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關注】
呼吸中的健康信息
董長喜
專家提醒 朱慧卿
人可以一日不吃不喝,卻不可片刻不呼吸。呼吸不僅攸關性命,更能預示健康。近日,德國馬丁路德·哈勒維騰貝格大學和柏林夏洛特醫科大學聯合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項研究強調,呼吸可以告訴人們很多健康信息,如呼吸急促可能是心臟病的早期跡象。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呼吸科主任趙衛國、湖南省人民醫院老年呼吸科主任朱黎明表示,除了呼吸頻率,呼吸的深淺長短、呼吸音的變化等都可看作身體健康的一面鏡子。
觀察身體機能的重要指標
人在呼吸時,胸廓會有節律的擴大和收縮,完成吸氣與呼氣動作,為身體提供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保證生命正常運行。趙衛國說,除盡人皆知的生理作用,呼吸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影響心率等。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研究發現,每分鐘少於10次的深呼吸可以放鬆和擴張血管,有助降血壓。
與呼吸有關的指標,常常是觀察一個人身體機能的重要依據,比如肺活量和殘氣量。人體以最大程度吸氣後呼出的氣量被稱為肺活量,深呼氣後殘留在肺內的氣量被稱為殘氣量,它們是檢測心肺功能最直觀的兩個指標。肺活量不僅與人體的身體機能、新陳代謝功能密切相關,還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殘氣量則反映了肺泡靜態膨脹度,正常成人殘氣量為1000-1500毫升,若患上肺氣腫、肺心病等,患者的殘氣量就會增加。
異常表現預示很多病
呼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運動,它既是被動的,大部分時候不受主體控制,稱為非隨意性呼吸;也能是主動部分控制的,稱為隨意性呼吸。通過觀察呼吸,人們能發現很多疾病的跡象。
淺而短的呼吸 人的正常呼吸頻率在平靜時是每分鐘16-20次,如果超過24次,呼吸氣變得短淺,就屬於呼吸增快。健康人情緒緊張或劇烈運動後都可能呼吸增快,但也常見於發熱病人。
呼吸音異常 用聽診器判斷疾病的依據之一是聽呼吸音。呼吸時,氣流通過呼吸道和肺泡引起振動,再經由肺組織及胸壁傳至體表,發出聲響,即為呼吸音。聽診時,正常呼吸音像微風吹拂樹枝,很柔和,吸氣較長、較響,呼氣較短、較安靜。隨著年齡增長,肺順應性下降,呼吸音會逐漸增強、變粗;患病時,呼吸音也可能發生異常變化,如慢阻肺會導致呼吸音變粗、變長,有些老年人患慢阻肺後的粗重呼吸聲不用聽診器就能聽到。
波浪式呼吸 波浪式呼吸又名潮式呼吸,是心衰病人常出現的呼吸形式,多發生在睡眠或運動期間。患者呼吸會由淺慢逐漸變為深快,再轉為淺慢,隨後出現一段呼吸暫停,繼而重複此過程。不同年齡心衰人群因運動誘發波浪式呼吸的發生率不同,年輕人為20%-30%,中年人12%-35%,老年人約為58%。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是臨床最常遇到的症狀之一。它是一種自覺症狀,客觀指標主要包括呼吸次數增多、呼吸幅度加深,平時不用的輔助呼吸肌也開始參與呼吸運動,比如鼻翼扇動、張口呼吸等;臨床多以肺活量、換氣量的降低作為判斷指標。健康人劇烈活動後,或處在通風不佳、海拔過高的地點時,都可能出現生理性呼吸困難,但當心、肺、腎、神經等方面出現問題,也會引起呼吸困難。
呼吸暫停 發生在睡眠狀態下的呼吸暫停就是人們所說的「呼吸睡眠暫停症候群」,主要指每晚7小時睡眠中,呼吸暫停(指口鼻呼吸氣流完全停止10秒以上)反覆發作30次以上;或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超過每小時5次並伴有嗜睡等症狀,同時血氧飽和度較基礎水平下降超過4%。該病的最常見症狀是打鼾、驚醒、日間嗜睡等,已被認定是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合理練習深呼吸
朱黎明指出,進行深呼吸,最先受益的是呼吸系統。它可以幫助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疾病患者排出殘氣,促進疾病康復。此外,正確的深呼吸還能有效刺激副交感神經,起到減輕壓力、增強肌力、改善免疫力的作用。
正確的深呼吸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勻和緩。吸氣時,用鼻子均勻緩慢地吸氣,儘量深吸,直到感覺吸不進氣體為止;呼氣時要用力往外吐,假想自己在吹一個氣球,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將廢氣排出體外。趙衛國介紹了一套腹式縮唇呼吸法。具體方法是:取立位、坐位或半臥位;由鼻深吸氣直到無法吸入為止,儘量挺腹,屏息1-2秒後縮唇呼氣,如吹氣球那樣緩慢吐出一口氣,同時收縮腹部,胸廓保持最小活動幅度,直至完全排空。「無論是為了預防疾病、強身健體,還是感覺壓力過大、情緒不穩、睡不著覺時,都可以按照以上方法做做深呼吸,深呼吸時要放鬆,用數秒法幫助集中精力。」
趙衛國提醒,健康人平時應多做有氧運動,鍛鍊心肺功能;深呼吸鍛鍊不宜太頻繁,建議每次控制在3-10分鐘。儘量選擇空氣清新的環境,因早上不利於汙染物擴散,鍛鍊時間最好在早8點後,但不推薦晨間在樹林裡深呼吸。另外,深呼吸不是人人適合,患有冠心病、心絞痛的病人不宜做,以免因過度深呼吸導致心肌缺血、腦供血不足,甚至引發心肌梗死;有慢性氣道疾病的患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呼吸功能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