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有一名健康申報有發熱症狀和重點地區旅居史的旅客。」「收到,馬上到。」接到同事報告,深圳灣海關旅檢一科副科長陳慧敏立即將旅客引導至負壓隔離室進行體溫複測、流行病學調查、醫學排查,截停密切接觸者,並有條不紊做好聯繫120轉診、對接實驗室緊急送樣、通知衛生處理等工作。
陳慧敏對旅客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這樣的流程,陳慧敏已經重複了幾百遍。
記者昨日到深圳灣海關採訪了解到,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海關成了「防疫戰線」最前沿,深圳灣口岸作為當前深圳關區唯一開放的陸路旅檢口岸,「防輸入」壓力巨大、檢疫排查難度陡增。作為深圳灣海關衛生檢疫專家組成員,陳慧敏憑著豐富的衛生檢疫經驗,先後參與制定疫情防控方案、處置指引6版,繪製針對性流程圖8版,制定應急預案7個,和同事們一起在深圳灣口岸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反覆排查發現無症狀確診病例
醫學專業背景、12年衛生檢疫一線工作經驗,陳慧敏知道「這個時候必須上」。哪裡現場情況最複雜、工作最繁忙、責任最重大,她就在哪裡忙碌。
3月18日,陳慧敏在流調區出口值守,一名中國籍旅客引起了她的注意。這名旅客的水銀溫度計複測腋下體溫為36.5℃,自述無明顯症狀。
但陳慧敏絲毫不敢鬆懈,反覆詢問後得知該旅客先後輾轉法國、荷蘭、德國等多個疫情重點關注國家,旅行史十分複雜。她立即警覺起來,馬上按總署技術方案提交後續處理,安排現場同事做好密切接觸者的數據收集和排查,並與地方衛生部門保持聯繫,密切追蹤此病例的核酸檢測情況。下午4時許,深圳有關部門通報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
不到24小時建成「陣地工事」
專家,關鍵時候就要拿得出專業意見。為落實海關總署「三查三排一轉運」檢疫措施,深圳灣海關需要增建臨時醫學排查室,以應對現場逐漸增加的防控壓力。陳慧敏作為專家組成員,負責給「陣地工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排查室的建設標準、醫學設備的配置都需要她給出專業而明確的意見。按照正常施工流程,搭建醫學排查室需要設計、採購、施工、安裝等多鏈條協同,至少需要8天,但是疫情形勢嚴峻,形勢要求必須要在1天內建成。
接到命令後,陳慧敏沒有任何猶豫,馬上到現場調研,詳細掌握情況後立即與施工方等溝通協調,第一時間給出專業意見,討論可行性最佳方案,並「釘」在現場確保施工嚴格按照標準進行。
不到24小時,3間共50平方米的排查室就建成並投入使用,為口岸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國門伉儷攜手「逆行」抗疫一線
陳慧敏的丈夫也是一名海關關員。疫情暴發後,他們攜手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防輸入工作開展起來,她連續奮戰30天,每天平均只睡三四個小時,甚至有一次連續23個小時沒有合過眼。「你怎麼還在這裡?」這是同事在口岸看見陳慧敏時經常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在她疲憊的時候,丈夫給予她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為她加油打氣。她說,這種支持,成為她面對繁重任務迎難而上、堅持到底的最大動力。
由於工作強度大、站立時間長,陳慧敏多次腰部舊疾復發,貼藥膏的地方嚴重過敏,靠抗過敏藥和止痛藥減輕症狀,但她無怨無悔。她說:「我們舍小家顧大家,攜手『逆行』,是職責所在。」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吳德群 陳碧瑩 鄭仲鵬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i深圳」微信公眾號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