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呂明俠
接下來年報公布之時,鵬博士還會講出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時隔3個月,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804.SH,以下簡稱「鵬博士」)仍未回復上交所對其轉讓子公司股權及相關事項的問詢函。上交所在9月4日向鵬博士發來問詢函,詢問與長城寬帶有關的若干問題,並限其9月11日前回復。
據悉,鵬博士於2020年1月、4月,也曾收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函,相似的是鵬博士均延期回復,到底是自身問題快捂不住了?還是另有隱情?近來的鵬博士不免讓人生疑。
頻繁延期 還未披露就已完成交易
今年9月4日,鵬博士發出一則股權轉讓公告:公司擬轉讓全資子公司長城寬帶、河南省聚信網絡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瀋陽鵬博士網絡服務有限公司、浙江鵬博士網絡服務有限公司的100%股權,轉讓價格合計100萬元。
交易所要求鵬博士於9月11日之前以書面形式回復問詢函,但上市公司卻在9月12日發布了關於延期回復上海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的公告,稱「鑑於《問詢函》涉及的內容較多,工作量較大,出於審慎原則,相關事項尚待進一步梳理、補充和完善,為確保回復內容的準確和完整,已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延遲回復。」
截至發稿,鵬博士仍未進行回復,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卻顯示,交易標的之一的「長城寬帶網絡服務有限公司」,其股東已於9月15日變更為中安實業;交易標的之二的「瀋陽鵬博士網絡服務有限公司」,其股東已於11月6日變更為長城寬帶。
《每日財報》還注意到,在三季報中其他符合非經常性損益定義的損益科目中金額為3.76億元,主要為長城寬帶網絡服務有限公司股權轉讓收益3.71億元。尚未回復問詢函解釋清楚問題,鵬博士就已完成了交易,這是否有些迫不及待呢?
高價回購「低價賤賣」 業績「洗大澡」之嫌
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1985年1月成立。1994年1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主營業務包括數據中心及雲計算、通信及網際網路服務,及其他網際網路增值業務等。
上市不久鵬博士便開啟了「買買買」模式,2010年至2012年,鵬博士前後斥資17億元,將長城寬帶徹底收入囊中。收購長城寬帶後,鵬博士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轉身,鵬博士的主營業務也從網際網路增值服務變成了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數據中心業務以及相關的網際網路增值服務。
收購後的長城寬帶的確帶來了大量的利潤。2013年至2015年,長城寬帶淨利潤分別為2.91億、4.15億元、3.25億,佔鵬博士當年淨利潤67.3%、77.8%、45.2%。
然而高光時刻最終未能延續下來,自2016年開始,長城寬帶已然走上了下坡路。
根據歷年財報顯示,長城寬帶2016實現淨利潤2.85億元,較2015年3.25億元大幅下降12.31%;2017年淨利潤進一步下滑至1.61億元,同比降幅高達43.51%;至2018年,長城寬帶直接轉為虧損1.86億元。
不可避免鵬博士在2017年至2019年度營收、淨利潤呈現持續下滑態勢。尤其2019年出現淨虧損57.78億元。
可疑的是,此前長城寬帶業績雖然出現持續下滑,鵬博士卻一直未對其計提商譽減值,直到2018年才對長城寬帶計提了5530.88萬元的商譽減值準備。既然2018年已充分計提,為何2019年又擬集中一次性計提14.81億元的商譽減值準備呢?
「買買買」後遺症 債務壓頂
這好似也為接下來的業績埋下了伏筆。10月31日,鵬博士發布三季報。財報顯示,2020年前三個季度鵬博士營收41.42億元,同比下滑9.34%,淨利潤17.14億元,同比增長3600.01%,扣非淨利潤4175.42萬元,同比增長253.76%。
不過三季報中淨利潤的暴增是來自公司出售資產,而不是日常主營業務,扣非淨利潤僅佔整個淨利潤的2.4%。
有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很多公司一次性計提巨額減值,一方面,如此操作可以把影響公司以後業績的因素提前處理掉,比如固定資產大幅減值,以後年份就能少計提折舊,增厚利潤;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減值的方式,將以前可能存在的資產泡沫一次性清空,以絕後患。
另外,《每日財報》發現,「買買買」也給鵬博士帶來了後遺症。毛利率方面,2017年至2019年,鵬博士毛利率分別為54.11%、50.96%、42.13%,2020年三季度則為39.58 %。毛利率的下滑代表鵬博士越來越難賺錢了。
與此同時,鵬博士負債與貨幣資金之間的鴻溝日漸加深,資不抵債的隱患愈演愈大。2017至2019年,鵬博士帳面上的負債金額分別為42.11億、59.67億、54.17億。同期,公司帳面上的貨幣資金分別為33.20億、22.04億和7.52億。2020年三季度末,鵬博士總負債為105.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0.48%。
自鵬博士登陸A股以來,其股價曾飆升到50多元/股,但隨著業績下滑、債務高企等,其股價一路下跌至10元/股以下,截至12月10日收盤,鵬博士股價為7.31元/股。
資本用腳投票,用真金白金預示著市場的擔心。《每日財報》也將繼續關注公司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