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宮務處9日公布泰王健康狀況不穩定後,就有大批民眾到詩麗叻醫院為國王祈福,希望他早日康復,許多人守候多日,於當晚聽到消息不敢相信。
在港泰國人同聲一哭
13日晚間,在詩麗叻醫院廣場內外,逐漸聚集人群,有人默默拿著國王的聖照,有人泛紅眼眶不停啜泣,有人傷心過度昏厥過去,醫院緊急找來救護人員送醫救治。時間愈晚,湧入醫院的民眾愈多,有人一直高喊著泰王長命百歲,隨即大家一起高喊,大家都不願相信這個事實,有人長跪在地不停哀泣久久不能自已。
在本港九龍城,有經營泰國菜館的泰國人情緒激動,表示非常掛念泰王,感到難過。有旅居泰國港人表示,電視臺當晚播出白底黑字公告,多家報紙網站已換成黑白色調,一些娛樂行業,例如夜店等亦宣布暫停營業30日,哀悼泰王離世。
本港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指,本港現時有10團共200人在泰國當地旅遊,行程暫未受影響,但旅議會將密切留意當地情況,及了解旅行團是否需要改行程或其他安排,「對遊泰團未有即時影響,要視乎當地局勢情況,再公布消息。」他表示,大家明白泰王地位重要,據了解當地市面平靜,政府應忙於處理泰王身後事,認為大家也不希望此時會發展出政治動亂。
一生傳奇廣受愛戴
蒲美蓬在位70年,一生傳奇。他於1927年出生,1946年繼位,1950年加冕,是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也是曼谷王朝的第九位國王。他在位期間經歷過19場政變、19部憲法及35位總理。
他的名字蒲美蓬.阿杜德,意思是「土地的力量,無與倫比的力量」。所以,廣受泰國人民愛戴的蒲美蓬,被泰國人民稱為「大地之父」。每當泰國國內有重大政治事件發生,國王往往會出面處理、調停,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並使政局恢復平靜。
蒲美蓬倡導的「適度經濟」哲學思想,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實施了約四千多個皇家發展項目,幫助發展國家經濟。適度經濟的核心思想是自力更生,實踐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資源不產生任何廢棄物並且把花費減到最低。
時常走訪貧困地區 關心民眾疾苦
在位期間,蒲美蓬的足跡遍及泰國的各個角落,他時常走訪鄉間的貧困地區,了解百姓生活的疾苦,並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他推廣在泰北山區實施罌粟替代種植項目,用王室經費興修水利、建電站,在王宮內自種實驗田,設立水稻、奶牛場、淡水魚良種培育和研究中心。
由於蒲美蓬國王在農業方面的突出貢獻,2006年5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赴泰國,為蒲美蓬國王頒發了全球第一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終生成就獎」。
蒲美蓬本人學識過人、多才多藝,曾被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授予「最高藝術家」的稱號。他精通7門外語,獲得過全球各大學的名譽學位1百多個,繪畫與攝影均達到專業水準。他喜歡演奏鋼琴和色士風,還是快艇和風帆好手。
贊泰王推動兩國關係 中方沉痛哀悼
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圓圖)13日率眾官員為泰王默哀
中國外交交部發言人耿爽13日就泰國國王蒲美蓬逝世一事答記者問時稱,中方對泰國國王蒲美蓬陛下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泰國政府和人民表示誠摯慰問。
