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美國新冠疫情第二波襲來,雖然大部分人都恢復了工作和出行,但並不代表病毒失去了恐怖的影響力。
NYT
14天內因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數增長60%,確診人數增長14%,完全不是什麼樂觀的畫面。
NYT
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媒體又爆出來了個大料。川普任命的衛生科學顧問Paul Alexander在與上司的內部郵件中大談群體免疫,粗暴地聲稱「讓孩子,學生,青年全感染」,「我就是想讓他們感染」。
還大肆攻擊川普任命的公共衛生發言人福奇醫生,甚至還透露了他們過早解除封鎖的確造成了美國確診人數暴漲。
這勁爆的幾頁長郵件出來,網友都直呼:知道不要臉,沒想到這麼不要臉。英國政府3月那會提出來的群體免疫言論和他比起來,就是小巫見大巫。
當年英國給出來的預期是60%的人感染就形成群體免疫,也就是犧牲40萬英國人口。英國還是個小島國,敢說這句話都很草菅人命。
但美國可是有接近3.3億人口的大國,敢說出讓所有人都感染這種話,怕不是瘋了。
先來看一眼口出狂言的這位仁兄是誰。Paul Alexander是個加拿大人,一直從事健康研究的行業。在今年春天,他被川普政府請來擔任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的高級官員們的「科學顧問」。
說是科學顧問,其實也就是給官員們一些建議之類的。他的教育經歷雖然都與醫學相關,比如在牛津讀的流行病學碩士,PHD學的是衛生研究方法,但拿到的文憑都是「理學學位」而不是「醫學學位」。
為此,他被聘用時,就有些人腹誹他不夠資格。
但拿到這個職位後,這個Alexander立馬就利用職位推廣自己有爭議的觀點,給自己的上司,衛生部助理部長Michael Caputo狂發郵件,講自己的群體免疫大計。
Michael Caputo和川普
他多次敦促衛生部採取「群體免疫」的方式,通過不做任何措施,甚至故意感染大部分美國人,「減少病毒的威脅」。
想想啊,如果按英國說的需要60%的人感染才能達到,那美國怎麼也得感染上億人。不說多沒人性,一個加拿大人死命建議鄰國使用這樣極端的防疫方式,居心何在啊...
根據媒體《POLITICO》收到的爆料郵件截圖顯示,Paul Alexander在7月4日給7名衛生部官員的郵件中說:
「沒有其他辦法,我們需要建立群體免疫,只有讓非高危人群接觸到病毒,才能達成這樣的情況。就這樣!」
「福奇間接表示疫苗做不到讓所有人免疫,所以我們需要讓人們感染來發展更多抗體。問題是現在半年來只有5%的人顯示出抗體,如果一直封鎖再開放,部分封鎖再開放,這樣下去要7到9年才能達到60%的人有抗體的群體免疫,」
換句話說Alexander覺得美國現在的封鎖措施導致群體免疫很慢才能生效,所以他的「高見」是——全都開放,全都感染!
「我的觀點就是:咱們全開放,然後做一點明智的選擇——保護易感人群,然後讓全國內加速抗體的攜帶。」
「嬰兒,兒童,青少年,年輕人,青年,沒有症狀的中年人,他們都是風險為零或者風險很小的,所以我們就該用他們發展群體免疫...」
「我們希望他們感染,然後康復,然後攜帶抗體。醫院現在已!經!準備好了,PPE足夠,ICU到位。醫生和護士們都很警惕,所以這種症候群(原文如此)的風險很小...」
保護一感染可能就會死的老年人,剩下所有年齡段的人出去隨意感染。自生自滅,死了認栽,誰能獲得抗體誰能笑到最後。哇,好一個叢林法則,這話從一個衛生部顧問的嘴裡說出來就離譜。
都2020年下半年了,他是不知道年輕人也會感染新冠嗎?不,他知道。他只是覺得,年輕人感染新冠後,不太可能大規模成為重症患者,死亡率小很多,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他們被感染後出現了嚴重的症狀,需要進ICU上呼吸機,或者死亡,我們就會知道病毒已經發生了致命的變異,變得可以攻擊最健康的人群....上帝保佑這不會發生...我聽說現在44歲以下的感染者只有3.5%的死亡率。」
講道理這幾個月中青年患者患病後留下後遺症,甚至死亡的例子隔幾天就有報導。因為3.5%看起來很少就無所謂,死亡在他的眼裡似乎只是一個數字。
嚇人的是,根據眾議院監督委員會新冠特別小組委員會的調查發現,衛生部的助理部長卡普託,在聽完他的長篇大論後,要求Alexander繼續研究這個想法。
卡普託
這還沒完,7月底他繼續遊說了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局長和其他8名高官:「也許我們全都開放,讓病毒流入這個區域,讓孩子和年輕人受到感染,以獲得自然免疫……」
這不就和近年來一些歐美反疫苗家長的思維一模一樣嗎?讓小孩主動接觸病毒,靠自然的免疫力「戰勝」病毒。流感派對,水痘狂歡,都是他們幹出來的。
這倒好,衛生部顧問主動建議大家開「新冠party」,是路過的螞蟻聽了都會疑惑的程度。
但當問題落在「這樣做會不會危害更多人的健康」時,Alexander表現出的態度十分傲慢和輕蔑。
「重點是現在這種病毒是不是更具有傳染性了,但問題是誰在乎呢?他們是不是會傳染更多年輕人,誰在乎呢...只要我們有選擇的傳染,保護好老年人和養老院,我們就得繼續過日子。」
