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洛羽
2021年第4篇
關鍵詞:人生精進系統;知識技能管理;事業品牌管理
2021年第3天,我花了2小時看完美國作者丹·斯柯伯爾的《自品牌:社交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個人品牌》,這本書是我在深圳南山書城線下閒逛時購買的,當時正在學習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看到這個名字挺契合,於是就帶回家了。
如果僅從書名出發,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有三點:一是大量有關當今社交媒體的分析描述;二是作者利用這些社交媒體打造個人品牌後實現的成績;三是作者通過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社交媒體時代打造個人品牌」的乾貨方法論。
但在我認真閱讀完之後,發現書裡面的內容和我想像的只有50%重合度,它更像是針對85後人群普遍面臨的職場發展瓶頸和職場裁員危機,所研發出的一套「藉助公司崗位,挖掘自身獨特且可遷移的能力,然後利用社交媒體開拓更廣闊事業」的方法。
這是和張萌萌姐「第二曲線理論」相關的內容,可以放在「人生精進系統-事業品牌管理「板塊的增量知識。
本書在豆瓣上評分6.9分,在我看來其實達不到6.9分,5分左右即可,書裡有關自媒體和個人品牌的內容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在講職場進階。
如果是要專門學習用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的小夥伴,就不用花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了,簡單看看洛羽本篇文章,基本上就可以掌握80%的內容。
在解讀書籍內容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作者:
丹·斯柯伯爾(下文簡稱「丹」),《紐約時報》「自品牌專家」,千禧世代品牌公司(一家研究Y世代與諮詢方面的公司)管理合伙人,聞名世界的事業規劃與職場方面的專家。
他的暢銷書《我2.0:打造你未來的四個步驟》被翻譯成了十三種語言,被列入了《紐約時報》夏季閱讀榜單,成為求職者閱讀的推薦書目。
丹是自品牌博客的創始人,該博客被《福布斯》雜誌列為「職場加油站」。他是《時代》《福布斯》與《Metro US》雜誌的專欄作家,同時還是《財富》《華爾街日報》《衛報》《環球郵報》以及其他報紙雜誌的撰稿人。
丹在世界上數十家最著名的企業發表過演說,包括谷歌、美國國際商用機器、時代華納、花旗銀行、麥格勞希爾與西門子等,經常受邀參加哈佛商學院、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演說。
《福布斯》雜誌在2012年將丹列入「30大名人」榜單,《商業周刊》將他列入企業家最應關注的推特名人榜。
丹的自品牌之路是從2007年開始的,當時他讀了一篇湯姆·皮特斯的文章《自品牌》,文章中談到了個人品牌以及打造個人理想事業的重要性,這篇文章對丹的啟發很大,也成為了改變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就像查莉娜(《用一年時間重生》作者)在辭掉公務員之後不知道自己何去何從時,選擇付費學習職業生涯規劃,最後把職業生涯規劃變成自己的事業一樣,丹也是從自己當下的現狀出發去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2007年,丹想做自品牌,於是到網上去搜索有關「自品牌」相關的信息,結果發現寥寥無幾,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肯定會很沮喪失望,但丹卻在一篇空白中發現了新的人生機遇:
做自品牌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趁現在還沒有太多人切入,剛好可以藉助這個機會,把自己修煉成自品牌專家,成為世界自品牌第一人。
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打造自品牌道路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博客名改為「自品牌」,率先卡中這一個位置,以後再有人想要搜索「自品牌」,就一定會出現丹的名字。
為了能夠成為自品牌專家,丹開始大量學習這方面知識,每天晚上下班後,都會寫一篇長博文,並在網上所有關於自品牌的文章和信息下方發表評論。
漸漸的,丹的博客開始受人關注,再後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打造自品牌的重要性,紛紛跟進自品牌領域,由於丹在這個領域積累的經驗和案例足夠多,他的勢能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最後成為了聞名世界的自媒體專家。
這本書是丹關於自品牌的經驗總結,但是並沒有完全聚焦在「如何利用社交媒體開啟自品牌」上。
他從職場發展入手,在第一部分講述了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硬技能(技術層面的能力)、軟技能(人際交往層面的能力)以及社交媒體能力。
第二部分講述了如何讓個人的硬技能、軟技能和社交媒體技能擴大效應,讓更多人看到我們,通過吸引追隨者讓我們在組織內部更受關注。
第三部分講述的是公司老闆們在考核和提拔員工時所看重的能力,藉助這些能力我們可以少犯錯誤,快速成長。
第四部分講述的是如何用副業或者下班後時間為職場技能充電,幫助自己更好地獲得晉升,或者開創主副業相輔相成的人生。
