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不僅僅是名稱
更承載著一座城市的
歷史與文化
地名的沿革
反映了一座城市在各個時代的發展脈絡
收藏 | 最新版!內蒙古各盟市標準地圖正式發布
你知道這些盟旗
曾經叫過什麼名字嗎?
小編整理了內蒙古各旗縣區的
地名沿革
↓↓↓
1.呼和浩特市1575年建成,名為呼和浩特,1575年明朝曾賜名「歸化城」,清政府於1735年在歸化城東北5裡處,新建綏遠城,1913年將規劃與綏遠二城合併為「歸綏縣」,1945年,民國政府設立歸綏市,1954年,恢復呼和浩特名稱。始建於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是由清代建造的「綏遠城」,1952年,改稱新城區,1966年,更名為東風區,1979年,恢復新城區。
1950年12月19日前,今回民區歷史上沒有獨立建置。1950年,稱回民自治區,1956年,改為回民區,1966年,更名為紅旗區,1978年,恢復回民區。
玉泉區是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古城所在地,清初稱「庫庫和屯」,1953年,改稱玉泉區,1968年更名為向陽區,1975年復稱玉泉區。
前身是呼和浩特市郊區,2000年5月,原郊區改稱賽罕區。
元朝稱為脫脫城,1760年改為託克託理事同知廳,1884年又改稱託克託縣。清乾隆元年設置清水河協理通判廳,光緒十年改為撫民通判廳,1914年,改廳為清水河縣。1934年,稱土默特特別旗,1950年,土默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65年,撤銷土默特旗,改設土默特左右二旗。雍正六年設和林格爾理事通判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和林格爾縣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縣署為縣政府。1950年2月5日,原國民黨縣政府撤消,正式成立了和林格爾縣人民政府。1938年,包頭設市,1945年實行市縣並存,1953年包頭撤縣留市。1923年,立包頭設治局,1926年晉升為縣,1937年,改縣為特別市,1938年改為普通市,1950年,包頭市設一、二、三區,1956年一區、二區和回民自治區合併為東河區。原包頭市郊區,1999年8月10日,包頭市郊區更名為九原區。青山區是50年代建設起的新市區,因位於大青山腳下,故得名青山區。
昆都侖區是5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市區,由於昆都侖河由北向南流經本區,故得名昆都侖區。
1950年,稱石拐溝礦區,1956年,設石拐礦區,1999年更名為石拐區。前身為烏蘭察布盟白雲腦包辦事處,始建於1955年,後經國務院批准,於1958年建立白雲腦包鎮,同年,改制為白雲鄂博礦區。1919年,設立固陽設治局, 1926年,稱固陽縣,1958年,改為固陽區,1961年,復改縣。達爾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達爾罕旗原為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之一部分,1653年,設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原為一部落名,後改為茂明安旗。1952年,兩旗合併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乾隆初,設薩拉齊協理通判,1760年設理事通判廳,1865年改設同知廳,民國元年改縣設知事,這裡兼屬土默特旗,1965年經國務院批准,於1969年正式設置土默特右旗。1976年由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合併成立;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1955年,設立桌子礦區辦事處;1958年更名為桌子山礦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升為海勃灣市;1975年與烏達市合併成立烏海市;1979年改稱海勃灣區。
前為原海勃灣市轄境,1976年1月10日簡歷烏海市後,設置拉僧廟辦事處;1979年更名海南區。1958年從阿拉善旗析出,設立烏達旗;1961年升為烏達市;1975年與海勃灣市合併,更名烏達辦事處;1979年改為烏達區。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置伊克昭盟,2001年,伊克昭盟改名為鄂爾多斯市。清朝時期,稱東勝廳,民國元年,稱東勝縣,1983年為東勝市(縣級),1984年1月1日正式撤縣設市,2001年撤市設區。
前身為青春山經濟技術開發區,2004年更名為康巴什新區並啟動建設,2016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縣級行政區。
乾隆年間(1736年),組成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薩克旗)。1959年,取旗名「伊金霍洛旗」。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稱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949年,鄂託克旗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鄂託克旗人民政府。清時屬鄂爾多斯右翼中旗,1980年,置鄂託克前旗。清順治六年(1649年)杭錦旗建旗,時稱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清末易名杭錦旗。1649年(順治六年)置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系蒙古族部落名,清朝時期,將部落名演化為旗名,稱烏審旗,民國建立以後,承襲清制,設旗衙門為政權機構。1934年,民國政府將烏審旗衙門改為烏審旗政府。1956年,成立巴彥淖爾盟,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併,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2003年,撤銷巴彥淖爾盟設立巴彥淖爾市。
