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簡介:
青島地區昔稱膠澳,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發祥地,6000年以前,境內就有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因樹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並建設港口和鐵路,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青島是2008北京奧運會和第13屆帕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帆船之都,亞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聯合國「電影之都」、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10]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譽為「東方瑞士」歐韻之都、「中國品牌之都」稱號。
青島市市名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市專名「青島」本指城區前海一海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島上綠樹成蔭,終年鬱鬱蔥蔥而得名「青島」,後於明嘉靖年間首度被記載於王士性的《廣志繹》中。明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主持修編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記述為:「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這裡的「青」,即指青島。青島所在的海灣因島得名青島灣,由此入海的一條小河也被稱為青島河。青島河口於明萬曆年間建港,稱青島口;河兩岸的兩個村落分別得名上青島村和下青島村;河源頭的一座山於1923年也被定名為青島山。
青島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在此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闢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青島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嶗山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嶗山域內蘊藏大量花崗巖,另有少量白堊土及雲母,其他礦藏甚微。明代黃宗昌《嶗山志》中僅記有試金石、綠石、文石及五色石等。清代《即墨縣誌》則記有試金石、高山石、綠石、海綠石、五色石、田橫島石(可琢硯)、鏨子石、墨晶、茶晶、紫石英、馬蹄石。嶗山山區的野生動物,大體分為獸類、鳥類、海洋生物類和淡水魚類。據《元史》記載,古代嶗山有虎,已絕跡。
八大關(Eight Great Passes),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太平山南麓,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這裡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
八大關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匯泉角景區北部。所謂"八大關",是因為這裡有八條馬路(現已增到十條),是以中國古代長城著名關隘命名的。此處是著名的別墅區,人稱「萬國建築博物館」。解放前,這裡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八大關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為中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這裡下榻。
因為水清灘平,沙細如粉,色澤如金,所以得到了金沙灘這個名字。金沙灘海面有一石蛙,頭東尾西,隨潮起潮落若隱若現,稱為「隱身石蛙」。清代詩云:「島嶼婉蜓傍海隈,滄茫萬傾水天開,潮聲如吼搖山嶽,疑是將軍擁眾來。」 在金沙灘景區有萬人大廣場,有正在籌建的北京電影學院青島創意媒體學院,還有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金鳳凰獎的標誌——祥鳳和雲,這個標誌是有韓美林設計的,金鳳凰獎於2007年永久落戶鳳凰島並於當年成功舉辦頒獎儀式,每兩年舉辦一次。《金沙灘》詩賦:「金沙灘頭平,遙望天水湧。衝浪水盈盈,踏歌萬裡行」。金沙灘與團島隔海相望,其間距離僅2.26海裡。東、南、北三面環海,海岸線54公裡,古稱「鳳凰島」。明永樂年間膘騎將軍薛祿為輔佐明成帝定都北京有功,被多次封官加爵,最高至陽武侯,死後葬於故裡今薛家島村東南,現該處仍有高冢巍立。
青島奧帆中心景區位於青島市浮山灣畔,與青島市標誌性景點——五四廣場近海相望,總佔地面積約45公頃,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奧帆賽和第29屆帕運會帆船比賽舉辦場地,奧帆中心景區依山面海,景色宜人,是全國唯一「國家濱海旅遊休閒示範區」。青島被譽為「帆船之都」,作為最能體現青島城市特色和展示城市形象的景區,奧帆中心景區內不僅有飛帆渺渺的優雅,有青島十大舊景代表燕島秋潮,有青島新時代景觀鷗翔彩虹,更有眾多驚險刺激的娛樂體驗,是遊客來青必看的景點。
劈柴院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是中山路、北京路、河北路和天津路圍合的街坊。其實劈柴院有個路名叫江寧路,德國佔領青島後,於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卜」字形,東端連著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江寧」是南京的古稱,這裡也是青島最早的「南京路」。5月--10月最佳,這段時間也是青島的旅遊旺季,各類海鮮都比較新鮮。
至於劈柴院這名字的來歷,有人說,這裡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還有人說,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是因為裡面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溼。 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青島建為城市後,在這裡修了一條江寧路,建了幾個大院,江寧路逐漸成了一條商業步行街,街上幾個大院多為商店、飯鋪,劈柴院從一個院子的名稱成了這一商業街的名稱。
青島第一海水浴場位於匯泉灣畔,擁有長580米,寬40餘米的沙灘,曾是亞洲最大的海水浴場。這裡三面環山,綠樹蔥蘢,現代的高層建築與傳統的別墅建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景色非常秀麗。海灣內水清波小,灘平坡緩,沙質細軟,作為海水浴場,自然條件極為優越。百年以前,這裡是當地漁民泊舟曬網之處。德佔青島後,開闢成海水浴場,建造木製更衣室數十間,備有救護船和各種遊戲設施,並於1904年在浴場後面修建"斯脫蘭飯店"(即今匯泉飯店)以接待國外遊客。德國當局還在日本、香港等地大作廣告,遂使第一海水浴場成為東亞有名的娛樂場所。盛夏,外國遊客來青島避暑者甚多,僅1921年就達16791人次。此後,又陸續修建飯店、舞廳、酒吧、咖啡室、音樂臺等娛樂休憩場所,在海上建造了跳臺、浮臺、碼頭,並完善了搶險、救生設備,還把一些空地布置成花園及兒童運動場,其設施之完備,環境之優越,不僅居青島各浴場之冠,即使著名作家鬱達夫所說,"恐怕在東亞,沒有一處海水在我國沿海各地海濱浴場中,也是首屈一指。恰如浴場能趕得上青島"。
老舍故居又稱駱駝祥子博物館,是老舍先生創作長篇小說《駱駝祥子》的地方。國內首個以一部文學作品命名的博物館,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舍於1934年來青島受聘於山東大學,直至1937年離開青島,大部分時間居住於此,這是他在青島的三處借寓住所之一,另兩處一在萊蕪一路,一在金口二路。在此寫下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有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
青島海軍博物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創建,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國海軍發展的軍事博物館。建館宗旨: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我國海軍的發展歷史,宣傳人 民海軍的戰鬥歷程和建設成就,增強全民族的愛國意識和海洋國土觀念。館藏文物:蘇聯海軍軍。佩劍,巨浪1號,伊爾─14飛機,長徵一號,502南充艦和531鷹潭艦,101鞍山艦,105濟南艦。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800萬元建成的國內唯一的啤酒博物館,其展出面積達6000餘平方米。博物館設立在青島啤酒百年前的老廠房、老設備之內,以青島啤酒的百年曆程及工藝流程為主線,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及青島啤酒的發展史,集文化歷史、生產工藝流程、啤酒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具備了旅遊的知識性、娛樂性、參與性等特點,體現了世界視野、民族特色、穿透歷史、融匯生活的文化理念。
展覽與藏品:1、與世界乾杯雕像。2、西門子發電機:已有百年發展歷程,仍能正常工作。3,全息投影:再現古老發酵工藝。館內通過現代科技展示啤酒的工藝與魅力。4、醉酒小屋:有多功能互動環節:4D影院、動感單車。5、TSINGTAO1903旗艦餐廳酒吧:可品嘗到青島原漿啤酒、純生啤酒。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公眾號:China_Travel
❸ 長按右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商務合作QQ:73116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