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醫學教育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醫學院校如何攜手發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海如何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12月18日,第三屆東方醫學教育論壇暨上海市醫學會醫學教育專科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舉行。會議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醫學教育專科分會主辦,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承辦。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醫學人才
本次大會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醫學人才」為主題,來自各大醫學院校、醫院從事醫學教育工作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通過線上線下共聚,探討疫情影響下我國醫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方向,提升醫學教育質量的路徑,分享醫學院校教學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上海市醫學會會長、上海市醫師協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徐建光教授發表線上致辭。
袁正宏指出,進入新時代,我國醫學教育正處於發展的關鍵節點。醫科院校要以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提高醫教研水平和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健康中國建設、教育強國建設的能力,系統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要通過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注重把弘揚抗疫精神與「三全育人」相結合,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效應。同時,以新醫科建設為抓手,打好人才培養組合拳,完善形成適應行業特點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徐建光指出,此次大會是上海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不斷推動醫學教育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有益探索。徐建光希望,各醫學院校通過本次學術會議碰撞思維火花,基於高等醫學教育的現狀,聚焦分析其發展趨勢,關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合理、可行的發展方向和改革舉措,提升辦學水平,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接軌國際,為助力上海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而進一步努力。
精彩主題報告薈萃滬上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探索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面對疫情提出的新挑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任務、世界醫學發展的新要求,我國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結構亟需優化、培養質量亟待提高、醫藥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主題報告環節匯聚了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健康醫學院等滬上各大醫學院校的重量級嘉賓,帶來內容豐富、觀點前沿的報告分享。各大醫學院校立足專業優勢,分別從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全科教育體系建設、中醫藥課程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各抒己見。報告環節思想激蕩,觀點碰撞,體現「大健康」理念以及醫科與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作題為《公衛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當下與未來》的報告。在報告中,吳凡介紹了上海在加快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建立教育部、國家衛健委「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開放協同機制,將公共衛生碩士專業學位作為公共衛生研究生教育的主體培養計劃,創立發展公共衛生博士專業學位教育,開展多學科背景下的公共衛生高層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吳凡作為《上海市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起草小組組長,特別從「健康中國新要求、醫教協同新路徑;人才培養新探索、教育改革新成果;時代之需新醫科、醫學教育新發展」等方面闡述了「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當下與未來」。
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黃鋼作題為《面向人民健康的全科教育體系建設》的報告。黃鋼指出,在新時代,重視全科醫學,強化基層衛生保健體系至關重要。在提高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水平方面,要科學規劃全科醫學教育體系。上海健康醫學院構建了以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為主體、全科醫學與應急防控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形成服務「大健康」的「一專多能」複合型公共衛生實用型人才培養範式 ,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的好、有情懷、能擔當」的實用性複合人才。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胡鴻毅在線作了題為《一流中醫藥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報告。在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下,胡鴻毅剖析了新時代中醫藥傳承發展的使命與機遇,以及課程思政對於學科內涵的把握。他指出,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把握融入性、實踐性、主體性原則。上海中醫藥大學著力凝練專業課程的思政內涵,通過中醫藥主幹課程改革試點,設立中醫藥服務性學習實踐模塊,體現課程思政「知行合一」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胡翊群作題為《學科建設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的報告。胡翊群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學院現狀、辦學理念、整體學科建設思路,通過搭建一流學科平臺、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培養卓越醫學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提升科學研究水平、保障一流校園環境等核心建設任務,堅持「厚基礎、強實踐、重轉化、塑規範、融國際」的人才培養體系,藉助優人才隊伍、強平臺支撐、促學科交叉等方式,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鄭加麟在題為《同濟大學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規劃》主題報告中比較了德國、美國臨床醫師培養體系,分析了我國醫學教育的現狀、機遇和挑戰,對照了教育部關於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工作部署,分享了參加ACGME-I 認證體系的經驗,並以同濟醫學院的案例,提出了如何突破障礙,借鑑國外有益經驗,探索醫學人才創新培養的路徑,尤其重點介紹了正在實踐中的「優結構、提質量、理機制、強保障」的本科醫學創新教育舉措。
圓桌論壇共論加快上海醫學教育創新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報告嘉賓是《上海市關於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起草小組成員。在圓桌論壇環節,起草小組成員圍繞上海市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思考展開熱烈的討論。圓桌論壇環節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張豔萍主持。
「東方醫學教育論壇」已成為國內一流的醫學教育品牌學術平臺。在部委市三方共建託管復旦上醫兩周年之際,今年的論壇在復旦上醫召開,意義重大,彰顯復旦上醫在新時代的新擔當新作為。
復旦大學在全國率先試點培養公共衛生碩士(MPH),創新了「以健康為中心」的MPH培養模式,採取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布局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取得顯著成效。近日,教育部公布「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名單,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批立項。
2020年5月26日,復旦大學唐仲英公共衛生高等研究院成立,同時,《復旦大學關於加快公共衛生學科群建設的行動計劃》發布。復旦大學在上海市政府和唐仲英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全方位支撐上海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科群的發展,加快形成醫理工文交叉協同、醫教研用協調發展的格局。
2020年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在復旦上醫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系統建設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兩大機構的成立和建設也是貫徹落實上海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和上海「公共衛生建設20條」的重要舉措。
據悉,此次大會同時也是復旦上醫「正誼」導師學校的培訓內容,來自臨床、公衛、基礎、藥學等各學科的研究生導師線下線上參會,通過聆聽報告、碰撞交流提升導師指導能力和促進導師學科交叉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