因南臨黃河,故名臨河,1929年建縣;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
五原這個古地名源於夏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析薩拉齊廳西部地區(達拉特、杭錦、烏拉特旗地區)設五原廳;1912年設縣。1958年7月,撤銷達拉特後旗建制,轄區復併入五原縣轄領。至今,五原縣之建置再未改變。1929年設磴口縣;1960年,撤銷磴口縣成立巴彥高勒市;1964年,撤銷巴彥高勒市恢復磴口縣;1971年盟府遷駐臨河,磴口縣為其所轄。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以加強邊疆戍衛,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民國初烏拉特前旗隸屬五原縣,仍然是旗縣並存,民國14年,在大佘太設立大佘太治局,民國20年改為安北縣治局;1950年7月10日,烏拉特前旗人民政府在哈拉汗西公旗成立。1960年3月,烏拉特前旗劃歸包頭市,1963年11月又劃歸巴彥淖爾盟。1648年,設烏拉特中旗。1952年10月15日,烏拉特中旗與烏拉特後旗合併,組成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81年9月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更名為烏拉特中旗。1952年設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70年設潮格旗,1981年改名為烏拉特後旗。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將鄂爾多斯左翼後旗更名為達拉特旗,將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更名為杭錦旗(因其轄地原為突厥族「杭錦」部落所有,故名);1953年9月28日,以黃河為界,將杭錦後旗一分為二,黃河以南地區稱杭錦旗,黃河以北地區命名為杭錦後旗。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旗編佐,正式設置阿拉善和碩特旗。1753年(乾隆十八年),設額濟納土爾扈特旗。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立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設阿拉善左旗。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立阿拉善和碩特旗。1961年,建立阿拉善右旗。1753年(乾隆十八年),設置額濟納土爾扈特旗。1952年,額濟納土爾扈特旗改為額濟納旗自治區人民政府。1956年,額濟納自治旗改為額濟納旗。到1955年12月31日,今赤峰市北部為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南部屬熱河省;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全劃入昭烏達盟;1983年10月10日,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紅山區原名赤峰,清乾隆七年(1742年)在此設烏蘭哈達巡檢司,烏蘭哈達之名從此始稱;1774年,烏蘭哈達巡檢司升烏蘭哈達通判廳;1778年,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1983年,原赤峰市改為紅山區。
元寶山區是赤峰市新建工礦區,在歷史上很少有過完整的建制。1983年10月,撤銷昭烏達盟建制,設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設元寶山區。由原赤峰市平莊、五家、元寶山及原赤峰縣美麗河、小五家、哈拉卜吐、建昌營等鄉鎮及太平地鄉、安慶溝鄉部分村,喀喇沁旗山前鄉、馬蹄營子鄉、樓子店鄉部分村組成,以境內元寶山命名。1013年,置松山縣;1778年,改設赤峰縣;1983年改為赤峰市郊區;1993年改名松山區。1931年置大寧設治局,後改寧城設治局;1932年10月1日,改為寧城縣。
1908年1月設置巴西縣,因位於巴林右旗西境,先稱「巴西」,後定「林西」。遼上京臨潢府所在地;1923年,設立熱河巴林墾務局林東墾務分局;1925年,建立林東設治局;1932年,林東設治局正式升為林東縣;1947年稱巴林左翼旗政府;1954年,改稱巴林左旗人民委員會;1968年,成立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1981年7月,撤銷巴林左旗革命委員會,恢復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名稱;1983年,實行市管縣行政體制,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左旗隸屬之,至今。順治五年稱巴林右翼旗;新中國建立後更名為巴林右旗;1969年,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巴林右旗隨昭烏達盟劃回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昭烏達盟改為赤峰市,巴林右旗隸屬赤峰市。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置,迄今已有367年的歷史。1634年析治為翁牛特左、右翼二旗;1947年春成立翁敖聯合旗;1949年改為翁牛特旗。
1635年設旗制,劃分為喀喇沁左翼旗、喀喇沁右翼旗;1947年改稱喀喇沁右翼旗建西縣聯合政府;1949年5月改為喀喇沁旗人民政府。
