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李勇
芥末堆 李婷 11月30日報導
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辦的「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智慧校園分論壇上,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李勇帶來了《教育信息化先要有方便,才會有改變》的主題分享。
在演講中,李勇從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的經歷出發,分享了信息技術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並分析了從市場化、商業化的角度來看,教育行業應用應當構建怎麼樣的生態。
以下是李勇演講速記整理:
我是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李勇,在過去的20年裡,我一直從事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整體推進,以及數字教育的建設,現在叫智慧校園,也許將來還會改變。
之前我們一直響應教育部的一個口號,叫做「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所以我們一直在遵從這種變化。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有一個頓悟,教育信息化先要方便,才會改變。
教育應用覆蓋全部場景
根據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領域,我們覺得信息技術應該在三個領域構建全場景的應用生態:第一個數位化教育管理;第二個數位化的教師發展;第三個數位化的自主學習。也就是說,這些技術應該重點為三個方向服務,一是為教育管理服務、二是為教師的發展服務、三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這三個領域構建完整教育生態。
我們看數字校園覆蓋全體學校、教師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生應用覆蓋全體學生,這個是我們教育信息化2.0提出的「三全」。但是我覺得在「三全」的基礎上,我覺得還應該增加一全,就是教育應用覆蓋全部場景,並且一定得是市場化服務、商業化運行的。
教育應用有兩種建設模式。第一種,我們的項目建設方式,根據用戶需求定製開發,或者採購成熟產品,在本地私有雲安裝部署,這個費用包括初始建設費和年運營服務費,例如區域的教育雲平臺、協同辦公系統等等。
第二種,購買服務,這是我們將來的發展方向。根據用戶需求選擇成熟的網際網路應用,按年付費的方式獲得應用使用授權。
簡單介紹一下這些生態,我們傳統實踐中總結出這樣一些結果。
1. 教育管理應用生態。它是由這三部分應用構成:基礎管理應用、業務管理應用以及教育大數據應用。
2. 教師的專業發展應用生態。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關注六個領域:教育資源共享、網絡教研、教師培訓、教師評價、教育科研、教師交流。
網際網路+課堂教學應用生態
我們在這裡對網際網路課堂有兩個定義:網際網路表示的是網際網路環境下,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重點研究自主學習方式的變革和互動學習資源的建設。課堂是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重點研究的是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和課堂教學資源建設。網際網路是自主學習,課堂是課堂教學,這兩個加起來網際網路+課堂,我們就是要突破課堂教學邊界,實現網際網路+的新模式。
網際網路+課堂教學應用生態的發展,一個是教,一個是學。
作為「教」來講,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應用場景、面向教學過程的需求分析、教師的資源建設、備授課教學平臺建設;對於學生的學,我們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應用場景、面向學習過程需求分析、關注學生資源建設、網絡學習空間建設。
現在的網際網路教育應用方向主要是兩類。
一類是教培。我們可以看到當下教培的應用已經成為紅海了,參展所有的廠家直播平臺提供遠程教育培訓的產品非常的豐富,它的業務模式非常的明確,拼的並不是技術,而是課程、教師、宣傳、招生,關注的是知識的傳授。實際上它並沒有改變我們的教育內容或者教育形式,實際上改變的是時空,它確實提供了方便。
一類是教輔。這塊比較冷門,信息化的應用藍海,真正改變的是學習方式方便學生。
最後是我最關注的網絡學習空間,我相信在座的公司也一定很關注這方面,這是網際網路最後的「明珠」。
什麼是網絡學習空間?目前有四種認知,第一叫做社交空間,再有就是雲平臺的空間,第三種空間就是空中課堂,這幾種空間都已經存在了,這就是我們所嚮往的和追求的網絡學習空間嗎?我覺得不是。理想化的網絡學習空間,當然這是不成熟的建議,如果想做的話可以一起做深入的探討。
首先,就是網絡學習空間得有公共能力服務,例如視頻直播、視頻點播等功能。再有就是空間的組織管理,給學校的空間,給老師的空間,給組織的管理。空間資源的管理,空間的獨立資源以及通用資源公有資源。其他還有知識點路徑管理、學習數據分析、個性化學習、學生學習模式、學習任務管理、空間直播課堂。
如果想做這樣的空間,首先你真的得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恐怕也不是一個公司能夠做成的,包括裡面的資源需要橫向的合作。這樣的空間建成之後,我覺得肯定會使網際網路+課堂能夠提高一個層次。至少在我目前看來,它應該是我們整個網際網路教育的一個「明珠」,比較高層次的應用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