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們,平安。
英國歷史學家託·卡萊爾曾說:社會是建築在英雄崇拜這個基礎上的。
這句話說的有一定道理。就如董存瑞、劉胡蘭這樣的抗戰英雄;如戚繼光、文天祥這樣的民族英雄;如科比、周杰倫這樣的偶像英雄;如消防員、警察這樣的職業英雄;還有爸爸、媽媽這樣的家庭英雄。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可以看到英雄式的人物,他們成為一次次面對難關、災難、困境時的中流砥柱,帶來家庭與社會更美的光明。如這張圖片裡的人物,就是中印邊界上以寡敵眾的英雄戰士,雖千萬人吾亦往矣的氣勢令人敬佩。
喜歡看電影的同學肯定知道《復仇者聯盟》這種類型的電影,情節基本圍繞著世界出現了存亡危機,一眾英雄們合力拯救世界的故事。
但可惜的是英雄們似乎永遠無法一勞永逸,總有新的危機需要解決,於是乎這個電影就能無限續拍。當然,這是處於經濟的目的而做的商業劇本,無可厚非,然而現實中也並非就永世平安,這個時代的饑荒、戰爭、災難也是頻頻發生。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英雄?我們可以回到更久遠的歷史中,在聖經的《士師記》,在那個時代,出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們被稱為——士師。
士師的概念出自摩西。在曠野流浪時期,他接納了嶽父的意見,將處理一些瑣碎案件的責任,交給其他人分擔。這些人成了各級審判官(Judges),而在士師那個時代也可稱之為「拯救者」。
在那個時代中,以色列百姓繼承了祖先們的問題,不斷在上帝和偶像之間反覆橫跳,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他們算是最早實踐這句的人。因此,神讓外邦國家來進攻以色列人,以色列一看頂不住了,回頭又披麻蒙灰求神拯救,神的慈愛憐憫這群人,於是興起士師來拯救。在一連串的循環事件,這些個士師就成為了民族英雄,代表上帝來帶領以色列人。
英雄何竟僕倒!戰具何竟滅沒!
英雄的定義:從正常來看,便是有其過人之處,無論是能力、品質、容貌等等都可以是其特質。而在士師中,則需要多加一個內容,即被上帝呼召,代表上帝的人。
原以為英雄能一戰定乾坤,沒想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沒外敵的時候,百姓被偶像困住,有外敵的時候,百姓被戰爭困住,當時的人們沒有一刻享受上帝所講的迦南美地的安息,因為他們離開了上帝。
士師記十二士師的勇猛能力是上升的趨勢,可屬靈的生命是滑跌的可憐。從基甸開始,到參孫,這群英雄們的風評是一降再降,個人主義盛行,導致一系列的不公義、犯罪的事發生,或許今天人們不用問為何拯救民族的英雄是這樣問題多多,因為失卻大義之後,他們的勇武已經毫無用處。
詩人李清照有句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的窮途末路不是真的沒地方逃跑,而是家人、勢力、未來的分崩離析。所以項羽不是要死的絕望而自刎,乃是絕望的要死而自刎。這兩者的差異在於「自由」,即是由得人與由不得人的差異。
若是由不得人,那項羽的自刎就仍是英雄之舉,馬革裹屍也算是軍人之志,但項羽是由得人的時候,他的自刎便是懦弱之舉。
我們來看聖經對那個時代的註腳:【士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當人任意而行的時候,英雄也無法拯救世界,因為英雄也是人。
耶弗他的自我中心,導致女兒的悲劇,參孫的情慾不滿,導致自己的悲劇。看到士師記的後期竟出現群體性強姦的惡性事件,並且引發了一場氏族屠殺,又隨之去搶外邦女子為妻,一件件的事情發生,讓人看到英雄的落寞,也引發以色列人呼喊:希望選出個王來治理,不要神來治理。
實際上,並非神治理不可靠,乃是人離開了神,去跟偶像貼近,所以英雄的失敗與不公義的發生,是因為失去能力的來源——上帝。
如何英雄聯盟?
人們需要拯救,但不能望梅止渴,非洲的窮人不是需要麵包,而是需要獲取麵包的環境和能力。所以,若是一個人帶著一千萬個麵包出現在他們面前,免費送給他們,在這一刻那個人是英雄,然而這個英雄不能帶領他們成長為可以獲取麵包的人的話,那麼他們還需要下一個英雄。
因此,以色列人為何不滿士師,是因為戰爭仍然不斷發生,威脅著他們不得安寧,其實內在的原因是士師沒有帶領他們破除偶像的限制,回歸到上帝的面前。士師們也是因著自身的軟弱,不懂自己的使命是帶領人回歸到神的面前,而非打贏一場戰爭這麼簡單。
如今的基督徒不要期待一位英雄式的牧師來幫助你眼前的困難解脫,給你信仰帶來成長,這樣的熱誠常是曇花一現。基督徒應當期待,一個合格的英雄是帶領人回到神的面前,上帝的公義與治理,帶來秩序的恢復和穩定。
所以英雄如何聯盟,是在上帝的裡面聯盟,上帝的盟約是以神為主,我們為屬,祂以公義和慈愛治理宇宙,叫我們這群因罪混亂的人,重新恢復到秩序和公義的局面。
每一個基督徒,都是可以成為一個英雄,就如上文講到,你可以成為家庭的英雄,帶領你的家人回到神的公義裡面,恢復神公義裡面的正常秩序,叫人的內憂外患都可以在根源上給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