清初建制哲裡木盟;1951年,析通遼縣城關區設通遼市,為盟政府所在地;1986年,通遼縣建制撤銷,併入通遼市;1999年,撤銷哲裡木盟和縣級通遼市,設立地級通遼市。
科爾沁區
1918年由遼源縣析置通遼縣;1951年設通遼市。1999年,設立地級通遼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科爾沁區。科爾沁區以原縣級通遼市的行政區域為科爾沁區的行政區域。1982年設立霍林河辦事處;1985年成立霍林郭勒市。1636年,清朝按滿洲八旗制度,將漠南24個部落編為6盟49旗,科左中旗屬哲裡木盟。1633年建曼殊希禮庫倫;1646年,建錫埒圖庫倫札薩克達喇嘛旗;1931年改稱庫倫旗。1636年將乃蠻部分編五十個佐領(蘇木),劃為一旗,稱「奈曼旗」。1905年始設三旗墾務局;於1908年定名開魯縣。1912年,呼倫貝爾設特別行政區;1945年10月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1946年改稱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48年改稱呼倫貝爾盟;1949年4月,呼倫貝爾盟和納文慕仁盟合併,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1954年,調整轄地並改稱呼倫貝爾盟;2001年,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清雍正十年(1732年)建置,1734年建城(呼倫貝爾城), 2002年1月,撤市設區。清宣統元年(1909年10月23日),臚濱府設立,扎賚諾爾被劃為「區」,歸臚濱府管轄;1930年9月扎賚諾爾設鎮;1941年,設扎賚諾爾街公署;1945年1月1日,扎賚諾爾街改設扎賚諾爾市;1948年5月,扎賚諾爾市改稱扎賚諾爾區。
原為索倫圍場,1933年設阿榮旗。1947年11月,阿榮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2001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阿榮旗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管轄。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設布特哈總管衙門;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西布特哈。民國四年(1915),西布特哈地區籌建布西設治局,總管公署與設治局並存,由總管兼理政務;1932年成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改布西設治局為莫力達瓦旗;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1969年4月,劃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領導。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歸呼倫貝爾市管轄至今。
1928年建立厄魯特旗;1932年合併成立索倫旗;1950年成立喜桂圖旗;1951年4月7日,成立鄂倫春旗。是全國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之一。
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於1958年,是全國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之一。1734年,建新巴爾虎左翼四旗;1947年改屬內蒙古自治區;1959年更名為新巴爾虎左旗,隸呼倫貝爾盟。1969年劃入黑龍江省,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2001年屬呼倫貝爾市。
1920年,新巴爾虎仍為旗政權體制;1948年建立新巴爾虎右旗。1890年左右,以「霍勒金布拉格」命名村,形成小型聚落;1903年東清鐵路全線通車,小城鎮興起,「霍勒金布拉格」被東清鐵路首站站名「滿洲裡」取代;1939年改市;1969年7月,與呼倫貝爾盟一起劃歸黑龍江省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 1903年,東清鐵路通車,設鐵路車站定名「牙克什」,聚落由此興起;1932年,改為「牙克石」;1950年設喜桂圖旗,1983年改置牙克石市。
1689年設布特哈總管;1915年設扎蘭屯稽墾局;1925年置雅魯縣;1933年置布特哈旗;1983年改為扎蘭屯市。1727年,清朝政府在額爾古納河流域設置了「卡倫」,管理邊務和內政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九年(1920年)建室韋縣和奇乾設治局,民國十年(1921年)設奇乾設治局為奇乾縣;1933年,偽滿洲國改室韋縣和奇乾縣為額爾古納左翼旗和額爾古納右翼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合為額爾古納旗;1966年左、右兩旗分設,位於西部的稱額爾古納右旗;1994年撤右旗改設額爾古納市。1966年4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額爾古納旗,設額爾古納右旗和額爾古納左旗。額爾古納左旗政府設在根河鎮;1969年8月1日,額爾古納左旗隨同呼倫貝爾盟劃入黑龍江省;1979年7月1日,額爾古納左旗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94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額爾古納左旗,設立根河市。1627年~1636年間(清朝天聰年間)開始正式命名為烏蘭察布盟。2003年12月01日,撤銷烏蘭察布盟和縣級集寧市,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集寧興建於清末民初,1956年4月撤銷平地泉鎮,設立集寧市。200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烏蘭察布盟,設立烏蘭察布市(地級),撤銷集寧市,設立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縣級)。
