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雪花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因此,每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格外值得期待。據中國天氣報導,11月28日夜間到11月30日,我國北方將出現一輪大範圍雨雪天氣,華北多個城市或將迎來今冬初雪。
一張「全國盼雪地圖」,看看你家離雪花還有多遠
天氣變涼,膝蓋第一個知道。作為人體最大、最複雜的關節,膝關節靠一個狹小的接觸面支撐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同時,它也是最不耐寒的承重關節。
骨科專家,教你養護膝關節,讓膝蓋溫暖過冬。
膝蓋受涼,炎症找上門
膝關節缺少豐富的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只是一個「皮包骨」的部位,因此局部熱量容易散失,溫度常比身體其他部位低。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溼寒進入關節腔,可能引起疾病。各類關節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寒冷、潮溼的氣候環境下,症狀加重。
若長時間受寒冷的刺激,就可能因局部血管的痙攣收縮,使關節軟骨面發生缺血,引起膝關節炎症或膝關節滑膜炎,俗稱「老寒腿」。
3招讓膝蓋暖起來
秋冬季節,不僅溫度低,還時常伴有寒風,短短幾分鐘,寒風就會侵襲未受保護的膝關節,使其受寒。
1.穿上秋褲
增添衣物,是膝蓋保暖最直接的辦法。如果在寒冷的天氣裡不注意腿部保暖,經年累月,就會造成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膝關節酸痛等病症。所以,秋褲的作用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氣溫低於10℃就應該穿秋褲,隨著溫度降低,秋褲應該適當增厚。
2.加個護膝
關節炎患者、老人及久坐室內的上班族,膝蓋更容易受涼。不妨加個護膝,讓膝關節得到更好保護。
3.學會熱敷
熱敷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的作用,也可緩解肌肉痙攣、鬆弛神經、改善筋腱柔軟度。
幹敷:熱水袋敷於膝蓋上,每次20~30分鐘,每日1~3次。
溼敷:毛巾浸在熱水中,取出擰至半乾,敷於膝蓋上,再蓋個棉墊防止熱氣流失。每5分鐘更換一次,敷20~30分鐘,每日1~3次。
熱敷後,在膝關節的周圍大面積揉搓2~5分鐘,促進血液循環。
熱敷的溫度切忌過熱,患有急性炎症、血栓性靜脈炎、外周血管疾病、局部皮膚外傷的人,不宜熱敷。
關照膝蓋的5件小事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人的膝關節磨損,骨關節的退化是種必然趨勢,如果對一些不良狀況不加注意,那麼骨關節會提前「變老」。
除了天冷時保暖,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減少不良姿勢和過度負重等對膝關節的壓力,「照顧」脆弱的膝關節。
控制體重
研究發現,體重每增加1公斤,膝關節承受的壓力平均會增加5公斤。
日常生活中建議低油、低脂、低熱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並控制好主食的攝入量。平時吃含鈣多的食物,補鈣可以有效地保護膝關節。應以食補為基礎,注意營養均衡。
多吃奶製品(如鮮奶、酸奶、奶酪)、豆製品(如豆漿、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胡蘿蔔、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帶、蝦、魚等海產品,同時多曬太陽以促進鈣吸收。
減少蹲和跪
從臨床觀察來看,膝關節疾病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女性一生中下蹲的次數更多,而蹲和跪對膝關節的損傷都比較大。
因此,要少做蹲跪的動作,別蹲著做家務或跪著擦地板。喜歡打太極拳的老人,也不要勉強蹲得太低。
在站起和坐下時,注意先讓膝關節輕微適當地反覆彎曲幾下,有利於保護膝關節。
堅持鍛鍊
運動量力而行。很多膝關節損傷是因運動不當造成的。平時很少運動的人突然參與劇烈運動,對膝關節的損傷非常大。因其腿部肌肉力量弱,膝關節本身就很脆弱,再加之運動對其造成猛烈的衝擊,容易導致關節受損。因此,要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運動,循序漸進、長期堅持。
美國運動醫學專家建議,快走、慢走、朝前走、倒退走交替進行,和室內腳踏車、遊泳、高抬腿等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方式,它們對膝蓋的損傷最小。
10%原則。運動時,要遵循保護關節的「10%原則」,即每周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增幅不超過前一周的10%。
選對運動類別:力量訓練、靈活性訓練、有氧鍛鍊以及核心肌肉群鍛鍊都能預防膝蓋受傷。
鞋底別太薄
運動時最好穿舒適、有彈力的運動鞋,以減少膝關節壓力。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釐米為宜,鞋底不宜太薄,否則會給膝蓋帶來不利影響。
看病不拖
如果膝關節處出現不適,應儘快看醫生。藉助核磁共振成像和關節內窺鏡檢查等手段,更快確診疾病。
兩個動作拉伸膝關節
日本活力門網站推薦了兩個拉伸膝關節的動作,可以有效緩解腿部疲勞,讓腿腳更年輕。這兩個動作可以分別反覆30秒~1分鐘,雙腿輪流進行。
動作一
坐在椅子1/3處,將左腿向前伸展,左腳跟置於地板上,腳趾朝上;雙手放在膝關節處,用手掌穩固膝關節,然後向下推,推到無法推到的地方後,返回原位。
動作二
坐在地板上,右腿彎曲,左腿伸直,左腳跟置於地板上,腳趾朝上,雙手放在左膝上;伸展背部,上半身慢慢向前傾斜,感到身體的重量落在膝蓋上,一直到無法繼續前傾的位置後復原。
注意腿部儘量貼合地板,若感覺拉伸不夠,還可以將毛巾疊好放在腳後跟進行拉伸。此動作可以充分伸展膝關節和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