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作為清朝最有名的貪官,在乾隆朝權傾朝野的和珅,於乾隆太上皇死後僅僅15天就匆匆下線了,他一生積累的萬貫家財也全部吐了出來。
據說這筆巨款價值白銀八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整整十五年的收入。不過,「流動資金」被嘉慶抄走了,但他的「不動產」府邸最後又是給了誰呢?現在還有這座和府麼?
雖然我們現在在北京城找不到所謂的「和府」,但它的名氣卻一定不比當時小,因為它就是恭親王府,如今的國家五A級景區,也是清朝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王府建築群。
恭王府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這裡東依前海,背靠後海,位置極佳。他的第一任主人和珅,是在乾隆四十一年開始修建這座宅邸。而之所以在這裡修建府邸,據說是因為這裡正好坐落於北京第二條龍脈之上,是一塊十足的風水寶地。
可見,為了修造這座佔地面積達6萬平米的和府,和珅也算是費盡心思了。但令人感慨的是,和珅還沒有享受多久,這位乾隆時代的第一權臣就被嘉慶「賜令自盡」。
只不過,和珅長子豐紳殷德是當朝駙馬,他的妻子和孝公主也特別受哥哥嘉慶的疼愛,據說和珅之所以能保留全屍,也是因為和孝公主求情。在和珅被處置後,豐紳殷德與和孝公主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豐紳殷德甚至依舊能享受伯爵的封號待遇。
為了讓自己的這個小妹妹不至於無處安身,嘉慶並沒有將「和第」收回,而是將它分成兩部分,留下一半給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居住。至於另一半,則留給了他的弟弟愛新覺羅·永璘。
永璘是乾隆的第十七子,他的母親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歷史原型就是她。也就是說,這個永璘,是嘉慶同父同母的親弟弟!
以母親顯赫的身份,按理說永璘也是有實力去爭一爭皇儲位置的,不過他自幼喜歡混跡於市井狹巷之中,整日遊手好閒,一副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做派,對皇位並沒有什麼期待。
因此,雖然都說老父愛幼子,但乾隆對於自己這個最小的兒子卻是橫豎看不過眼。可沒辦法,永璘志不在此,時間久了,乾隆也就只能聽之任之了。
這位紈絝子弟,曾經對自己的幾位兄長說「唯求諸兄見憐,將和珅之府邸賜予,吾願足矣」。不要江山,只要一座房子,在當時這也算是一樁奇談。
嘉慶和永璘是一母所生,因而對自己這個弟弟十分關切和愛護,所以在他繼位後,也滿足了永璘的這樁心願。除了和孝公主居住的東院外,這座的府邸的其餘部分就成了他的私產。
因為永璘被先後封為慶郡王、慶親王,所以原來的和府就被更名為慶王府。永璘死後,慶親王府也被他的子孫繼承,直到鹹豐時期。鹹豐皇帝將慶親王府收回,轉賜給了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府也由此變成了恭親王府。
和永璘那位不愛見山愛良宅的閒散王爺不同,這位恭親王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權派。從鹹豐三年開始,他就開始擔任領班軍機大臣。之後又先後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辛酉政變、甲午戰爭等大的政治事件。
尤其是在辛酉政變,他作為慈安、慈禧的外援,在幫助兩宮皇太后奪權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之後他雖然三起三落,但一直沒有離開清朝的權力中心。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所以說「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與恭親王在晚清的重要影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惜的是,再強悍的能人,也無法阻止子孫不賢不肖,真應了那句「崽賣爺田心不疼」的俗語。
民國初年,奕訢的孫子溥偉和當時的許多遺老遺少一樣,仍舊作著復闢的美夢。為了籌措復闢資金,他將恭王府除書畫之外的昔日珍藏,全部賣給了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
之後,溥偉又用王府地契作抵押,換來了8萬銀元。這筆欠款在十幾年間利滾利變成了40萬大洋,最後資不抵債的他,只好將地契交給了西什庫教堂。也就是說,這座規模遠超普通親王府的府邸,產權差點落到洋人手中!所幸,得知此時的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將地契贖回。
在這之後,恭王府幾經易手,陸續被當作女子學堂、公安部宿舍,到了上世紀80年代,恭王府已經成了被8家單位共同使用的「大雜院」。
這些單位在入駐恭王府時,對這些建築造成了不小的改動,這家蓋一座食堂,那家拆一排房子,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由於這些「改造工程」並沒有對建築主體格局進行大的變動,所以後續的修繕工作也進行得比較順利。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密切關注下,恭王府的修繕在80年代末提上了議程。1988年,恭王府花園修繕完畢,2008年,府邸的修繕工程也全部完成。
自此,恭王府開始全面對外界開放參觀,這也是我國當時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清代王府建築群。曾經波折不斷的恭王府,這才獲得了久違的平靜,在新時代迸發出它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