第五部分講述的是如果要離職,我們應該做好的若干準備。
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這像是職場指南,而非個人品牌指南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詳細了解本書的精華內容,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拿小本本做筆記哦~
一、
打造自己的軟硬本領
一項來自2016年的數據表明,15%的80後已經進入管理層,另一項來自2016年的數據表明,80後員工做同一份工作的時間為兩年,90後員工變換工作的機率更大。
如今已不再是老一輩一個工作幹到老,一碗飯吃到飽的年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遊牧人的方式生存,在同一個領域甚至不同領域不斷切換,努力尋找最舒服最享受的生活狀態。
要做到類似的無縫切換,就必須擁有一種超強能力:可遷移的軟硬本領,以及脫離職場依舊能夠起作用的個人品牌。
達爾文說:「生物進化真正存活下來的,並非最強大的物種,也不是最具有智慧的物種,而是對改變做出最快反映的物種。」
對於職場來說,變化是一種常態,有時候儘管我們自己不想切換頻道,但公司可能會被出售,崗位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替代,還有很多突如其來、完全超出能力範疇的事情,處理起來完全不知所措。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擁有強大的軟硬本領,將會在變換莫測的時代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減少被時代或者公司拋棄的可能。
什麼是硬本領?硬本領是指幫助我們符合工作職位描述範圍的實用性與技術性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圓滿完成工作,它是一種可以被衡量的能力,比如一周內寫出了多少行代碼?是否擅長excel的各項函數運算?能否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什麼是軟本領?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軟本領有時也被稱為情商,是一種非技術性的能力,在所有軟本領中,人際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這種能力可以讓我們與同事形成良好的關係,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
關於職場軟硬本領的學習,我們可以採用以下路徑去實現:
1、了解所需軟硬本領
在職場中,大多數崗位職責說明都會將該崗位員工所需要的軟硬技能描述得很清楚,由於這個和我們的工作需求緊密相關,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修煉硬本領的首要學習資料。
其次,我們可以直接向職場導師、職場前輩或者人力資源同事請教,看公司是否有為員工配置相應的技能培訓課程,或者是否有推薦的技能提升課程,這個可以作為下班後的學習內容。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脈脈、知乎等網站了解本行業所需要的技能,向職場高手們學習工作方法,了解更多行業動態熱點。
2、自我評估軟硬本領
在知道崗位需要掌握哪些技能,以及準備採取行動去掌握這些軟硬本領之前,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優劣勢做一次準確的評估,以幫助自己找到潛在的軟硬本領方向、以及亟待提升的短板。
為協助自己挖掘硬本領,我們可以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我最擅長做什麼?
別人認為我擅長做什麼?
我的工作需要我擅長哪些技能?
這份工作最需要的能力是什麼?我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技能,從而超越同事呢?
無論我想繼續在這裡工作,還是選擇去其他公司——要想得到提拔或是加薪,我需要掌握什麼技能?
能夠在現在的崗位上或者其他公司更進一步,還需要了解其他什麼東西?
我在團隊分工合作中是否發揮了自身優勢?是否讓我的團隊變得更成功?
同事與經理知道我的工作能力嗎?他們是否看到了我為團隊成功做出的貢獻?
我的工作能力是不是被低估了?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會這樣?我又該怎樣做呢?
為協助自己找到亟待提升的短板,我們需要回答以下問題:
我在哪些方面應該做得更好一些?
我的劣勢會影響自己以正確的方式完成工作,讓我無法比別人做得更好嗎?
上級有沒有就我的缺點給予過反饋呢?
為了提升工作表現,我需要專注於解決哪個缺點呢?
以上是關於硬本領自我評估相關的問題,除了評估硬本領,我們還需要評估自身的軟本領。
關於軟本領的修煉,它與硬本領不同,是一種很難被量化評估的技能,它需要讓我們置身於別人需求的一種狀態,漸漸變得越來越好。
在修煉軟本領之前,我們也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我願意成為一名傾聽者嗎?
我是一名優秀的談判者嗎?
我對團隊建設很有自信嗎?
我能在壓力下很好地工作嗎?
我願意接受他人的批評嗎?
我擅長管理時間嗎?
我擅長與同事及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嗎?
我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
我願意主動採取行動嗎?
我擅長化解與他人的衝突嗎?
