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智悅的共鳴腔 為生命擦亮一道光✨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三月三?啥節日?相信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三月三這一傳統節日的來歷。但其實名聞天下的《蘭亭集序》描述的就是永和九年三月三那天節日裡社會上流人士的活動。三月三 | 春和景明
暮春三月,燕子枝頭,楊柳飄飛,晴日風光正好,驅車徐徐入郊野,見山,見水,見花,見麗人。山是青色的長眉,水是碧綠的眼眸。此時節最是適合群聚踏春,看賞春花,沐浴春光。所以人們也多借袚禊之機,出外踏春,賞那無限好的暮春風光。《論語·先進》篇中便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記錄的便是當時三月三暮春時的情形。東漢張衡在《南都賦》也曾提到過這一狂歡的盛況:「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微眺流睇,蛾眉連卷。」三月三 | 祓禊,修禊
祓禊,古代中國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源於古代「除惡之祭」。
而修禊,古代傳統民俗。季春時,官吏及百姓都到水邊嬉遊,是古已有之的消災祈福儀式,後來演變成中國古代詩人雅聚的經典範式,其中以發生在晉唐會稽郡山陰城(今紹興越城區)的蘭亭修禊和長安曲江修禊最為著名。殷周以來,巫覡的遺風仍有留傳,禊即其一。《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俗。」「上巳蘭亭修褉事,一年春色又楊花」;「漂泊天隅佳節,追隨花下群賢。只欠山陰修禊帖,卻比蘭亭有管弦。喚起杜陵飢客恨,人在長安曲水邊」。
三月三 | 相親大會
《麗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若女子是水做的花兒,三月三的上巳(sì)節,便是一場水漾漾的百花會。上巳節,也被稱為女兒節。春水之濱,裙裾飛揚,鮮妍的女子乘著高高的鞦韆越過河面,瞧見遠處的風光旖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麗人在水一方,自然愛慕者齊聚水上。「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年輕的男女藉此契機相會,私下定情。在那個年代,三月三是個適合定情的日子。這一日,男女可以肆意外出,私相授受愛慕之意,便是私奔都是被允許的。《周禮·地官·媒氏》中便有記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在三月三,愛情便是來得這樣順其自然,這樣真誠可愛。所以也有人說,這分明是千年前一場聲勢浩大的相親,也分明是最為中國的情人節了。如果說詩經年代的三月三,是一場少男少女的狂歡;那麼魏晉時期的三月三蘭亭會,便是一群「公務員」的狂歡了。逢著上巳休沐,給心放一個自在的假期,雖是花謝水流去,但目送春歸,亦有它的動人處,與天對坐,與地對飲,肆意狂歡,好不風流,好不快活。宋人劉克莊在《憶秦娥·上巳》曾寫道:「修禊節,晉人風味終然別。終然別,當時賓主,至今清絕,等閒寫就蘭亭帖。豈知留與人閒說,人閒說,永和之歲,暮春之月。」明朝時,朱元璋皇帝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一痴:《蘭亭雅集的時間地點之尋考》在東晉的永和九年,也就是公元的353年的三月初三,距今1666年前了,書聖王羲之沒有辜負這一段春光,他帶了家人又邀請來當時的名士高官總計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做了一場名傳千古的雅集——蘭亭雅集!王羲當時擔任的官職為右將軍、會稽內使,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的父母官,當然在東晉的時候的會稽所轄的地理面積要比現在的紹興是大的多。
王羲之為何要選擇在三月三這一天來做蘭亭雅集?
中國人對於季節變化的感受要比起西人是要豐富的多,這從每個季節中都有設置若干節氣及節日便可知,比如在春季,從立春算,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如: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這其中還不包括幾個大家不大了解或者是經過太長的時間以已經被逐漸遺忘的節日,比如三月三的上巳修禊節。這也就是《蘭亭序》中開篇一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修禊事也。」的由來,這也便是蘭亭雅集的緣起!
修禊是源於周代的一種古老習俗,即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這一天,(魏以後始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叫做「修褉」。人們相約到水邊沐浴、洗濯,藉以除災去邪,古俗稱之為:「祓禊」。
《詩經·鄭風》:「三月桃花水下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上,執蘭招魂續魄,祓除不祥也。」後來三月上巳演化成為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也稱為修禊。有關三月三修禊的古詩文,很美好,漢代的張衡《南都賦》裡的描述:
「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微眺流睇,蛾眉連卷。」杜甫《麗人行》也有這樣一句: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這些文辭詩句,光是從字面就能浮現出一派美好春光來!
