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肇慶多所中小學以「雲課堂」迎接新學期。
「雲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習場景從線下延伸到線上,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場考驗。可以預計,肇慶師生和家長們將度過頗具挑戰、突破舒適區的幾周。在線教育是艱難挑戰還是未來已來?帶著問題,記者採訪到各中小學校長、網紅教師以及學生家長,談談疫情期的肇慶「雲課堂」。
話題1
雲課堂怎麼教學?
根據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通知要求,肇慶市中小學校在2月中旬已全面開始延遲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線上學習。
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學校正式開始新學期新知識的學習,各縣(市、區)和學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通過老師直播上課、錄屏授課、觀看網課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安排好教學內容。此外,線上教育是正常教學的組成部分,線上教育的時長,可以納入正常教學時長範疇。
肇慶第十五小學二年級語文老師黃麗娜:模擬課堂「錄課」教學資源可共享
打開PPT,調整攝像頭,接好麥克風……早上6時,有著17年教育經驗的「老兵」黃麗娜駕輕就熟地錄製網課。
備課、錄製、剪輯、後期,製作一節20分鐘的網課,黃麗娜需要花費超2小時。
從學校的三尺講臺到家裡的電腦屏幕,黃麗娜坦言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點不適應。「在正式錄課之前,我們要在腦中模擬課堂的畫面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預留學生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黃麗娜表示,她錄製的課程是面向全區學生的,必須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側重,難度適中。
為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黃麗娜在線上網課播放的過程中,要在「雲課堂」裡坐班,隨時與學生互動,在線答疑。學生回答正確,直播系統還會生成動畫表揚學生,就像線下課堂中的「大紅花」。
據了解,當前肇慶端州區在全區範圍內精選骨幹教師組成各學科的線上學習備課小組,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備課和錄課工作。黃麗娜便是其中一員。
「線上授課的團隊由省特級教師、市級名師以及學科帶頭人等組成。在錄課前,教師會通過視頻會議、微信群、電話交流等協調溝通,力求將內容準備得更為充分與合理。」端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教育科學研究部副部長盧旭介紹,團隊錄製的視頻將在雲平臺共享,供各地學生觀看。
肇慶宣卿中學高二級英語老師高潔:直播課堂做加法提高學生專注度
「同學們,知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英文翻譯有多少種嗎?下面,大家先在網上找出最佳翻譯,並談一下選擇的原因。」肇慶宣卿中學高二級英語直播課堂氣氛熱烈,老師高潔通過「接地氣」話題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學生上線登錄平臺開始,高潔就在直播間裡播放英文歌和經典電影片段,營造英語學習氣氛,為課堂不斷預熱。「『雲課堂』要求教師在原有的課堂上做加法。」高潔表示,不同於面對面的互動,線上教學更需要讓學生保持對課堂的專注度,她會在課堂中增加更多課外延伸環節,不斷調動學生積極性,備課時間也比以往要多。
據悉,為了使在線教學出實效,肇慶市教育局提前組織各地教研員、各校校長及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培訓,要求教師熟悉教學資源,充分掌握教學平臺操作及線上教學管理的要求和設計等,並要求每所學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在線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平臺或通過收看電視節目進行線上自主學習。
高要區第一中學高二級學生廖顏:提前完成學習任務每天承擔部分家務
「我一直按照自己原來制定的計劃進行學習。」廖顏介紹,2月中旬開展線上學習後,她就按照學校的安排上課,而成績優秀的她,基本上都能提前幾天完成學習任務,再尋找自己薄弱知識點的專題微課視頻進行鞏固學習,並非常詳細地做好筆記,連草稿本都已經用了好幾本。
她介紹,自己還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包括健身(深蹲、仰臥起坐等)、閱讀、學習電腦常用軟體操作,跟網上的視頻學點小玩意等,每天還會幫助父母承擔部分家務,安排得滿滿當當。
「感覺在家自主學習還是沒有在學校聽老師上課時的效率高,也更容易受到幹擾,當然也有更多的自主時間能靜下心來思考並設法彌補自己的不足。」廖顏說道。
肇慶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學生家長鄒檢良:每天了解學習進度希望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鄒檢良表示,「雲課堂」是一種新鮮事物,剛開始接觸時還是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會不會落下功課。
「學校主動與我們溝通,讓我們充分了解教案和線上教學的操作模式,使我們對孩子的線上學習有了信心。」鄒檢良告訴記者,下班回家會第一時間打開孩子的線上學習平臺,及時了解當天的學習情況,並對其進行輔導。
此外,鄒檢良還會通過學校微信群主動與班主任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學習進度。
「通過線上教育的契機,我希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他律』變為『自律』」。鄒檢良說。
話題2
雲課堂是否打開新世界?
在全面開展雲課堂之後,學校會意識到嘗試在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學、學習、管理和各地名校資源整合成為了全新挑戰,同時雲課堂正在發揮出威力來。未來雲課堂是否會成為日常教學構成的一部分?
