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

中華村開展」講政策知黨恩「院壩會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後來,他們主動找我聊天拉家常、反映貧困問題的人越來越多。

幫助群眾抬打穀機

為了治「窮根」,我號召貧困戶開展「算帳活動」,算一算貧困後果、算一算解困希望,並為貧困戶設計脫貧方案,幫出致富點子。  我結對幫扶的10戶貧困戶中,楊光智戶最為困難,上有一老下有三小,不能外出務工。但再難也要攻堅。我了解到他會開車的情況後,幫助他籌錢買了輛工程車,在附近拉沙拉磚,妻子在家種植10餘畝藠頭,年人均純收入15000元以上,已穩定脫貧,2018年被評為縣級「艱苦奮鬥脫貧家庭」。

入戶走訪困難群眾

龍華欽夫妻均已60多歲,體弱多病,靠低保維持生計。我主動上門,從辦實事入手,幫助其申請危房改造補助15000元,把房子整修一新;後面又做他們懶女婿的思想工作,鼓勵他跟本村人做木工,現月均收入6000餘元,同時給他女兒安排了村保潔員的工作以貼補家用。  秋冬種植,農業生產有「路子」  農民離不開土地,在土地上做文章,是扶貧的根本之策。  針對該村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較多實際,我千方百計尋找一條相對輕鬆也有收益的種植路子。在請教農技專家後,發現藠頭種植是好路子。

帶領村民開展秋冬種植

2019年,我找到幫扶單位,請他們支持藠頭種子50餘畝,按照「村支部+公司+農戶」模式,覆蓋82戶種植。藠頭成熟後,又與外地公司聯繫,幫助打通銷路,當年實現戶均收入3000餘元。  其他農戶得知這種技術含量低、弱勞動力都可以種植的產業,紛紛加入進來,2020年擴大到100餘畝,讓更多的農戶增加了收入,促進了脫貧。  多措並舉,疫情防控有「點子」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詳細統計外出回鄉人員200多人,在居家隔離期間,在每天上門測量體溫的同時,為他們代購牙膏牙刷、柴米油鹽等日常用品100多次共有2000多件。