耿爽表示,蒲美蓬國王深受泰國人民愛戴,長期以來為促進國家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多年來,國王對中泰友好關係的發展傾注了極大熱忱,同中國領導人共同確立了中泰關係的發展方向,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開拓兩國務實合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蒲美蓬國王生前積極推動中泰關係,雖然他極少外訪,但在中泰自1975年建交後,他曾親自接待過多位到訪泰國的中國領導人。1978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應泰國總理差瑪南的邀請訪問泰國。在5天的訪泰期間,鄧小平與蒲美蓬在王宮見面,還獲邀出席了王儲哇集拉隆功親王的剃度儀式,該次儀式由泰王蒲美蓬主持,鄧小平還為王儲贈送了袈裟,表示了祝賀。該次訪問圓滿成功,有報紙標題直接就叫《鄧小平贏得了泰國人民的心》。
此後,蒲美蓬的女兒─詩琳通公主,也經常代表國王訪問中國,為中泰之間文化等各方面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分析指,泰王去世在近期不會對中泰關係產生較大影響。
王宮槍響後繼位登基初期倍艱辛
圖:1938年,13歲的「拉瑪八世」(左)與蒲美蓬在曼谷出席活動
泰王蒲美蓬登基初期,泰國軍事統治者對這位新王根本不加搭理。
1935年3月,蒲美蓬的哥哥「拉瑪八世」阿南塔時登基,年僅九歲,泰國政局則由軍頭鑾披汶支配。1946年6月9日上午,曼谷大皇宮的國王寢宮傳來槍響,一顆子彈射進阿南塔的前額,貫穿後腦而出。王室當天就宣布,由驚魂未定的蒲美蓬繼位。當年只有18歲的蒲美蓬,在悲傷及各界壓力下,登基成為泰王「拉瑪九世」,不過他登基後卻和母親返回瑞士。
隨後保王派與鑾披汶的軍方勢力開始為政權鬥爭,泰國在1947年起草新憲,賦予王室極大權力,又通過立法,把王室財富控制權交還給國王,鑾披汶於1948年奪權,推翻民主黨政府後自封為總理,保王憲法仍在1949年頒布,鑾披汶無力阻止。
就在兩派人馬角逐政權時,蒲美蓬於1950年短暫回到泰國,火化哥哥的遺體,與妻子詩麗吉結婚,並為自己正式加冕為王,隨後只停留十周,又返回瑞士,最後在1951年返國。不過就在蒲美蓬預定返國的前幾天,鑾披汶對保王派展開反擊,解散國會,並廢止1949年保王憲法,讓蒲美蓬返抵曼谷時,變成一位有名無實的國王,只能扮演國家象徵。
對於蒲美蓬的限制直到鑾披汶在1957年被沙立推翻後才得以改善,沙立安排蒲美蓬參加公共儀式、至全國各地慰問,更加貼近人民,人民對王室的崇敬隨之提升,蒲美蓬也因此更加受到泰國人民愛戴。
歷任泰王皆姓鄭 開國之君祖籍廣東
泰國國王拉瑪九世,他的泰文名字是蒲美蓬.阿杜德,另外他還有個中文姓名,叫做鄭固。其實不僅是拉瑪九世,所有拉瑪王朝的國王都有一個中文姓名,比如拉瑪一世叫做鄭華、拉瑪五世叫做鄭隆等。
兩百多年前,當時泰國被緬甸消滅到幾乎亡國,泰國華僑鄭信與暹羅上層貴族通鑾合作,率領泰國人起兵反抗,光復泰國全部領土,成為泰國歷史上的鄭信大帝。鄭信祖籍中國廣東省澄海縣華富村,泰國華人都稱鄭信為潮州王。
通鑾後來稱作昭披耶卻克裡,1782年4月6日,昭披耶卻克裡趁泰國民亂,鄭信退位出家被囚禁之際篡位,號稱拉瑪一世,並遷都曼谷,史稱曼谷王朝,或拉瑪王朝。傳說被篡位的潮州王在臨死前下了一個詛咒:「奪我王位的不會傳到第十世!」拉瑪一世很懼怕潮州王回來復仇,所以曼谷設有鄭王廟。
當時潮州王已經向乾隆皇帝朝貢,拉瑪一世即位後,立即派出使者前往清朝,但他不敢說自己是篡位的,於是自稱是鄭信的兒子鄭華,而「父親」鄭信暴斃身亡。清朝雖然有些懷疑,但依然予以冊封。時至今日,拉瑪一世向乾隆皇帝呈送的「國書」依然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之後歷代國王也都自稱為鄭氏,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