「誰在乎我們是不是檢測出了更多新冠病例呢?」
後面還有一大長串胡話就不翻譯了,大家可以看眼原文問號的數量,感受一下Alexander的氣焰。
他在郵件中還認為,現在紐約市已經達到了群體免疫的水平,理由是因為他們3到5月已經達到了死亡和感染的巔峰,所以他覺得紐約至少有25%的人有了新冠抗體。
並表示:「公共衛生這麼混亂的城市很可能可以群體免疫」。
是科莫和布拉西奧聽了要吐血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想法並不是他提出來的,而是他看了一篇頗具爭議的醫學研究。而他的意見雖然可能並沒有傳遞給川普,但卻和川普的一些理念不謀而合。
比如6月份時他表示:美國現在病例那麼多,就是因為我們檢測能力太強了,監測範圍太大了。這是幾個月來川普一直對確診人數飆高做出的回答。
Alexander也認為,這新冠不用封城,就一個字,開!雖然他認為美國解封後感染數量的確激增,但第一他支持群體免疫這是他想看到的;第二,不開放影響經濟。
「重點必須放在重新開放經濟上,因為失業造成的死亡和損失比感染新冠的數量還多。」這個結論其實沒有數據支持。
不過他最後倒是說了句實話,反對封城不是為了大家能過的更好,而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死,而責任必須從國家轉移到個人身上」。
你生病,你失業,你死了,這都和美國政府沒關係,是你自己的問題。Alexander只是衛生部眾多工作者中的一個,會不會有很多官員和他的想法一樣?想想覺得有點頭皮發麻。
他的多封郵件裡剩下的時間基本就全都是在攻擊福奇醫生。一般看美國對福奇罵得最狠的都是保守派民眾,有醫學研究背景的人這麼恨福奇,還挺新鮮的。
他寫信給CDC官員,讓他們「阻止福奇說話」
「他正在混淆視聽!他顛三倒四的信息太多,他是不可信的!」
福奇上電視講話,他又怒吼:
「福奇又開始在新聞上嚇唬全世界了,按他說的那樣,咱們就應該封國10年!」
「他就不會閉嘴!!!!!!!!!!!!!!!!!!他不能保持安靜......而且他和政府根本不在同一戰線上......他以為自己是總統嗎?」
根據《POLITICO》的報導,Alexander似乎非常想通過迎合保守派的想法,支持川普的意見,討好總統。一位官員表示,他認為Alexander在提出這些意見後,的確引起了白宮方面的注意,甚至對一些做法表示支持。
郵件和報導出來後,美國人就氣炸了,推特上罵聲一片。
「Paul Alexander,你好,cnm。人們痛失30萬親友就因為有你這種遭天譴沒良心的白痴狗屎垃圾」
「我想給Paul Alexander送一張我叔叔的照片。有人有地址嗎?有人想和我一起嗎?數十萬封信寄給這位冷酷無情的站隊大師,給他展示一下他對人類生命漠不關心後駭人聽聞的代價。」
圖片裡是博主叔叔的訃告
「所以Paul Alexander根本不在意孩子和其他人會不會死?這個垃圾該滾!」
事情鬧大後,和Paul Alexander有關的各種政府部門都急忙跳出來撇清關係。先是衛生部表示:這人9月份就離職了,只是個臨時工,我們可沒有一直留著他。
然後衛生部也再次澄清「群體免疫絕對不是美國政府應對新冠的政策。」
還有些衛生部官員也插一腳,說Paul Alexander這人在部裡沒什麼朋友,大家都不願意和他相處,所以他在部裡建言獻策的影響力為零。
另一位高級官員表示,助理部長卡普託很煩他,曾經讓Alexander別再給他發郵件。
當然這都是一面之詞,一個被僱傭的顧問,在工作崗位上零影響力還是誇張了點,至於影響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確定的是Alexander這人真的有點瘋,前CDC幕僚長透露,他阻礙過政府每周公布死亡病例的人數,甚至想要篡改報告。
明明衛生部,CDC都應該是科學至上的部門,卻因為政治利益,和一些外界因素搞出了一堆醜聞和難以理解的政策。政治影響科學,這其實是個嚴重的問題。
《紐約時報》採訪了CDC的前參謀長和助手,Kyle McGowan和Amanda Campbell,兩名相當年輕有為的共和黨成員。他們表示,作為學醫的,在抗疫期間受到了太多打擊。
因為CDC每天都要被川普一家,還有諸如Alexander這樣目的不明的說客裹挾。CDC的每周確診報告經常被政客命令篡改或者禁止發布。
CDC本來做了個APP,可以在上面自查症狀,看是否有患新冠的可能。結果白宮直接要求他們把APP下架了。
每天要在政客和科學家之間做斡旋,因為每天都有人對他們的研究結果指指點點。比如今天是凱莉安(總統前顧問)要求修改對宗教活動的封鎖登記,明天是伊萬卡對他們提出一堆學校防疫的「建議」。
而問題是,這些建議不是愛聽不聽,McGowan說:「當科學與他們旨意發生衝突時,他們肯定會獲勝。」
他們認為美國的公共衛生部門的信譽和形象已經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害,而損害的影響是持續的。
撐過新冠不可能就是人類抗擊疫情的結束,那麼下一次大的公共安全危機來臨時,如果還是混亂一片,各自心懷鬼胎,那又有多少個家庭要因此家破人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