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
中華村開展」講政策知黨恩「院壩會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後來,他們主動找我聊天拉家常、反映貧困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幫助群眾抬打穀機
為了治「窮根」,我號召貧困戶開展「算帳活動」,算一算貧困後果、算一算解困希望,並為貧困戶設計脫貧方案,幫出致富點子。 我結對幫扶的10戶貧困戶中,楊光智戶最為困難,上有一老下有三小,不能外出務工。但再難也要攻堅。我了解到他會開車的情況後,幫助他籌錢買了輛工程車,在附近拉沙拉磚,妻子在家種植10餘畝藠頭,年人均純收入15000元以上,已穩定脫貧,2018年被評為縣級「艱苦奮鬥脫貧家庭」。
入戶走訪困難群眾
龍華欽夫妻均已60多歲,體弱多病,靠低保維持生計。我主動上門,從辦實事入手,幫助其申請危房改造補助15000元,把房子整修一新;後面又做他們懶女婿的思想工作,鼓勵他跟本村人做木工,現月均收入6000餘元,同時給他女兒安排了村保潔員的工作以貼補家用。 秋冬種植,農業生產有「路子」 農民離不開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是扶貧的根本之策。 針對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較多實際,我千方百計尋找一條相對輕鬆也有收益的種植路子。在請教農技專家後,發現藠頭種植是好路子。
帶領村民開展秋冬種植
2019年,我找到幫扶單位,請他們支持藠頭種子50餘畝,按照「村支部+公司+農戶」模式,覆蓋82戶種植。藠頭成熟後,又與外地公司聯繫,幫助打通銷路,當年實現戶均收入3000餘元。 其他農戶得知這種技術含量低、弱勞動力都可以種植的產業,紛紛加入進來,2020年擴大到100餘畝,讓更多的農戶增加了收入,促進了脫貧。 多措並舉,疫情防控有「點子」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詳細統計外出回鄉人員200多人,在居家隔離期間,在每天上門測量體溫的同時,為他們代購牙膏牙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100多次共有2000多件。
「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
利用微信群,張貼告示,標語等方式,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並多次入戶宣傳,群眾逐漸理解了。經勸導,解散打麻將娛樂、集體聚餐等人群密集活動24起。 疫情防控期間,我牽頭建立了臨時黨支部,組織村幹、駐村幹部等24小時輪流值守路口50多天,排查1500車次、6000人次等,不讓一例疫情進村。 疫情防控不忘扶貧。我自掏腰包購買了大米、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及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上門送到3名五保戶、低收入戶手中。對暫時生活困難的楊奶奶,自掏腰包捐助500元,幫助她度過難關。她說:「疫情期間,駐村小夥子龍正培沒有忘記我,比親兒子還親咧。」 經過不懈努力,中華村於2019年整村出列,2020年貧困人口「清零」,疫情期間未發現一例輸入型病例。這一成績實屬不易。 平凡崗位的堅守,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守護了群眾的健康,我用實際行動樹起了群眾心目中的黨員形象,彰顯了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