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慄霖
平均一個人在找到真愛之前,會經歷七段感情。在這些感情中,兩段往往是長期的,而剩下的就是短期放縱,隨性約會,以及一夜情。平均一個人在這些感情中會墜入愛河兩次,以及心碎兩次。
《普通人》裡的女主經過幾段「快消」戀愛,才確認對男主的真心。/豆瓣
朋友陳小姐又恢復單身了,她這一次的戀愛只持續了十天,她一年要換十多個男朋友。
陳小姐這種「今天相愛,明天就相忘於江湖的關係」被網友戲稱為「快消型戀愛」。快消品,本來是指使用壽命短、消費速度快的產品。
「快消型戀愛」讓年輕人擁有更多的交往經歷,也是他們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
「快消型戀愛」:說分手就分手
從以《非誠勿擾》為首的各類相親節目,到《女兒們的戀愛》、《心動的信號》等戀愛觀察類節目。戀愛婚姻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戀愛養成系綜藝,看素人如何從陌生到相戀。/《心動的信號》
同時,婚戀問題一直是壓在年輕人身上的一座大山。人民公園裡每天打卡擺攤,為自家孩子代相親的老父老母們,也不明白婚戀問題怎麼真的成了個問題。
播放量千萬級的相親節目、戀愛養成系綜藝,除了娛樂,很多人還是希望從這些節目中獲得一些婚戀知識。可事與願違,婚戀節目早已完成迭代,年輕人們還是沒有學會交友戀愛。
他們喜歡在知乎、豆瓣等泛知識平臺,分享自己或長或短的戀愛經歷。一來可以為其他網友提供借鑑,二來也是為自己尋找一點分手或堅持的勇氣。
豆瓣勸分小組就像一個情感樹洞。/豆瓣
還有一些資深衝浪選手,毫無保留地在交友軟體上分享自己的「快消型戀愛」經歷:
「我基本上每個月都換女朋友,從不對女生許諾,我們本來就是自願在一起的,合則聚,不合則散。」
「遇見過最合拍的一個男孩子,我們從天文講到星座,從星座聊到料理,聊了一個通宵。天快亮的時候我說:『謝謝你陪我聊了這麼久,今天結束了,我要刪掉你啦』。」
更有甚者,為了追求新鮮刺激,恨不得把全部的交友軟體都裝到手機裡。
根據「快消型戀愛」圈的網友透露,他們通過社交軟體的個人信息,就可以無所顧忌地向對方表白,分分鐘就可以愛得痛徹心扉。
如果對方沒有回應,也不會找攻略、想辦法,而是換一個追求目標。
這屆年輕人的戀愛效率前無古人,想必沒少跟「時間管理大師」羅志祥偷師學藝。
正在熱播的《三十而已》中,女主王漫妮崇尚的就是「快消型」相親,不到一天就拉黑。/《三十而已》
從事禮儀指導的大V周思敏女士,前幾天在微博分享了一個身邊年輕人的「快消型戀愛」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彤有過幾段「不知道算不算戀愛」的親密關係,持續時間從一天到七天、一個月都有,最長的不超過三個月。
小彤說雙方確認關係的時候都是認真的,相處之後才發現不適合,然後就和平分手了。
這種短暫的戀愛關係,在簡單心理App創始人、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簡裡裡看來,也並不都是壞事情。
簡裡裡認為交友軟體增加了年輕人結交朋友、探索自我的機會。當他們決定進入嚴肅的婚姻關係前,會比上一代人更成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
因此這一代年輕人初婚的時間越來越晚,按常理來講,他們的婚姻可能更穩定。
年輕一代的愛情婚姻真的會比上一代更穩固嗎?/《父母愛情》
快消型戀愛:
我只短暫地愛了你一下
因韓劇《吸血鬼醫生》大火的具惠善,在曝出婚變新聞後,說道「他好像只是非常短暫地,愛了我一下」,引起大家一陣唏噓。
但更多時候,我們連短暫戀愛都不可得。
想必我們也都認同,中學時期的考試壓力,澆滅了大多數懵懂的愛戀。大學幾乎是我們互訴衷情的最佳樂土。
但由於院校及專業的男女比例差異,或個人性格的內向拘謹。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可以遇到心有靈犀的那個TA,何況很多人也無法打破「畢業即分手」的怪圈。
等畢業之後,工作壓力大,交友圈子窄。
因此很多青年男女不禁感嘆「以前不想談短期戀愛,但現在連這個都好難」。
很多人羨慕這種「黎明破曉前」就分手的短暫戀愛。/《愛在黎明破曉前》
為了感受一點哪怕是「短暫的戀愛」,自稱「渣男」、「渣女」的年輕人們,很喜歡結交新朋友,但他們坦言不會對戀愛抱有幻想,更不會陷入糟糕的親密關係中不能自拔。
他們不相信「只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
相反,在各類交友軟體上,經常可以看到「今天我覺得你可以,可明天那個或許更可以,拜拜就拜拜,下一個更乖。」「我們的戀愛期限只有一天,過完今天,我們各自遠航」等典型的「快消型戀愛」宣言。
