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是怎麼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時間比現在早。《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由此可見,從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雞鳴即上班」的傳統,往後,這個時段就定型為「卯時」,即早晨五至七時。於是,「上班點個卯」也就流傳至今。
那時候的點名冊叫門籍,用二尺長的竹片製作而成,上面寫著各個官員的名字、年齡和身份,並且被懸掛在宮門上。官員在進門上朝之前,都要接受門衛的檢查,相當於人形安檢帶了。
唐宋以後,門籍退出歷史舞臺,可以隨身攜帶的身份證明應運而生。像魚符,虎符和清宮劇裡出場率很高的腰牌都是身份證明的代表,和我們現在的上崗證是一個道理。
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對遲到早退,缺勤或朝班失儀等「庸懶散」行為,歷朝均有懲治辦法。
明朝流行廷杖缺勤一天笞2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打100大板。除此之外,還推行了「考成法」,通俗來說,就是將每個部門每年必須完成的工作和完成期限登記成3個帳簿,由相關部門監督,完成一件,就勾銷一件,類似現在的工作規劃表。他們會逐件核實官員提供的工作完結依據,如果有部門被發現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定予以處分。
唐朝有關考勤的法律中規定,平白無故不上班的,缺勤一天打20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要打一百大板。除了要打一頓之外,還會扣工資、降職、撤職,甚至滿三十五天會判處有期徒刑一年。
如今考勤制度也在不斷完善,各個企業對上班遲到早退這件事情都有了明確的懲罰標準。雖然自由度相對提高,但也不乏有人在抱怨為什麼要扣錢?為什麼要罰跑步?為什麼遲到幾分鐘就要在下班後補幾分鐘?大家就知足吧,比起古代已經是小巫見大巫啦!
古代學子同樣也有考勤制度。在明清兩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就是人們熟知的國子監。對讀書人而言,只要能進入國子監讀書,就意味著離仕途不遠了。因此,國子監不管是在招生政策上還是入學後的管理制度上,都非常嚴格,極為重視教育質量。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出臺了「畫圈積分制度」,即學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紅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畫一個紅圈,如果缺勤則用黑圈表示。圈夠七百個圈,方能夠有升入率性堂的資格。
我想如今為了預防疫情宅在家上網課的當代大學生們大概更能感受到被考勤籤到支配的恐懼了吧。不管是每天夢中驚醒迷迷糊糊地打開手機,慌慌張張地籤完到,還是一不小心籤到過期,驚魂未定、抓耳撓腮的上課,這兩種感覺都不好受。但是想想古代學子,是不是心理平衡了不少哇?看來考勤支配的恐懼,從古代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