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學,同事發現自己被調換到新小班,意味著要帶一批新孩子。對於有經驗、有能力的老師來說,帶小班最好不過了。的確小班的孩子會哭鬧、會發脾氣,但只要過了分離焦慮期,孩子們跟老師熟絡起來,那小班小朋友就是整個幼兒園可愛的代表,並且聰明又懂事。但對於新手同事來說,要接手一批新小朋友,簡直是太為難了,因為為其一周的哭鬧甚至某個孩子半年的哭鬧,也並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話說回來領導既然這樣安排教職工的調動就一定是有道理的,因為哪個幼兒園都不想因老師的個人原因而流失孩子。所以說,如果新手老師被安排到了新小班,如何幫助自己和孩子順利度過入園後彼此的焦慮情緒呢?
其實我們沒有經驗的老師在很早之前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幼兒園甚至是小學、高中都不會固定某位老師教某個年級的。而有的老師喜歡帶小班,覺得小班輕鬆、不用學習文化知識;有的老師喜歡帶大班,認為4~5歲的孩子活潑、有了自己的認識。但再喜歡帶某個班級或某個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都是要分離的。那麼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辦法,來幫助老師緩解煩躁和亂如麻的工作呢?根據以往幼師教學經驗,新手老師帶小班需要做到以下3點,主動與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和溝通,用學習的態度認真對待孩子,與家長緊密結合,共促孩子的發展。
主動與以往帶過小班的幼師交流、學習
個別年輕的老師沒有帶小班的經驗,認為帶小班、中班、大班沒什麼區別,但是當你認真分析對比就會發現,其中的區別是真實存在的。上半年朋友的孩子也是剛剛進入幼兒園小班,孩子相對於中大班來說比較小,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自然就比較薄弱。
就拿上廁所這件事情來說吧,朋友十分的生氣,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尿了5條褲子,到最後都沒有換洗的了。隨後朋友便找了班級的老師進行交談,發現老師是第一次帶小班,沒什麼經驗,再加上心沒有那樣細膩,個別孩子的事情就照顧得不夠周到。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在園為什麼能尿褲子呢?孩子有尿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呢?是的,小班的個別孩子有尿就是不會告訴老師,就硬憋著,直到尿褲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小班的孩子15分左右就要去一次廁所,而中大班的孩子30甚至40分鐘才會去一廁所。
小班孩子的事情都是比較細膩的,例如如廁、盥洗、吃飯、睡覺等等,本身出於對老師的害怕再加上年齡上認知的限制,有些事情就是需要老師面面俱到。所以新手老師一定要與有經驗的老師交流,找到適合自己帶班的方法。
用學習的態度認真對待孩子
小班孩子哭一天可以、兩天可以但哭一個月甚至前半年來到幼兒園就哭,新老師的心情怎麼能夠每天平靜似水呢。還記得當初小班的一位小女孩,每天早上來了就哭,而且從早到晚都要背著自己的小書包,就是不放下來;還有的孩子不哭,就是坐不住板凳,滿地亂跑;有的就是不在班級裡待著,就要去操場遛彎,而且還必須老師手牽手的遛彎。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幼兒園小班是常見狀況,但如果新手老師覺得孩子也太不聽話,感覺每天都煩躁,那可想而知孩子們的情緒也會很低落。所以,新手老師一定要用學習的眼光認真對待孩子們,當初入幼兒園的孩子出現某種行為,作為老師除了疏導和關注,更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會出現這樣的行為,而在某個年齡階段這種行為就消失了。孩子們每天都是十萬個為什麼,作為新手老師每天也要問十萬個為什麼,並用正確的方法合理的解決,那樣每天的日子都會是充滿希望的。
與家長緊密聯繫,做到真正的家園合作
新手老師對於家長這一方面是一大難題。因為有的老師覺得與家長說多了,言多必失;與家長溝通的少了,又不能很全面地了解孩子,所以家園溝通一定是有技巧的。那如何實現家園協同共育,就是這4點要求:拽、引、順、協同。
其中的奧秘需要自身去體會,而共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成立家長委員會、招募家長志願者、召開專題家長會、舉辦親子體驗活動等等。作為教師必須要有專業的素養,在家長工作角色中做到主導、發現和指導。只有家園共育才能促進幼兒的發展。
不管是帶領新小班還是其他的班級,只要是新接觸、陌生的領域都是需要老師去認真學習和充滿責任心的對待孩子的,老教師自然是有經驗和能力,但新手教師帶新班擁有的熱情、激情和對孩子負責的態度,所以這也是家長所看好的。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您的關注、點讚、留言與轉發收藏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歡迎交流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