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是四川省瀘州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南部,介於東經105°10′50″~105°45′30″,北緯28°54′40″~29°20′00″之間。瀘縣東與重慶市永川區、瀘州市合江縣連界,南與瀘州市龍馬潭區和江陽區相鄰,西與自貢市富順縣接壤,北與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隆昌市相連。總面積1525平方公裡。
瀘縣轄1個街道、19個鎮;分別為∶1個街道:玉蟾街道;19個鎮:福集鎮、玄灘鎮、嘉明鎮、喻寺鎮、得勝鎮、牛灘鎮、兆雅鎮、太伏鎮、雲龍鎮、石橋鎮、毗盧鎮、奇峰鎮、潮河鎮、雲錦鎮、立石鎮、百和鎮、天興鎮、方洞鎮、海潮鎮。251個行政村、51個社區;縣政府駐玉蟾街道。總人口107萬。
經濟
2019年,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78.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4%,增速較2018年同期增長0.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5.3億元,同比增長2.6%,佔GDP比重維持在1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6.6億,同比增長6.8%,比GDP增速高出0.4個百分點,佔GDP比重54.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6.5億元,同比增長8%,較2018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佔GDP比重由2016年27.3%,提升到2019年30.8%。
歷史文化
瀘縣被命名為中國龍文化之鄉。瀘縣的龍文化內容豐富,主要包括龍舞、龍橋、龍雕。漢代的漢棺上就有龍雕,後來有以國寶龍腦橋、順對大橋等一批名橋為代表的140餘座龍橋群體,有各種青龍雕刻為特色的國寶宋代石刻,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雨壇彩龍。雨壇彩龍,是地處龍洞山的雨壇人設壇耍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聖物,曾多次參加全國各種大型慶典活動,並被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表演時,要求舞龍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人與龍的情感交融一體。
特產
優質茶
瀘縣氣候溫暖溼潤,熱資源豐富,多丘陵山區,龍貫、玉蟾兩山脈綿延境內,土層深厚,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古有黑蕩名茶,今有玉蟾春綠」。
優質稻
從1998年起,瀘縣分別實施了省優質稻示範工程,省糧食自給優質稻工程,帶動全縣優質稻大發展,2001年全縣優質稻已發展達45萬畝。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黃亮,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脂香醇美,鹹度適中,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色、香、味、形質優的「五絕」特點。
風景名勝
龍腦橋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瀘縣龍腦橋位於縣城福集鎮以北的大田鄉境,距瀘隆公路1.5公裡,橫跨於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該橋始建於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中央電視臺於1991年在《中國橋》專題欄目中向全國和世界推崇過龍腦橋,其雄姿已載入中國古橋畫冊,名傳中外。
宋墓
2002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是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數量最多的一處宋墓群。瀘縣宋墓與樂山大佛、榮縣大佛、安嶽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歷史文化瑰寶連綴成片,形成古代中國石刻之鄉。
屈氏莊園
瀘縣屈氏莊園,始建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民國1912年—1916年擴建碉樓、戲樓、佛堂,莊園基本完善。莊園佔地30畝,現存部分佔地12畝。整個建築氣勢雄偉,恢弘壯觀。因其繼大邑劉文採「收租院」之後成為四川第二個階級教育展覽館而名揚巴蜀,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築精粹」。
玉蟾山
位於瀘州市區以北33公裡,瀘縣縣城旁。為國家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海拔505米-548米,森林覆蓋面積8000餘畝,山下有九曲河、賴溪河和馬溪河。一組以著名國畫大師蔣兆和翻天覆地的國畫《流民圖》創作大型浮雕落戶玉蟾山。
榮譽
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2020年3月31日,入選2019年度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2020年6月9日,獲評四川省促進服務業發展工作先進縣(市、區)黨委、政府。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安全感百佳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