能體現他的高風亮節。刑部員外郎艾穆,因彈劾張居正被廷杖八十,後被遠貶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路過確山時,王士性二話沒說,就將他留宿在自己的辦公場所,並替他籌備行裝。王士性有《五嶽遊草》《廣遊志》《廣志繹》等著作。由於一些複雜的原因,徐霞客對自然地理科學的深入探索,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而王士性對我國人文地理學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卻很少有人了解,甚至連一些相關的專家、學者都聞所未聞。幾年前我遇到過一事,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普遍問題。在一個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一位教授通過《西方敘事學》的理論解讀,認為徐霞客的時空處理藝術完全是一種創新,且打破了中國山水散文的原有格局。我問那位老師看過王士性的著作沒有?她說沒聽過這一名字,並問我王士性是什麼時代的人,比徐霞客早還是遲?我說他也是明代人,比徐霞客早了整整四十年。徐霞客到臨海時,通過陳函輝介紹,認識了王士性的兒子王立轂。最後我請會上那位老師,在看了王士性的文章後,修改並完善了一些說法。這應該說,王士性山水散文的時空藝術,才具有開拓意義;而徐霞客在這些方面,更多屬於參考與借用。所以,我後來寫了《論王士性散文的時空形態》一文,參加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討論會,並被收入該會議《論文集》。
勤政廉明
台州士子為仕清廉,蔚然成風,綿延久遠。
王居安,黃巖方巖(今溫嶺市大溪鎮)人。南宋嘉定二年,進諫史彌遠專權,被御史中丞雷孝友彈劾越職而官罷。後以集英殿修撰知隆興府,徙鎮襄陽,又因為言事而罷,閒居十一年。紹定十二年,福建寧化鹽民起義,左翼將軍鄧起兵敗,王居安受命招撫成功。《宋史》有「居安以書生於兵事,不學而能」的評論。
陳員韜,臨海人,明宣德五年進士。他死於福建右布政任上,卻沒有一點積蓄。陳選,陳員韜兒子,明天順四年進士,有乃父風範,官至廣東左布政使。陳選在母喪離任時,「行李蕭然,車一輛而已」。
王宗沐,臨海人,是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再傳弟子。王宗沐累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原有「七藩節鎮」牌坊建在縣署門前(今臨海中學前面),為王宗沐立。據說,這是告誡後代父母官們「見物反思」,要像王宗沐一家那樣廉政勤政、體察民情。「十傘巷」更是王氏家族勤政廉明之風的最好遺存。據《台州府志》等記載,王宗沐與他的兒子士琦、士昌等官位顯赫,而又能以清正為本,全國各地百姓敬送「萬民傘」十頂。舊時代地方官離任時,百姓一般都要表示挽留的意思,比較通行的方式就是送「萬民傘」。王宗沐一家在一個不長的時間裡,誕生了三位巡撫,他們生活過的地方就叫「三撫基」。王士昌,宗沐子,一生以辦事賢能著稱,累官至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他仗義執言,從不曲意迎逢,在反對設立礦監和稅監、「固國本」之爭與處理「梃擊案時」,都表現出義無反顧和不畏權貴的本色。
精忠報國
王士琦,宗沐子。西北平定哱拜、東北援朝抗倭和西南討伐楊應龍,在明史上被稱為「萬曆三大徵」。其中東北援朝抗倭和西南討伐楊應龍兩件大事,都與王士琦有一定關聯。萬曆二十六年,王士琦升任山東參政,隨軍遠徵,援朝抗倭,揚國威於海外。人們在東門街,為他建立「安攘茂烈」坊。1616年,王士琦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大同。
在抗倭過程中,台州本土也湧現了一些值得歌頌的人物。張元勳,太平(今溫嶺)人。抗倭名將,官至都督、廣東總兵。蔡德懋(生卒年不詳),路橋郵亭人。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倭寇從海門登陸,五月,攻陷黃巖縣城。沿途燒殺搶掠,衛所、司城駐防明軍潰散,蔡德懋在郵亭廟聚集鄉民,組成義軍,擒斬倭首十人。
仁愛孝悌
1127年出生的臨海人鹿何,天性孝順,在上庠讀書時,聽說父親生病,來不及等潮水退,就急著趕去。那時,有人願意背他過河。剛到河中心時,潮水翻湧而至,那人丟下鹿何就逃走了。鹿何知道這下子沒有希望了,只能靜等死神到來。忽有一隻小船漂到他的面前,他趕緊爬上去,逃脫一死。
王宗沐母親去世時,萬曆皇帝忽然開恩,賜金三百,給王宗沐葬母之用。王宗沐卻分文不動,將賜金建義倉,貯存糧粟以贍養那些生活難以自給的人;又建義塾,聘請老師教育子弟;還有一部分則用來創建王氏祠堂等。
王士業,宗沐子。王宗沐去世,擔任詹事府主簿的王士業,一路快馬加鞭,從北京趕來。中途,他換了五匹馬,從北京到臨海只走了十八天。因為長期快速騎馬,大腿的肉被磨破得露出了骨頭,因回家心切,他竟一點感覺都沒有。到家後,家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勸他先簡單地包紮一下,而他卻直撲靈堂,嚎啕大哭,以至昏死過去。直到第二天,他才漸漸甦醒。那些日子,王士業都生活在靈堂裡,不離半步。後來,王士業就在他父親墓旁,一直生活了三年,盡到作為兒子的最大孝心。由於哀傷過度,他最後病死在父親的墓旁。
修己慎獨
黃巖人王所,鹹淳元年進士,曾任高郵軍(今屬江蘇)知軍。元兵南侵前,王所棄官隱居故裡寧溪,在南山築南峰書院,講學授徒。文天祥為其書堂題匾「宋室名儒」。元廷下詔起用南宋故官,使者上門相請,被王所拒絕。他一直執教於南峰書院。去世後,黃超然題墓:宋進士,元逸民。
翁森,仙居人。博通經史。宋亡後,他隱居不仕,創設安洲鄉學,教授以終,有學生八百多人。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黃巖(今屬路橋區)人。他年輕時舉進士第,一不中,即棄去,致力於古學。他在戰亂影響較輕的松江(今屬上海)定居,隱居泗涇南村,潛心於著述,直至老死,著有《南村輟耕錄》三十卷等。
好讀好聽編輯丨謝蓓蕾
微信小編丨陳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