「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

利用微信群,張貼告示,標語等方式,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並多次入戶宣傳,群眾逐漸理解了。經勸導,解散打麻將娛樂、集體聚餐等人群密集活動24起。  疫情防控期間,我牽頭建立了臨時黨支部,組織村幹、駐村幹部等24小時輪流值守路口50多天,排查1500車次、6000人次等,不讓一例疫情進村。  疫情防控不忘扶貧。我自掏腰包購買了大米、牛奶、食用油等生活物資及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上門送到3名五保戶、低收入戶手中。對暫時生活困難的楊奶奶,自掏腰包捐助500元,幫助她度過難關。她說:「疫情期間,駐村小夥子龍正培沒有忘記我,比親兒子還親咧。」  經過不懈努力,中華村於2019年整村出列,2020年貧困人口「清零」,疫情期間未發現一例輸入型病例。這一成績實屬不易。  平凡崗位的堅守,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守護了群眾的健康,我用實際行動樹起了群眾心目中的黨員形象,彰顯了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故事」創業有扶持 日子更紅火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村民楊昌佶
    我叫楊昌佶,家有6口人。上有70多歲的父母,下有2個女兒讀書,大女兒在蘇州上大學,二女兒在讀錦屏中學,是雙女節育戶。我家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父母年邁多病,我不得不在家務農來照顧父母,周圍的鄉親通過外出務工、誠實勞動,日子漸漸富裕起來,可是我家的生活依然非常清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生態經」 走出致富路丨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
    我叫林再松,今年63歲,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啟蒙鎮三合村的村民,村裡人叫我「林哥」。曾經,我也是一個有夢想的人。20世紀90年代我當過民辦教師,一心想著知識改變命運。  通過兩年的休養,我和妻子的身體慢慢好轉。更幸運的是,除了政府和村支兩委以及村裡人對我的幫助,縣裡還安排結對幫扶幹部扶持我,是他們讓我重拾夢想。2017年以來,我家先後得到扶貧政策幫助涉及6類22項,涵蓋種養殖業、醫療、就業等。僅豬,就給我家先後發放了8頭。不要小看這些豬,它是我家的「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生命的意義所在丨錦屏縣新化鄉歐陽村扶貧...
    我叫龍麗芝,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我也是新化鄉歐陽村的一名扶貧幹部、一名網格員。自2015年10月入職以來,我便開始了幫扶工作。2019年5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脫貧者也是幫扶人|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
    我叫肖池彬,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代理主任。我家曾經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以脫貧者和扶貧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2017年,我參加花橋村民委競選,並被任命為花橋村民委副主任、代理主任,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花橋萬畝大壩有豐富的耕地、林地資源,我認為只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果蔬等短平快優勢特色產業,才能持續的帶動全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於是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抓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上。
  • 錦屏縣脫貧攻堅網格員龍志友32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2020年5月29日,這是沉痛的一天,錦屏縣啟蒙鎮巨寨村網格員龍志友,頭天晚上在村辦公樓加班整理農機駕駛員考試檔案材料到很晚,早上天剛剛亮,心裡始終牽掛著自己的幫扶戶,加上天降暴雨,更放心不下,決定要去看看,在去看望幫扶戶的路上,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將32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記者在巨寨村委會龍志友的辦公室裡看到
  • 貴州省錦屏縣破陋習、正鄉風 把「剎住人情歪風」寫入鄉規民約
    錦屏縣啟蒙鎮流洞村村民林安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自己將節約下來的禮金用來種了2畝吊瓜,現在長勢很好,「今年摘帽脫貧不成問題」。流洞村位於錦屏縣西部深山區,是一個侗族群眾聚集的深度貧困村。過去,當地濫辦酒席成風,村民建房立大門、上梁,子女滿月、周歲、考大學等,都得擺上規模不等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忘哥」那些事兒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曾幾時,我在想低保作為脫貧攻堅兜底環節,真的能解決群眾真正的困難?享受或者不享受低保能產生多大的作用?不會滋生另外一種等靠要好吃懶做的思想?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著我。  我叫吳紅滿,就職於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雖然辛苦,但更多的是收穫丨錦屏縣平略鎮巖寨...
    這幾年,我見證了危房改造的實惠,見證了健康扶貧的便利,見證了產業扶貧的優越,見證了貧困群眾搬遷住新房的歡喜,見證了貧困戶脫貧光榮的歡愉……平略鎮巖寨村位於平略鎮西南方,東與八洋村接壤,南與寨早村相鄰,西與平敖村相接,北與永寧村為鄰,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共351戶1319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4戶470人,貧困發生率為36.04%,至今已全部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為此,我給自己定下要求、規劃目標、細化每日工作任務,經常下到各村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當好群眾的「知心人」和領路人;堅守初心和使命,充分發揮好統籌作戰能力,練就攻克堡壘的本領,才能贏得致勝權,交上人民滿意的答卷。  鍾靈鄉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44戶3915人,6個村中有3個貧困村,經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全鄉的三個貧困村精彩出列,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 「我的扶貧故事」做更多有益於民的事丨錦屏縣銅鼓鎮高柳村幫扶...
    我叫龍見松,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7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被派駐到銅鼓鎮高柳村駐村,成為了一名同步小康駐村幹部和結對幫扶幹部。龍見松(右一)到高柳村龍本興戶了解身體健康狀況記得剛到村裡時,雖說是土生土長的錦屏人,但面對蜿蜒崎嶇的山路、繁重而緊迫的扶貧工作、村民們一件件難解的困難訴求,曾有過不知所措,也曾膽怯退縮過,怕做不好「丟臉」,怕追責,更怕辜負了組織和群眾的信任,當使命感、責任感與現實困難糾纏在一起時,我還是毅然的選擇用行動來證明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幫扶 用心用情用功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我叫文明偉,是錦屏縣銅鼓鎮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脫貧攻堅成效不僅體現在全村的變化上,更體現在每一戶網格群眾及貧困戶家中,每一個群眾的臉上。然而劉培權長期患重病,妻子患有慢性病,兩人已年邁,子女常年外出,醫療開支較大,經過我走訪調查,給該戶成功申請了低保,兩位老人感動不已。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我叫李繼文,是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到村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為助力脫貧攻堅,讓幹部、群眾能充分了解各項扶貧政策,作為扶貧工作站站長,我深知扶貧惠農政策如果宣傳不到位、群眾的知曉率不高,群眾就可能存在被動享受各類惠農政策,這樣就不利於貧困群眾主動致富脫貧。為及時宣傳普及扶貧惠農政策,我多次調整、更新戶外宣傳欄,組織同事利用趕集天或走村入戶開展扶貧政策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