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新水泥廠舊址內的大型「溼法」迴轉窯
3000年爐火生生不息,給湖北黃石留下了一批古代工業遺址。新中國的工業煙火,又給黃石留下了一大批近現代工業遺址。這座城市,因礦業興盛,因工業立城,工業遺產數量多、分布廣、類型全,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在黃石眾多工業遺產中,又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華新水泥廠舊址、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舊址為最。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曾表示:「四大工業遺產集中一地整體呈現,這是全國唯一、世界少有的奇觀。」
其中,享有「中國水泥工業搖籃」美稱的華新水泥廠舊址,作為我國現存時代較早、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水泥工業遺存,具有獨特價值。
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湖北水泥廠,創建於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中國近代水泥工業中開辦最早的水泥廠之一。隨著現代水泥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要求,2007年7月19日,這個百年老廠關停了最後一組水泥生產線。
華新水泥廠舊址
如今,華新水泥廠舊址上,建起了湖北水泥遺址博物館。在實物遺存中,以1、2、3號「溼法」迴轉窯為代表的機械設備,濃縮了中國「溼法」水泥製造工藝從引進設備、熟練應用,到自主研發直至技術淘汰的發展歷史,無疑是承載華新水泥廠舊址獨特價值的最重要載體。
走進華新水泥廠舊址,氣流的滋滋聲,在窯體間迴響,工作人員穿梭其中,時光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火熱生產年代。由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1、2、3號「溼法」迴轉窯防腐蝕項目正在緊張施工之中。
據介紹,1號、2號「溼法」迴轉窯為1947年從美國進口,目前在世界上已十分罕見;3號「溼法」迴轉窯為國產,於1977年正式投產,代表了當時我國水泥工業的先進水平。由於停用多年且長期處於室外環境,3個迴轉窯設備目前雖然外形基本完整,但已通體鏽蝕。
修繕保護,刻不容緩。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修繕計劃。為此,黃石城發集團項目管理部在預防冠狀病毒的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復工復產相關工作,督促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制定復工復產工作方案,完善各項防疫制度。3月27日,該項目取得復工許可,成為黃石最早復工的文物保護項目之一。
工作人員在緊張施工修繕「溼法」迴轉窯
「復工要急,施工可不能急。」來自湖北太嶽園林古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項目經理張旭介紹,很多小型傳動設備,如風葉、電機等,上面覆滿水泥沉積物,為了不破壞其原貌,只能像考古發掘一樣,一點一點地清理。
甚至為了找到當年型號的小型電機,前不久張旭還專門去了一趟浙江台州,這裡有中國最大的二手電機交易市場。張旭說:「儘量保留其原真性,是文物保護的關鍵。」
經過40餘名工作人員數月的緊張施工,1、2、3號「溼法」迴轉窯正逐漸褪去時間的滄桑,露出當年的崢嶸。鐵鏽色的窯體、藍色的軸承座、黑色的欄杆,既符合文物保護要求,也彰顯水泥工業特有的景觀特徵和美學價值。
張旭介紹,1、2、3號「溼法」迴轉窯防腐蝕項目將於明年中期完工。
近年來,黃石大力保護工業遺產。僅在華新水泥廠舊址,與1、2、3號「溼法」迴轉窯防腐蝕項目同時施工的,還有礦渣庫、風乾車間、包裝車間、裝車站臺等10餘個文物保護與利用項目。待這些項目全部施工完成,當年的舊址,將散發更多的魅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