當然王羲之選擇在三月三做這場盛大的雅集可能跟他是道教徒的身份有關,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有「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同時在道家傳說中,這一天也是真武大帝的聖誕。當然也有人說王羲之舉辦這個雅集是要有和西晉時候的首富石崇相比之意:
《世說新語·企羨》:「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到了宋代以後,上巳節已逐漸淡化。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當然現在書壇也開始有些書家自發或者各地的書協團體也會在這一天做些展覽筆會的活動,這些都是讓人可慰之事!
雲南大理潑水節照片
這場千年風雅之集會地點今天在哪裡?《蘭亭序》中說:「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地理描述,那麼這場影響千年的風雅集會之地,今天到底在哪裡呢?
現在的蘭亭是一個公園,我曾數次應邀出席過在紹興舉辦的「蘭亭書法節」 主場地便是在蘭亭公園內,裡面的景點設計都是現代的園林根據古代的一些文章描述而搭建布置而成,包括流觴曲水等等,蘭亭公園現在的位置是在紹興市西南13公裡的蘭渚山下,但是實際風景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樣的大環境描述還是有差距,崇山峻岭離的只能遠望時隱約可見,而茂林修竹與清流激湍則只是公園裡的人造景點。現在的蘭亭是在1981年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近年來紹興市政府搭理打造蘭亭書法節又將中國書壇的最高獎項「蘭亭獎」永久落戶紹興,所以在以蘭亭為主題的景點打造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蘭亭公園內景
在秦代,每相隔十裡,設置一亭,每亭設置亭長,漢代,官府設立了供傳遞公文過往車馬住宿、歇息、餵馬的驛站、驛亭。蘭亭在當時也就是一個驛亭,之所以得名為蘭亭,據說是因為越王勾踐曾經在此種植過蘭花。這真是個讓人懷遠美好的地名!
關於蘭亭雅集的地點的具體位置考證自古以來有很多的文獻,在這裡摘錄羅列如下,以為給大家做一個備忘
● 酈道元(472-527年)所撰《水經注·浙江水注》一書中說:「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裡。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勳封蘭亭候,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 《寰宇記》卷九十六,越州條目中引顧野王《輿地誌》曰:「山陰郭西有蘭渚,渚有蘭亭,王羲之謂曲水之勝境,制序於此。」可見當時蘭亭在湖中。●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地理下·陂澤門》卷三曰:「山陰縣西南有三十裡有蘭渚,渚有亭曰蘭亭羲之舊跡。」● 《嘉泰會稽志》卷九曰:「蘭渚山在縣西南二十七裡,王右軍《從修禊》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呂祖謙《東萊呂太師文集》中有《入越記》一篇,曰:「十裡含暈橋亭,天章寺路口也,才穿松徑至寺,晉王羲之之蘭亭。」現在的蘭亭公園所在,簡單的梳理下來龍去脈:清嘉慶三年(1798年),知縣伍士備,偕紳士吳壽昌等籌資重修蘭亭、曲水流觴處、右軍祠等。並查明舊蘭亭址但是已墾為農田,於是將墾為農田的舊址重新納入蘭亭。1914年,在右軍祠內建墨華亭;1916年,蘭亭增建了文昌閣、驛馬亭等建築……
蘭亭公園內景
關於凹凸智慧社:凹凸是所有中文詞彙中唯一一個由兩個結構一致但是語義相反的字組成,並且合二為一也能成形的詞語。 「凹凸」代表了陰和陽、男和女、好和壞、推薦和不推薦、上和下、供給和需求等等一些處於兩極卻又互生、互補的事物。另外凹凸也體現了一個個性上同時存在的對立統一,也意味著人生和世界的不完美,並喚起探索和追求的欲望。
人生的幸福,是這樣三個發展階段,先有愛心,進而生出智慧,然後達到喜悅的境界,愛、智、悅,Love *Wisdom*Happiness 剛好和長(Length)、寬(Width)、高(Height)的首字母是一樣的! 愛(文藝)、智(心理)、悅(自然),就是我們這個社區的長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