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遂川縣城開了家飯館的雙橋鄉東垓村村民李賢達忙得腳不沾地,大冷天也臉淌汗珠。剛收完庭院裡的蘿蔔、大白菜,又忙不迭種上楓菜、茄子和豌豆。還沒緩過勁來,四鄰們又提著自產的果蔬和養殖的雞鴨,排著隊等收購。大家不時發出陣陣歡笑,令溼冷的天氣暖和了許多。
今年,雙橋鄉把握鄉村振興核心,依託資源稟賦,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打造美麗鄉村「菜園式庭院」,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按照「一戶一策」,在充分尊重農戶意願的前提下,每兩位技術人員結對幫扶一戶,對庭院合理規劃,既不舉債,也不砌圍牆不建廣場,更不過度硬化,花小錢辦大事。在此過程中,雙橋鄉強調接地氣,留住田園鄉愁,實現環境美化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2020年初,灣洲村龍回頭組的「共享庭院菜園」便立下頭功。在「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防控初期,生活物資流通緩慢,村民就互幫互助,實行菜園共享,還將富餘蔬菜瓜果供應給圩鎮隔離區的村民,為疫情防控提供物資保障。村民林小平說:「一共輸出了4000多斤蔬菜,全部由值班志願者運送。說實話,關鍵時刻能起點作用,大夥很高興!」
以「菜園式庭院」為主題,因地制宜設計、出臺獎補政策,打造實惠的美麗庭院,雙橋鄉有效激發出農戶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確保人居環境的清淨整潔和家庭經濟的持續增收。曾來英住在蜀水河邊的東垓村潭頭組,家中8口人,弟弟智力殘疾,曾經是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戶。在幫扶幹部的傾力幫扶下,她在村裡擔任河道保潔員,丈夫孔小成則在安徽宣城的一家工廠打工。經過努力,她家於2016年成功脫貧。
去年5月,為防止曾來英家因疫情返貧,縣鄉幫扶幹部上門幫她設計「菜園式」庭院,家禽欄舍統一用竹籬笆圍制;美觀實用的竹柴棚,代替了亂堆亂放的柴火堆,改變了家居環境。通過鄉村獎補,曾來英在臨河的灘涂開墾了幾畝荒地,種上了黃桃樹和蔬菜,眼下長勢喜人。
「今年,栽種蔬菜收入有1萬多元,黃桃明年掛果,到時又是一筆收入。」曾來英說。「我家地理位置好,臨河、有碼頭,熱天在蜀水河漂流的遊客多,我準備再多種些蔬菜,餵養雞鴨,開『農家樂』,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東垓村是「十三五」貧困村,駐村工作隊也幫助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村裡成立了「蜀東鵝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免費發放鵝苗,籤訂《幫扶產銷承諾書》統一銷售;在潭頭組的後院——沙橘洲,280多畝的沙糖橘和井岡蜜柚基地,碩果壓枝,果農們正緊張有序包裝、上車;不遠的光伏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5萬元的經濟效益。
「庭院經濟綜合性較強,農戶進行種養、加工、服務等經濟模式,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黨委書記郭美鵬介紹,鄉裡將按照「城鎮景區化、鄉村景點化、山川河流景色化、房屋建築景觀化」的要求,突出地方特色,精緻建設一批美麗宜居示範帶,發展文旅產業,促進鄉村振興。
文/ 何儷儷、袁衛生、劉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