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出訪德國,聽了俾斯麥一番話後仰天長嘆

2021-01-10 歷史的寶庫

李鴻章是晚清重臣之一,同時他也是清朝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外交官,也正是在這重身份下,李鴻章幾乎代表清朝籤訂了所有的不平等條約,而他本人也因此飽受非議,時常被人們唾罵成賣國賊。但儘管如此,李鴻章對於晚清中國的意義和貢獻依舊非同小可,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話,那麼晚清很可能更加衰敗。

在1896年的時候,李鴻章曾被受邀參加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之後他又陸續訪問了歐洲各國,幾乎將列強都轉了一遍。雖然說弱國無外交,但當時李鴻章依舊受到了列強各國的歡迎,特別是德國,甚至還給予了他最高規格禮遇。當時為了讓李鴻章感受到熱情,德國特意將李鴻章的愛好都了解了一遍,並且將他安置在了最豪華的凱撒酒店中,由此可見德國對他的重視。但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享受了最高規格的待遇,但李鴻章卻依舊止不住仰天長嘆,這是為何呢?

在德國期間,李鴻章先是在德國皇帝的邀請下參觀了閱兵典禮,當時的他被德國擁有如此一支訓練有素的現代化軍隊所震撼不已。而後他又參觀了德國的現代化工廠,其中設備的先進和有序化管理也再次讓他大開眼界。可以說德國的先進是極大的超出了他的認知的,與此同時再聯想到清朝的腐敗和落後,為此李鴻章才會不由得仰天長嘆。

後來李鴻章又受到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接待,兩人還進行了一次較長的對話。在這次談話中,李鴻章曾向俾斯麥討教治軍之道,對此俾斯麥告訴李鴻章,只要大清國打造一支擁有現代化裝備和現代化管理的新軍,那麼其國力就會大幅度提升,而且這支新軍的人數也不用太多,只需要五萬,就足以有質的改變。

在聽了俾斯麥的建議後,李鴻章大為讚嘆,但同時也心生落寞。因為他明白,雖然理想很豐滿,但是當時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愚昧不堪且眼光狹隘,他們根本就不會同意做出改變,所以任憑他心有大志,卻終究難以實現。因此,不得不說李鴻章還是很有眼光和能力的,只不過可惜他生錯了時代。

