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寫戰國軍事史,突然發現魏國國君魏惠王和《笑傲江湖》中的嵩山派掌門、五嶽盟主左冷禪還蠻有可比性的。
相同之處,比如他們都有政治野心,一個是要延續祖父輩的稱霸霸業,一個是要實現一統江湖的霸業,雖有廟堂江湖之別,也有主流天下與亞社會之別,但這份野心並無實質差異。
對此本該一視同仁,然而世人對魏惠王乃至所有真實政治人物的「野心」習以為常,卻一貫鄙夷左冷禪等小說人物的「野心」,似乎前者野心不可或缺,而後者有一絲野心就是原罪,同為「政治人物」,評價卻完全相反,這個現象還挺有趣吧?(實質是金庸對政治的誤解和偏見所導致的。)
更相似的地方在於他倆實現霸業的戰略決策,左冷禪執著吞併同屬「五嶽聯盟」的其它四嶽劍派,而魏惠王則對同出三晉的兄弟兼盟友趙國首先下手,至於韓國,若非識時務,恐怕也會被修理。
看起來都是先拿盟友開刀、近乎「攘外必先安內」的同一戰略,那結果怎麼樣呢?
先看魏國,前353年,魏國進攻趙國,攻下邯鄲,趙國形同滅國,雖然之後有桂陵之戰的小敗,但並不影響大局,而制服趙國後的魏國將齊國、秦國、楚國等主要大國相繼修理一輪,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
在這一輪的天下爭霸中,魏惠王不僅笑到最後,也成為了真正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也是這一巨大「武功」,讓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王。(魏國真正衰落是在前342年馬陵之戰以後,算是魏惠王妄自稱王「作」出來的,與之前這一階段無關。)
那麼左冷禪呢?我們都知道,他前期的確嚴重削弱了衡山派、華山派和恆山派,然而在五嶽並派、「比劍奪帥」大會上卻失手了,連統合五嶽的第一步都沒有完成,更遑論以後與日月神教乃至少林武當的爭雄,壓根都沒進行到那一步!
同樣的戰略,卻一勝一敗,一個實現了,一個卻連第一步都沒有達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很簡單,自身實力不同,所處的整體形勢也不同。
魏國繼承了晉國的主體衣缽,又是最先進行變法而崛起的國家,在戰國初期,魏國的實力堪稱鶴立雞群,從前述表現看,它此時就像是春秋時代的晉國,完全具有哪怕是「以一挑三」的絕對實力。(「三」指齊秦楚,還不包括韓趙。)
也就是說,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出發,魏國都是「老大」,它想打誰就打誰。在這種情況下,魏惠王要做戰略決策,先行「統合三晉」,其實是先弱後強,不僅正確,也是穩妥之舉,既能殺雞給猴看,也能解除後顧之憂。甚至於,這個決策都顯得有些保守。
但是顯然,嵩山派沒有這樣的實力基礎,它不僅不是「老大」,甚至連前三都排不上,畢竟前面至少有日月神教、少林派和武當派三個組織。
在這種實力對比的前提下,「五嶽聯盟」其實是類似「合縱」策略下的一個聯合組織,就好比戰國中後期多次出現的各國合縱組織。
對五嶽劍派或者嵩山派的大戰略來說,只有報團取暖、共同進退才是上策,至於內部統合乃至自相殘殺,在還有強大對手的存在下,根本不符合其長遠利益,這麼做不僅親者痛仇者快,而且是顯而易見的戰略昏招,壓根為智者所不為。
比如,在左冷禪的騷操作下,五嶽並派即使成功,其整體實力也只會因為內耗而大幅削弱,對於之後的「爭霸」江湖,其實是自折臂膀。更不要說因此而暴露了野心,純屬「慕虛名而處實禍」。
所以,左冷禪採取和魏惠王同樣的戰略決策,先拿四嶽盟友開刀,其實是「膠柱鼓瑟」,完全不合時宜,也根本不符合戰略研判的基礎原則。
筆者以前就曾說過,左冷禪是個戰略上完全蹩腳的角色,壓根不具備哪怕是基礎的戰略意識和大局觀,與魏惠王的對比也可算是一個有力反證。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如果左冷禪壓根不該合併五嶽劍派或者說合併五嶽劍派就是個戰略昏招,那整個《笑傲江湖》小說就完全立不住了。
所以商業小說嘛,看著消遣就好,不能真當回事,至於想在其中尋找什麼戰略分析,更是純屬找錯地方。
(全文完)
※敬請關注公眾號【微存在】,獲取更多文章資訊。
閱讀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