肇慶市教育局教學儀器管理站站長黃國洪: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未來新趨勢
高新信息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黃國洪表示,有了這次全市廣泛運用線上教育的成功經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是未來的新趨勢。
「教育活動分為授課、答疑、練習、測試等多個環節。目前,肇慶線上教育以網課與在線輔導兩個環節為主。」黃國洪認為,除了線上學習的3個小時以外,教師、學生同樣應該重視線下的學習活動,完成整個學習的鏈條。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可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型,線上線下互為補充。」黃國洪向記者舉例介紹了「一課三學」的教學模式。所謂「一課三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布置課堂任務,學生可自主進行「線上學」,再進行學習小組內「互助學」,最後由教師總結「點評學」。
廣東肇慶中學校長陳淑玲:活用採編播教學模式整合優質教育資源
「每一節線上課程都是學校教研團隊的精品。」廣東肇慶中學校長陳淑玲告訴記者,開展線上教育以來,全體老師比以往更注重團隊合作,開展網絡教研,最大限度用活「採編播」的教學模式。
肇慶中學「採編播」模式指的是,教師以年級備課組為單位,通過集體備課,博採、眾採,採素材、採資料、採典例;選編、精編,編內容、編試題、編課程;精講、精播,錄播為主,直播輔助,播思路、播方法。
這種多班級聯播,其他教師在主播進行網絡授課時全程在線跟聽並及時利用自己的班級平臺進行跟進輔導、作業批改等教學常規工作。
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線上資源,教師團隊會提前做好整合、梳理和精心篩選。「這些措施確保了線上教學質量,同時減輕了教師工作量,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讓教師集中精力做好答疑和個別化的指導。」陳淑玲認為,各項措施確保學生學習節奏沒有亂、學習過程沒有斷、學習資源沒有泛。
「受限於地理與師資限制,各地區線下教育質量會有所差異,而線上教育則可以整合全社會的教育資源。」陳淑玲認為,只要解決了信號問題,偏遠地區孩子亦可以享受到最優質的教學。
陳淑玲補充道,一直以來,肇慶中學都注重教育信息化,致力於建設智慧課堂,為骨幹老師錄好了大量優質視頻課程,日後還將繼續創新教育形式方式,達到「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效果。
關注
「雲課堂」怎麼保證教學質量?
在線上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比較分散,學習環境各異,教師對學生也不易監管。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通過哪種方式進行測試,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
廣東肇慶中學校長陳淑玲:限時訓練、作業「雲批改」
即時答疑「閉環設計」確保教學質量
「從『雲課堂』的在線學習,到課後限時線上答題,再到教師答疑講評,線上教學流程才算是完成。」陳淑玲介紹,肇慶中學在每節網課上都安排了限時訓練環節,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
現階段,肇慶中學的測試主要採取線上答題與線下作業兩種。通過網課平臺,老師可以發布線上問題,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進行限時回答,老師可以在後臺看到學生作答的正確率,有針對性地講評。而線下作業則由各班老師分發電子版,由學生列印紙質版獨立完成,老師會及時對其進行抽查批改。
此外,肇慶中學注重教學內容微型化,學生學習自主化。對於試卷作業中的重點題型,老師會特別對解題過程錄製5分鐘的微課,學生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此進行梳理,舉一反三。
肇慶中學各年級根據學段特點,做到「日跟蹤、周研判、階段盤點、適時調整」,確保質量和效果。
高三按平時上學時間每周一測,測試後老師抽樣批改與學生自己或相互批改相結合,分數報班主任,最後由年級組統計;高二年級每三天編輯發布一期優秀作業展;高一年級數學學科每班每天有接近九成的學生上交作業;初三年級班主任每天晚上6點公布當天需要抽查作業的學生學號,被抽查的學生上傳當天的作業;初二年級在第一周網絡教學結束後,召集班主任和備課組長召開會議,及時溝通反饋,及時調整方案。
班主任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使用手機等問題,並對家長進行引導;初一年級語數英三科老師每天抽查作業進行批改,並及時反饋給班主任。
肇慶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校長餘錫垣:「小先生」制度檢驗學習成果
肇慶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提倡學生當「小先生」,把課堂所學內容內化後教同學、教家長,以這種形式培養學生專注、傾聽、思維和有條理表達的學習品質。
餘錫垣介紹,為了保障線上學習的效果,學校繼續發揮「小先生」制度的作用,讓學生們把被動輸入轉化為主動輸出。。
該校小學部採用「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形式開展,鼓勵更多的孩子充當起「導學小先生」,在每節課後,要求學生以視頻、思維導圖等形式讓更多孩子由聽課走向講課,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講解,讓學習更加靈動、有效。
中學部以另一種「小先生」形式讓學生理解知識點。如數學科以三種形式讓學生能夠學得有趣、學得有效:首先,鼓勵每位同學課後將當堂的學習筆記、練習過程、課後作業以圖片的形式分享到學習交流群,主動反饋學習成果;其次,讓學生在「做題」的基礎上,讓學生「講題」和「編題」,也就是說,對典型的題目進行分析解題思路,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編練習題;再次,在老師線上答疑的時侯,針對同學的疑惑,先邀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進行回答,然後視具體情況進行補充或者評價。
「這些方式非常受學生歡迎,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培養了學習主動性和持久性。」餘錫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