1934年置化德設置局,1949年設新民縣,1950年改為化德縣。1969年11月,化德縣由錫林郭勒盟劃歸烏蘭察布盟。2003年12月,改隸烏蘭察布市。1918年設縣。1962年7月,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屬烏蘭察布盟管轄。2004年8月,烏蘭察布盟改稱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隸屬烏蘭察布市管轄。1912年設縣。1950年屬綏遠省,1954年為內蒙古自治區平地泉行政區屬縣,1958年劃歸烏蘭察布盟,2004年烏蘭察布撤盟設市後,屬烏蘭察布市轄縣。1954年,以正黃旗為基礎適當調整後改為察哈爾右翼前旗。1912年改廳為縣。1954年撤銷陶林縣和鑲紅鑲藍聯合旗,合併成為現在的建制。清為正紅旗、正黃旗的北部。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時,將正紅旗(中心旗)改為察哈爾右翼後旗,旗府就設地土牧爾臺(1971年遷至白音察幹鎮)。
清朝初期封給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稱四子部落旗。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烏蘭察布盟建制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屬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管轄。1946年,成立興安省人民政府。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正式成立。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興安盟建制,直到現在。1691年(康熙三十年),札薩克圖旗第三代郡王鄂齊爾修造家廟而得名王爺廟。1947年,王爺廟改名為烏蘭浩特市。1980年,國務院批准恢復烏蘭浩特市建制,隸屬興安盟。1992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阿爾山經濟開發區,實行計劃單列。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阿爾山市(縣級)成立。1909年(清宣統元年),於醴泉鎮設置醴泉縣。1914年,因與陝西省醴泉縣重名,奉令更名為突泉縣。1648年(清順治五年),置扎賚特旗,隸屬哲裡木盟。1636年(清崇德元年),始設旗建制稱科爾沁右翼前旗,亦稱札薩克圖郡王旗。1948年,西科前旗復稱科爾沁右翼前旗。1636年(清崇德元年),科爾沁右翼中旗建制,又名圖什業圖旗,簡稱科右中旗。清初,錫林郭勒河一帶的10旗,會盟於錫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幹敖包」山上,命名為錫林郭勒盟。1946年,成立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1958年,錫察盟合併,撤消察哈爾盟,改稱錫林郭勒盟。1743年(清乾隆八年)建貝子廟,故俗稱貝子旗。1953年,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相當於蘇木級)。1959年,錫林浩特升為旗縣級浩特,盟直接管轄。1983年,設立錫林浩特市。現為縣級市。
1966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二連浩特市。1985年,二連浩特市升格為準地級市。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二連浩特市為計劃單列市。1642年(清崇德七年),正式設左翼蘇尼特旗。1946年,成立蘇尼特左旗人民政府。1642年(清崇德七年),正式設右翼蘇尼特旗。1948年,成立蘇尼特右旗人民政府。清初,設烏珠穆沁左旗。1956年,設東烏珠穆沁旗。 清初,設烏珠穆沁右旗。1956年,設西烏珠穆沁旗。1957年,商都鑲黃聯合旗改為商都鑲黃旗。1960年,商都鑲黃旗與化德縣合併,稱鑲黃旗。1963年,分設鑲黃旗。明代,建旗為察哈爾左翼正白旗、察哈爾左翼鑲白旗。1949年,兩旗合併為正鑲白聯合旗。1956年,將正鑲白聯合旗改為正鑲白旗。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建正藍旗,因旗色純藍而得名。1949年明安旗與太僕寺旗合併為明太聯合旗。1956年撤銷明太聯合旗,大部劃歸正藍旗。清代,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阿巴哈納爾右翼旗、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先後建制。1952年四旗合併,統稱為西部聯合旗,旗政府駐地設在漢貝廟。1956年,西部聯合旗改稱為阿巴嘎旗。1925年,在太僕寺左翼牧群的區域內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僕寺牧群改為太僕寺左旗。1956年,寶昌縣與太僕寺左旗合併,設太僕寺旗。1913年,民國政府廢多倫諾爾撫民廳,設為多倫縣。
註:本文所選取的地名為各地使用時間久或較知名的,區劃範圍不在此列。
來源:內蒙古各盟市政府官網 各旗縣區政府官網 《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 《伊克昭盟地名志》 《內蒙古地名》 行政區劃網等
編輯:華夏地名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繫,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