除了中國年輕人越來越短暫的戀愛關係,今年六月熱播的美劇《愛情生活》,也展現了歐美年輕人不斷更換交往對象、一集換一個男朋友的故事。
一集換一個男友,圖為女主達比與其中的一個華裔男友。/《愛情生活》
這部劇還給我們呈現了一組戀愛數據:
「平均一個人在找到真愛之前,會經歷七段感情。
在這些感情中,兩段往往是長期的,而剩下的就是短期放縱,隨性約會,以及一夜情。
平均一個人在這些感情中會墜入愛河兩次,以及心碎兩次。」
劇中女主基本遵循了這組數據,不斷地陷入戀愛,又不斷主動或被動地與人分手,好在最終找到了攜手前行的伴侶。
愛情本來就是多元複雜、各式各樣的。有的一見傾心、有的細水長流。有的「只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有的卻想和你走完一輩子。
「快消型戀愛」通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不合適就散。/《愛情生活》
從《愛情生活》中我們還發現,愛別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女主達比因為從小父母分開,她總是游離在兩個不同的家庭中,她有些自卑,沒有人告訴她怎麼愛自己。
雖然愛自己和愛他人幾乎是一種本能,但也有心理學研究認為,有些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很低。在親密關係中,他們總是有所保留,不願把脆弱、劣勢的一面展示給對方。
這種「懸浮」的關係,讓雙方始終無法完全打開內心,這段戀愛也會像快消品一樣快速完成使命,消失殆盡。
相愛容易,相處難
著有《我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的美國著名生物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通過對45000個美國人的調查發現,人們擇偶的條件依次是尊重自己、信任自己、能逗笑自己、有足夠時間相處、生理上吸引自己等。
海倫·費舍爾的另一部作品,試圖解釋愛情為什麼發生。/豆瓣
可見,今天的人們在擇偶時通常是為了取悅自己。
相愛很容易,但「每個人都有TA的脾氣」。習慣「快消型戀愛」,取悅自己的年輕人,難免會對維持長期穩定的關係缺乏信心。
社交軟體讓我們更快地找到戀愛對象,但沒有教我們怎麼和戀人相處。
開始一段感情必定伴隨著摩擦。包容理解,互相珍惜。遭遇危機,共同面對,可能才是親密關係保鮮的關鍵。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美契合的關係,但我們仍然要去尋找愛的人。如果追求愛情太過奢侈,但當愛情悄然找上門來,我們還是要勇敢抓住它、維繫它。
多少愛情,死於無法維繫的婚姻。/《婚姻故事》
此外,人們也很容易為了結束單身生活而確定一段關係。
在寫過《愛的進化論》的英國哲學家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看來,我們要清醒認識自己的單身現狀,只有處於一種理性客觀的情緒,才有希望建立一段良好的關係。
否則,我們可能愛的是「不再單身的狀態」,而非那個「讓我們不再單身的人」。
阿蘭·德波頓還提出了一種暢想:到2100年,伴侶在交往之前會進行心理測評匹配。
為了避免「快消型戀愛」,在確定戀愛關係前,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新聞及身邊的事件,了解對方如何看待權威、恥辱、金錢、子女、衰老、忠誠等人生議題。
如果青年男女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經歷過「快消型」的短暫戀愛,經歷過「三觀」確認,也許有助於降低離婚率。
愛情是多麼可遇不可求!/vistopia
無論如何,愛情總是神秘、直指人心的。我們也通過它,發現更好的自己。
愛情也是了解他人的一種途徑。尤其對於女性,要想豐富對男性群體的認知,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通常更行之有效。同樣的,對於男性也是如此。
不管是「我只短暫地愛了你一下」的「快消型戀愛」,還是「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世紀之戀。如木心所言:愛情,是天才行為,早已失傳。
如果有幸遇到,只管狠狠去愛。
參考資料:
[1]日拋型戀愛 ,算戀愛嗎 | WeLens
[2]為什麼這麼多感情難以走到底? | WeLens
[3]人們為何結婚,又為何不忠?——生物人類學家談愛情、婚姻與家庭 |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