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昆蟲,是一類能夠大量養殖或者採集,具有經濟價值或其它應用價值的昆蟲的總稱。資源昆蟲種類很多,比如黃粉蟲、蜜蜂、蠶、蚯蚓等。根據不同的利用方式,資源昆蟲可分為工業昆蟲、藥用昆蟲、食用昆蟲、飼料昆蟲、天敵昆蟲、傳粉昆蟲、觀賞娛樂昆蟲等類型。
本書的主人公黑水虻是一種飼料昆蟲。飼料昆蟲,顧名思義,就是用做飼料的蟲子。能夠做飼料的蟲子很多,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黃粉蟲〔也叫麵包蟲)、蠅蛆、蚯蚓等。這些蟲子因為具有營養豐富、生長快、產量高,容易飼養的特點,特別適合作為雞、魚、蛙、寵物等食蟲動物的活體餌料,也能夠經過飼料化加工,變成膨化飼料飼養雞、豬等動物。目前大多數的貓糧狗糧商品中都含有大量的昆蟲成分,昆蟲在烘乾和加工的過程中會產生很特殊的香味,增強寵物的食慾。
講到這裡,我們需要澄清一個關於資源昆蟲分類中的「Bug",以免不必要的誤解。其實蚯蚓、蠍子、蜈蚣等並不算是昆蟲。昆蟲是指成蟲階段身體具有頭、胸、腹三節,6條腿的昆蟲綱(Insect)動物,大多數昆蟲還擁有兩對翅膀。但我們為什麼還把蚯蚓(環節動物門)、蜈蚣(唇足綱)等稱作昆蟲呢?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在傳統農業時代,生物分類學並沒有這麼發達,更沒有形成像現代「界、門、綱、目、科、屬、種」如此龐雜的生物分類系統,古代大多數的樸素分類法是比較粗略的。比如我國古代,大自然界的生物分為五類:蠃、鱗、毛、羽、昆。昆蟲與其它多數的蟲形動物大多劃分到「蠃、昆」兩類。後來有「蟲」的概念,但意義變化多端,比如明朝的時候叫老虎為「大蟲」。現在來看,這些樸素的分類方法並不科學,但已經先入為主,深深嵌入到我們的文化中。在我們許多「蟲」偏旁的漢字,比如「蛙」「蛛」「蠍」中就可見一斑。
不僅我們中國,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傳統文化概念中,關於昆蟲的分類和定義也是一樣混淆的。英語中也有「bug」和「insect」兩個一樣意思的昆蟲詞彙。近代以來才逐漸演變為bug就指包括昆蟲、蜘蛛以及其它爬蟲在內的各類蟲子,而insect則專門特指昆蟲,另外更是新增了許多專業的分類詞彙去概括多樣化的蟲子世界,比如「蛛形綱」「倍足目」等。在「蜘蛛俠」漫畫中,蜘蛛俠就經常因為被反派們稱為「昆蟲」而不是小「蜘蛛」而苦惱。
隨著現代分類學系統的建立和發展,人們也能更多地區分和理解不同的概念了。不過,資源昆蟲分類並不必要遵循嚴格的物種分類系統。非昆蟲類的蟲類資源動物數量並不算多,為避免麻煩,也一併劃歸到資源昆蟲中。
黑水虻是所有飼料資源昆蟲中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關於這個話題,我們仍要回講到資源昆蟲的發展。
以我們現今的社會經濟規模來看,資源昆蟲產業只是一個很小的產業。相對於千萬數量級別的昆蟲類群來講,資源昆蟲也只佔到昆蟲總種數量的一小部分。資源昆蟲種類不多,行業勢單力薄,關於資源昆蟲的研究與應用也不溫不火。雖然一些資源昆蟲身價不菲,比如貴比黃金的「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實際上就是蟲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幼蟲的體內,最後長成的混合體。多數的資源昆蟲都停留在民間少量養殖,或者以自然採集的狀態。
