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關於亞瑟王的故事藍本都是根據英國作家託馬斯·馬洛裡的奇幻小說《亞瑟王之死》來改編的。據說在西方文學史上,這部奇幻小說跟莎士比亞的作品以及《聖經》是流傳最廣的。電影改編的亞瑟王系列,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傳奇人物進行演繹,但是實際上,就連英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個亞瑟王是不是真實存在過。
鑑於亞瑟王的傳奇大部分殘留凱爾特神話的色彩,比如拔起了其他人都拔不起的劍,有魔法師梅林相助,跟圓桌騎士尋找基督的聖杯,被莫德雷德出賣,臨死前被仙女載入被稱為理想之鄉的阿瓦隆……除卻神話色彩的部分,有關亞瑟王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和基督的關係,以及尋找聖杯的冒險歷程。
克裡夫·歐文主演的《亞瑟王》卻想要塑造一個更像歷史人物的亞瑟王,所以劇情剷除了神話色彩的部分,專注於表現亞瑟和圓桌騎士的犧牲和勇氣。
亞瑟和蘭斯洛特一樣,都不是純正的羅馬人,但是他們都為羅馬帝國服務,在開拓大不列顛的帝國上,殺伐15年,為羅馬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羅馬主教眼裡,他們這點功績不算什麼,因為原則上他們都是羅馬的囚徒,如果想要獲得自由,就要完成主教交給他們的最後一件艱巨任務——甚至,主教都不指望他們活著回來。
但是即使面對撒克遜人和叢林裡的藍軍,七位騎士也順利地救回了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很重要的人物亞勒多。但這一路亞瑟見識到了羅馬帝國以上帝的名義幹了很多慘無人道的事,迫害了很多異教徒。而亞瑟自己雖然對上帝祈禱,但是他信仰的是伯拉糾,而不是羅馬教廷宣揚的上帝。
伯拉糾主義更多強調人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服從宗教的決定,當然,這在羅馬帝國看來就是異端。而年輕的亞勒多則告訴亞瑟,早在一年前,伯拉糾就被羅馬教廷逐出教會並被處死了,亞瑟為之奮鬥的自由的羅馬,從來就不存在。
羅馬帝國已經頹敗漸顯,即使築起了長城來抵禦撒克遜人,羅馬軍隊都已經已經放棄了大不列顛,撤走了所有城防,留下老弱病殘的村民面對隨之而來的入侵者。撒克遜人兇殘無比,所到之處燒光所有的帶不走的東西,殺光所有能拿得起劍的男丁。已經獲得羅馬政府文書可以獲得自由的亞瑟和圓桌騎士們又一次舉起大旗抵抗撒克遜人,不過這一次,藍軍為了保衛自己的土地加入了亞瑟的陣營中。
最後撒克遜人被打敗,亞瑟和藍軍首領的女兒桂妮維亞結婚,成為大不列顛島上的亞瑟王。當然對於亞瑟王來說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充滿智慧和勇氣,當然也不乏欺騙和背叛的一系列的冒險歷程在前面等著他。但這部電影到此為止,所以亞瑟更像是活在這個島嶼歷史裡的人物,而不是真假難辨的傳奇。
沒有神話色彩的亞瑟王,支撐他的不再是來自天選之子的神助攻,而是來自他內心的信念——伯拉糾的自由意志。羅馬帝國在把基督教定為國教的過程中以及基督教被定為國教之後,教會內部都不乏神學上的爭論,而伯拉糾是其中一個。英國人伯拉糾原本就是神學家,但是他非常不贊同奧古斯丁關於預定和原罪的說法。他認為,人是沒有原罪的,原罪止於亞當。而人要得救,不像奧古斯丁說的那樣是因為神的恩典,而是因為人的自由意志。
伯拉糾被定義為異端也很正常,因為被羅馬教廷定為異端的不止他一個。大不列顛這個島嶼崇尚的是個人的意志勝利,即使被羅馬帝國殖民,原住民也渴望出現屬於自己的英雄。而亞瑟王在伯拉糾主義的影響下,確實是以個人的自由意志稱王的。
稱王之後,亞瑟王不甘於寂寞,和圓桌騎士繼續冒險,去尋找基督的聖杯。當然這個聖杯在布朗的《達文西密碼》中,變成了耶穌的血脈和抹大拉的瑪利亞的遺骸。聖杯原本是指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杯子,而在耶穌受難時被門徒約瑟拿來接基督的血,然後在亞瑟王那裡這個杯子又變成了金子打造的聖物。
但是因為亞瑟王被出賣,他其實沒有機會見到聖杯,能夠捧起聖杯的是最純潔的加拉哈德。大不列顛的英雄尋找聖杯並找到了,天使降臨,捧起聖杯的加拉哈德升入天堂,這似乎在表明基督之光在大不列顛島嶼上普照——羅馬人有羅馬人的基督,而大不列顛有大不列顛的基督。
關於亞瑟王和基督的關係,一個更加神化的版本就是:在天父那裡,亞瑟王是耶穌的弟弟,也是上帝派到凡間的擁有特殊使命的人。所以亞瑟走過了耶穌走過的所有道路,比如被試探,被出賣,死後復活等。升入天堂之後,耶穌在天父的右邊,亞瑟在天父的左邊。這是凱爾特神話和聖經故事的結合,當然會引起羅馬基督徒的大量不適感,在聲明耶穌為上帝獨子之後,怎麼還會跑出來一個基督之弟!
亞瑟王的傳奇故事背景大約發生在公元450年左右,羅馬帝國的擴張已經是強弩之末,隨著羅馬軍隊的鐵騎,帶來的不僅僅是殺戮和殖民統治,還有基督教文化的滲入。基督教思想衝擊了凱爾特神話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傳統,所以有一句話就說,基督終結了英雄史詩。但誰也不甘心就此消弭,歷史的記憶裡,那些曾經的榮光總是值得人們去銘記,所以《亞瑟王》是以文學的形式在反抗基督教文化的入侵,試圖在傳奇中堅守自由的民族意志。但被基督教文化衝擊已成事實,拯救的道路在哪裡?
亞瑟信奉伯拉糾,就是對基督教文化的妥協和容納,伯拉糾主義中恰好的自由意志就成了大不列顛島嶼新的精神象徵。羅馬人來了又走了,大不列顛不但要繼續自己的生活,還要有自己的基督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