如果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說明我們擁有很好的軟本領,如果有一些地方是否定的,說明我們還需要多加修煉。
在進行自我評估過程中,如果無法發現自身優勢和劣勢的清單,可以去詢問身邊比較信任的Leader或同事,請求對方的幫助。
3、修煉軟硬本領
知道了要修煉的軟硬本領,也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現狀,接下來就是要開始修煉本領了。
學習和掌握硬技能的目標,是要成為某一方面專家,為此我們可以參考上述思考的內容,列一份清單讓Leader或經驗豐富的同事按照重要程度將這些技能排序,之後根據自我發展方向選擇想要重點培養的核心技能,接下去努力成為這方面專家。
關於硬本領的修煉,丹認為可以從公司贊助的教育、免費或廉價的教育工具、會議與研討會、教育類型的網站、開放課件與創投實驗室等路徑獲取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然後給自己制定計劃,在職場中修煉成某方面的即用型專家。
關於軟本領的修煉,丹認為可以通過聆聽、書寫、演講的方式鍛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在我看來,想要修煉核心競爭能力,我們也可以採用張萌萌姐的「人生效率體系」來實現高倍速進階。
通過閱讀、交流、上課/會議和行走的方式做好知識和技能的輸入,通過寫作、實踐和演說做好知識技能的輸出,不斷進行知識流的動態轉化,最終變成我們自己真實的軟硬本領。
二、
利用網絡推銷自己
身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出色的核心競爭能力與強大的社交媒體結合起來,就能夠做到在任何動蕩環境下「安全著陸」並獲得收益。
丹認為創造、控制和管理個人形象能夠幫助我們打造理想的事業,如果我們不持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不添加相關網站的連結,不對他人的動態進行評論或者分享和工作相關的信息,不願意通過社交網絡去拓展人際關係,不經常更新在線簡歷,或者不知道搜索排行榜的熱搜內容,就會眼睜睜看著別人平地起高樓,被人遠遠甩在後面。
作為一名美國作者,丹在書中和讀者們分享了很多關於使用臉書、推特和Google+來打造自品牌的方法,由於中國網際網路語境和美國語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這裡我提取出其中可以遷移的技能,用來作為我們通過微博、微信等中國通用社交媒體打造自品牌的參考方法。
1、域名註冊
想要通過運營社交媒體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我們需要做的是一件事情是為自己註冊一個好的域名,所謂域名,用我們常用的話來說就是「網絡暱稱」。
一個好的域名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被他人識,職場類自品牌的域名註冊,丹認為最好是和自己的名字聯繫起來,這樣可以讓別人在搜索我們名字的時候快速連結到我們的主頁內容。
在註冊平臺的選擇上,一般是通用的、知名的都可以註冊,比如微博、微信、頭條,如果還要再往下深入的話,可以根據「平臺三期理論」去進行選擇。
2、個人介紹
在註冊域名之後,我們需要在平臺上添加個人介紹,這是我們創建網絡身份最簡單的形式,也是向別人推廣自己最好的途徑。
在創建社交資料時,要注意的是保持網絡身份的一致性,要讓自己在各個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帳戶名稱、頭像和資料信息都保持一致。
3、內容分發
一旦註冊了自己的域名,添加了個人介紹,就要開始積極地參與平臺運營,最好是每天都更新狀態,發布一些和我們想要用戶看到的內容,或是對別人的內容進行回應,了解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時間有限,最好不要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上註冊帳號。
丹的這本書主要是講如何通過做自品牌提升職場競爭力,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在分發內容的時候要保持高度謹慎的態度。
哪些內容是可以發布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我們的能力
(2)我們的相關工作經驗
(3)我們的主要成就
(4)我們的工作網站、博客或者是視頻的連結
(5)別人的推薦、讚揚與引薦話語(前提是得到當事人的同意)
哪些內容是不可以發布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司、老闆及同事的不好言論
(2)公司、老闆及同事的保密信息
(3)政治、階層、種族、性別與宗教的言論
任何無助於我們打造個人職業形象的事情最好都不要發布,這樣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以上是最基本的內容,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形象,可以就自己擅長或者感興趣的某一個主題,堅持垂類的乾貨分享。
用戶之所以會關注我們的帳號,閱讀我們的內容,是因為他們能夠感受到我們對於某個職業和領域的熱情,同時還能夠獲得最自身有益的收穫。
想要獲取更多流量,想要保持長期的內容輸出,我們必須要多跟進時事熱點,丹每天醒來之後都會瀏覽一遍在線新聞,尋找和自己研究相關的最新信息,這種方式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回報,我們也可以採用這樣的形式為自己打造源源不斷的內容流。
4、品牌推廣
在這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便我們的帳號做得很好,閱讀性非常高,要是沒有人點擊也毫無意義。
因此我們不僅要堅持寫,還要努力推廣,比如找到一些勢能比我們高的人,多曝光在他們的圈子中,或者去到一些流量很高的平臺,讓官方給我們更多曝光度。
在推廣的時候,不能推廣沒人喜歡的東西,也不要頻繁推廣影響相關的內容,在內容的分配上,可以採用二八定律,80%-90%的實質性乾貨,10%-20%的營銷內容,這樣是可以被接受的。
無論是關注度還是知名度,都能為我們的事業發展提供機會。如果別人不知道我們是誰,以及取得過什麼成就,我們就沒有機會得到提拔或是獲得額外的獎賞,善用社交媒體打造自品牌,可以更好的放大我們的職場價值。
三、
如何實現職場進階
調查顯示,老闆們在尋找下一代接班人時,排在前三項的技能基本都是軟技能,分別是優化工作的能力、主動積極的態度、團隊合作的能力。
我們在打造自品牌的過程中,要不斷詢問自己的老闆心目中最重要的幾項技能,然後按照這些信息決定從哪些方面努力,最後再用打造自品牌形成的影響力,為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加碼。
關於職場晉升和離職相關的內容,並非是我本次閱讀的主要目的,未來有機會的話,我們可以再詳細交流具體的細節。
以上就是《自品牌:社交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個人品牌》相關的內容,總結一下就是:
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我們需要不斷修煉自己的軟硬實力,再配合新型社交媒體來放大自己能力和影響力,用職場外能力來反哺職場內競爭力,變道超車,實現人生的精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