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封建時代的瑤山,父輩都會積攢錢糧,為子孫後代準備刀弓之類的護身武器。因為有了刀箭在身,外出就不怕蛇蟲虎豹,也不懼強人盜賊。所以瑤民都養成了出門帶刀弓,入門卸刀槍的生活習慣。
油嶺瑤寨有一個房姓人家,勤勞耕種而致富,家裡所需物品樣樣不缺。只是祖山缺少了風水寶地,導致世代難出傑人。
於是這位剛成家的男主人,走出瑤山請來了楊筠松傳下的弟子,為他的家先尋找能孕育出出人頭地子孫的風水寶地。那一年,他帶著丁山經驗豐富的堪輿老先生,從芳草吐綠的早春一直到蘆花飄飛的秋季,走遍了盤古王開闢出來的十八面山,訪遍了八排二十四衝,終於找到了能讓子孫繁衍昌盛的寶地。
第二年蘆花欲放之際,桃源洞的送子八娘如約在黃道吉日福生月給他恩賜了一個女兒。她就是清朝道光十二年八排瑤大起義主要領導人唐十八(豆腐八王)之妻--房莎十三妹。房莎十三妹的父母,一天為嬰兒洗三次澡。一個月洗了九十次澡,到了四十天出門之日,一共洗澡一百二十次。他們將房莎十三妹從前世帶來的汙垢,從頭到腳清洗得一乾二淨,因而洗出了一個碧玉無瑕堅貞無悔的瑤家奇女子。
房莎十三妹不足一歲,就能在火爐塘邊坐得穩穩噹噹了,不足二歲就能拿起東西玩耍,知道調侃情趣了,五歲時就懂得用羽毛給自己裝扮容貌,九歲就請求父母為她添置項圈,十歲就向父母要銀手鐲。她的父母見她如此伶俐可愛,對她疼愛有加,要啥給啥,都從了她的願望。十一歲的時候,她向父母要白雉長尾,要金絲雀羽毛。父母為了尋找能獵取白雉、金絲雀的高人,把內親外戚都找來想辦法。綜合了大家的所見所聞,父親覺得只有親自去到湖南,才能請到打制弓箭的高人,親自走到南海才能找到打造刀劍的能人。
於是房莎十三妹的父親闖蕩湖廣將近兩個月,終於在湖南尋訪到了打制弓箭的師傅,在南海找到了打造寶刀的巧匠。於是了卻了女兒心願的他,在回來的路上安心的遊玩了一下,回到油嶺寨前的沙羅凹時高唱了一首喊山歌,還拿起棕櫚葉扇扇風,頗為歡喜得意。十三四歲的房莎十三妹,站在吊腳樓上望見父親歸來,飛奔前來迎接家父和師傅們。家父告訴她,請到的是湖南的師傅,還有閩南高人。房莎十三妹熱情的宰殺了三斤重的雞麻,和美味的米粉為遠道而來的師傅接風洗塵。湖南的師傅,打造出了七尺長的火銃。閩南的巧匠,打制出了八尺長的鐵槍。她的兄弟親族聚到了一塊,經過商議。決定帶上乾糧、鹽巴,和銀兩,前往大霧山、起微山獵取白雉和金絲雀。
隨著瑤家的獵人隊伍的到來,大山深處到處想起了汪汪的獵犬聲。
瑤家人打獵,一旦發現獵物,就放開獵狗追擊,直到打到獵物方肯罷休。瑤家人打獵,都是嚴陣以待。他們在獵物出逃必經的山坳口布下天羅地網,負責射獵的伏擊手找到前可進擊,退可安然的地方,等待獵物前來。無論是公鹿還是母鹿,槍口都要對準鹿嘴。射擊水面上的天鵝時,你就要瞄準天鵝所在的水平面。掌握了這些技巧,瑤家獵人都能做到獵物到→槍響→獵物倒的高超狩獵水平。瑤家人狩獵組織嚴密,開槍打中獵物的人,獲得獵物的頭和角,作為個人收穫和獎勵。也講究相互協作,經驗豐富的大人負責獵捕,年紀較小的人負責抬獵物。槍響獵物倒下後,無論是不是獵人,到場者皆可分取獵物一份。
獵人隊伍滿載而歸,紅冠高昂的白雉裝在一條新秀的瑤家繡花袋裡,房莎十三妹一眼就望見了它。她看著紅豔豔的白雉鳥,歡喜至極。轉眼八排瑤百裡瑤山三年一度五年一回的熱鬧歌堂到來了,房莎十三妹把珍藏在箱底的白雉羽毛和金絲雀羽毛插在髮髻上,走到沙麻山上,來自八排二十四衝的人看見了,都羨慕不已,紛紛讚嘆。房莎十三妹的服裝也很華麗,黃白相間的刺繡一層又一層,羨煞了所有在場的八排二十四衝瑤人。
奔赴歌堂的八排瑤女子
唐十八當時站在三百凹鵝光白頂上,他也被房莎十三妹傾國傾城的魅力傾倒,魂不守舍。於是唐十八和房莎十三妹,英雄配美人的傳奇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在道光壬辰年,官家地主豪強聯合壓迫八排瑤。唐十八和房莎十三妹一起在八排二十四衝張貼起義檄文,號召八排二十四衝瑤民起來反抗封建王朝的壓迫。他們用瑤文給連州府和廣州府的官軍下宣戰書,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壬辰八排瑤大起義。
註:1·本篇房莎十三妹傳奇,根據八排瑤民歌《備好弓箭打獵鳥歌》內容做白話版敘述。
2·圖片來自網絡
原創首發,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