實際上,資源昆蟲曾經非常紅火過,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時代。那就是蠶!一種被馴養五千年的「神獸」,能吐出順滑的蠶絲,織出精美的綢緞,造就出「絲綢古國」的東方文化,創就了「絲綢之路」的輝煌。但時過境遷,隨著近代化工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現在能夠撐起資源昆蟲產業的,似乎也只有蜜蜂還能夠拿的上檯面。目前為止,人類開發了很多種類的資源昆蟲,但除了蠶和蜜蜂以外,還沒有哪種資源昆蟲就資源開發方面,能夠稱為產業。這既跟許多昆蟲本身的特點有關,也跟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
第一方面,許多昆蟲的經濟價值不明顯,導致發展緩慢甚至倒退。比如目前宣傳最多的飼料資源昆蟲黃粉蟲。黃粉蟲雖然產量大,但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市場接受度不高。而蜜蜂雖然養殖困難,但資源價值高,才勉強撐起了資源昆蟲的門面。20世紀50年代,我國針對農蠶業,全國設立了許多蠶作研究所,但現在許多此類研究所也因為絲綢行業的衰落而衰落,或者紛紛轉行為農桑飼料研究。我國傳統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桑基魚塘」就是因為蠶作而存在,現在也早已經名存實亡。
第二方面,社會對資源昆蟲和昆蟲資源的認知度不高。多年來,人們對昆蟲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害蟲」的層面,甚至缺乏專業的「資源昆蟲」概念。在我國農業院校內,並沒有專門的資源昆蟲專業,極少量的「資源昆蟲」團隊不得不依附於植保專業存在。這就造成了一個概念上的矛盾和一個尷尬的局面:植保專業是研究如何殺蟲的,而資源昆蟲是研究如何養蟲的。
好在,黑水虻及時出現了。
黑水虻將是21世紀最偉大的資源昆蟲。而資源昆蟲產業也必將重新崛起!但首先,得有個帶頭大哥一樣的昆蟲,那就是黑水虻。
同眾多的其它昆蟲相比,黑水虻最大的優勢,在於它的生產成本低。黑水虻的食物就是餐廚垃圾、養殖場糞便等生活和農業生產中最容易獲得和最廉價的有機物質。而黑水虻擁有極高的轉化效率,將垃圾轉變為蟲體自身。1噸的新鮮雞糞,可以生產150公斤的水虻鮮蟲。而1噸的餐廚垃圾,可以產生250公斤的水虻鮮蟲。可以說,黑水虻是一個偉大的「吃貨」。所以我們在2013年的時候,給它想了個「吃貨蟲」的名字。
黑水虻第二個優勢,就是它的資源價值高。昆蟲是非常好的動物蛋白載體,因此將昆蟲用作動物飼料是非常好的選擇。而黑水虻蟲體營養非常高,有利於進行利用。水虻幼蟲經過微波烘乾後營養極佳(蛋白質約50%,油脂約20%,礦物質約10%)。我國的黑水虻在水產養殖(蝦、魚、龜、蛙等)應用方面的市場需求很大。除了利用鮮蟲直接飼餵動物外,我們還可以製作類似於魚粉的水虻蟲粉作為飼料添加原料,或進行其它形式的飼料加工。
許多人會問,與黑水虻接近的昆蟲也有很多,比如各類蒼蠅。黑水虻何德何能,要成為發展的中心,為什麼不是蒼蠅呢?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和民間都一直致力於糞食昆蟲的研究,包括危害防治和資源開發兩方面。其中,蠅類一直是研究的核心。不過,蠅類的危害屬性太強限制了應用,比如家蠅。家蠅的成蟲取食糞便和其它食物,經常進入人類居室,沾染人類食物,傳播多種細菌性、病毒性和原蟲性疾病。甚至在中國,家蠅也被列入最重要的「四害」之一。雖然有人想過將家蠅變廢為寶,用糞便養殖家蠅生產昆蟲蛋白,但最終都選擇放棄。黑水虻成為優勝者,還在於它有許多生產方面的優勢。第一,黑水虻個體大,生產管理方便。第二,水虻是對人類完全無害的昆蟲,這要比被稱為「四害」之一的蠅類要理想的多。第三,黑水虻具有更高的生物產量和垃圾處理能力。
再過幾年,黑水虻將作為真正的「帶頭大哥」,引領整個資源昆蟲產業走向一個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