相關焦點

  •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到訪德國,為何突然仰天長嘆?
    就是1896年出使歐美列國:從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發起,73歲的李鴻章先赴俄國參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又陸續訪問德法英美各國,幾乎把西方列強「串」了一遍。李鴻章的住處,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華的凱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張華美」。歐洲工業強國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給面兒」。 但在相關的史料裡,享盡禮遇的李鴻章,真實的心情卻沒想像中好,甚至還有「仰天長嘆」的形容。為何會這樣?就得先從他一次突然「失態」說起:閱兵秋操。
  • 1896年李鴻章出訪德國,享受國家元首的待遇,為啥還要仰天長嘆?
    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出國訪問,去了德國享受最高規格的待遇,結果他卻仰天長嘆,心裡非常不是滋味,這是為啥呢?從時間節點來看,當時的清政府,剛被日本打敗沒多久,還被迫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負責籤署條約的李鴻章,遭到了無數人的謾罵,所以被朝廷革職。
  • 18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甲午戰爭證明了當時中國軍力還是落後,舊軍必須改造,光緒皇帝接受德國軍事教習漢納根的提議,準備新建一支10萬人的新式軍隊,朝廷就命令淮系將領廣西按察使胡燏芬練兵,胡燏芬接手後,招募了十個營的士兵,稱作定武軍,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也組建了一支軍隊自強軍,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
  • 清末老照片,73歲的李鴻章拜會俾斯麥,紫禁城留守太監低頭耷腦
    1840年後,清朝的國門被打開。西方的「奇巧淫技」開始進入中國,讓國人從思想到行動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是經過潛移默化的,如同最初人們對於照相機的恐懼。圖中是清末京城拉洋片的場景。道具很簡單,就是一個木箱,裡面有轉輪,然後用繩索讓裡面的畫框上下移動,利用光學原理會變換出不同的場景來,配上唱詞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 俾斯麥、東洋俾斯麥與冒牌東方俾斯麥、全人類偉人
    俾斯麥生平簡介俾斯麥1815年生於普魯士。1851年,他先後成為普魯士王國在「法蘭克福聯邦會議」的代表、大使。1857年國王得病後威廉親王任攝政,俾斯麥立刻就被任命為駐沙俄大使。1861年,威廉親王稱帝被稱為「威廉一世」,俾斯麥也立刻被任命為內相。
  • 東方俾斯麥、天朝塔列朗……哪個才是真正的李鴻章?
    此人即李鴻章。彼時李鴻章雖無世界級影響力,卻堪稱世界級名人。關於他的世界排名,我至少見過兩種說法,一是「當今天下三大佬」,指李鴻章、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和四任英國首相的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一譯格蘭斯頓,見蔡爾康、林樂知《李鴻章歷聘歐美記》);二是「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指李鴻章、俾斯麥和美國第十八任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
  • 飽受爭議的李鴻章,為什麼會被稱為「東方俾斯麥」?
    遠在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自己的強大手腕統一的德國,為德國復興奠定了基礎。這樣一位人物的名稱也經常被人借用,比如東方俾斯麥——李鴻章。 一個沒落帝國的背鍋俠,何來東方俾斯麥這一名號呢?俾斯麥對於德國的功績不用多說,參考德國後來在一二戰的表現,可以說俾斯麥改變德國,也改變了世界。
  • 在西方媒體眼中,李鴻章與俾斯麥齊名,中國人是否覺得言過其實?
    了解西方歷史的朋友,自然知道德意志的宰相俾斯麥,他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宰相之一,1962年他擔任德意志首相,在會議上說了這樣一段話:"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因此得到了"鐵血宰相"的名號。
  • 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還是名過其實的操盤者?
    李鴻章到底是個什麼人?其實梁啓超《李鴻章傳》說得很清楚。就是李鴻章這個人如果放在古代社會,中國古老的官僚體制,應該是一個人才,但偏偏碰上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的能力就完全不夠用了。所以說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這是太過了,俾斯麥是德國鐵血宰相,是結束德國分裂,完成德意志統一、復興德意志的一個人,李鴻章顯然差得太遠。而且李鴻章有很多汙點是洗不去的。
  • 70多歲的李鴻章訪美時自創「李鴻章雜燴」,令外國人讚不絕口!
    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軍」。李鴻章的一生可謂是不平凡的一生,曾參與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
  • 1896年,74歲李鴻章訪問美國,穿黃馬褂,身高1米8,驚豔眾人
    晚清重臣李鴻章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米八三的身高穿上黃馬褂別有一番風味,站在紐約街頭驚豔了眾人,他手中拿的東西更是讓人移不開眼球。1823年李鴻章出生在安徽合肥,自小聰明非凡的他在20歲時就被廬州府選為優貢,要知道古人平均壽命短也極具罷了,幾乎都是40多歲了才能得以入仕。因此李鴻章咋已經算是早於他人好幾步了,同年他的父親招他入京,次年參與順天府鄉試。
  • 德國人物 「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如何煉成的
    小俾斯麥越來越厭煩柏林的都市生活,渴望在克尼普霍夫騎上他的小馬到處漫遊。他在學校常常用紙筆推算施特丁郵車到來的鐘點和眼下離放假還有多少時日。這時與他為伴的常常是格林兄弟編的兩本《兒童與家庭童話》和《德國民間傳說》。
  • 李鴻章買325門德國大炮,50年後還威力無比,擊沉了日本軍艦
    李鴻章和左宗棠以及曾國藩被稱為晚清三大名臣,李鴻章當時從德國進口了很多設備,尤其是克虜伯生產的325門大炮,這些大炮形成了當時旅順和劉公島的海防。
  • 德國人當年的高規格接待,李鴻章早就看透了
    俾斯麥接見,鳥籠都備好!德國如此接待重李鴻章,日本人都吃醋了李鴻章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曾經接到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慈禧太后要求他訪問歐洲各國,看一看列強們的真實國力和綜合水平,另外在適當的買一些裝備和軍火回來,而在1896年的時候,李鴻章則開始了他的歐洲之行在這一年的6月13號他到達了德國。
  • 抗美援朝:蔣介石聽到美國在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話!
    抗美援朝:蔣介石聽到美國在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說了一句話!最終被鎖定在38度線以南,曾經不可一世的美軍失敗了,他們在二戰時連德國人和日本人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在志願軍面前,他們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 世人皆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但他幹的事情卻欺騙了每個中國人
    李鴻章第一次出國,是1895年甲午戰爭後,他到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第二次是1896年,他出訪了歐美八國,其目的也不是為了考察先進文明,而是處理另外一些具體的事情。 1896年李鴻章遊歷歐美的事情值得說一說。從中也可以看出他是否真有現代思維。
  • 李鴻章訪美
    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蔡紹基 時年14歲,後任北洋大學校長梁敦彥 時年15歲,後任清朝外務尚書詹天佑 時年12歲,著名鐵路工程師蔡廷幹 時年13歲,海軍元帥唐國安 時年14歲,清華學校校長梁如浩 時年12歲,交通大學創始人
  • 觀察家 | 李鴻章「西遊記」之三:喜歡發問的「中堂大人」
    離開德國後,李鴻章一行訪問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於8月2日到達英國。正是英國發動了侵華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英國此時仍是世界頭號工商強國,訪問和考察英國是李鴻章這次出訪的重頭戲,時間長,內容豐富。在英國當然要拜會女王,另外還有一系列繁忙的國務活動,但李鴻章通過隨員向報界表示:「他的主人反感宴席和娛樂招待。
  • 與霍光、諸葛亮、俾斯麥等中外名人相比,李鴻章有哪些優缺點?
    梁啓超在《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有一個總結性的評論:「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顯然,梁啓超的這個評價並非是板上釘釘,如果和古今中外人物比較起來,李鴻章未必都「無可疑」,下面就列舉一些和李鴻章地位、經歷相當的一些人物進行對比。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學家評價霍光說他「不學無術」,後人評價李鴻章亦為「不學無術」。然而李鴻章與霍光並非是一類人物。
  • 不一樣:李鴻章帶恩師見慈禧,老師一言不發,出門之後仰天長嘆
    ,是文華殿大學士,但是很少人知道,李鴻章的老師是蔡四先生。後來,李文安好不容易找到了才華橫溢的蔡四先生,乾脆把李鴻章送到梁園讀書。,他看出李鴻章將來必定前途遠大,於是對他要求更加嚴格。李鴻章大喜,謝恩退朝之後,連忙安排家人將蔡四先生請進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