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曾說,「預防勝於治療。」孩子是每個家庭中希望和快樂的源泉,因此,每個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安全健康地茁壯成長。所以,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就會給孩子打一些能夠預防疾病的疫苗。3歲女孩騎自行車離家出走,邊走邊哭,「逃家」理由太可愛。
前陣子,浙江一位小女孩自己在馬路上騎著自行車,身邊沒有大人而且看起來很容易出危險,有位熱心群眾發現之後就馬上找到了交警。
小女孩被送到警察局之後,問什麼都答不上來,只是邊哭邊說:「我不想打針,我想媽媽。」
最後,警察在女孩的書包中找到作業本,這才幾經波折的聯繫上女孩的家長。
原來這個3歲的小女孩平常是爺爺奶奶在帶,因為不想打疫苗,又想念媽媽所以就自己騎著小自行車「離家出走」了。不得不說這個「逃家」理由太可愛了。
孩子為什麼會懼怕打針?
1、討厭與陌生人近距離接觸
有些孩子由於長期不接觸外人,所以,對陌生人和陌生的環境就會表現得異常排斥,稍微離開家長一會兒心裡可能就會認為被家長拋棄了,因此,自然也就會沒有安全感。所以,對於一些陌生人,尤其是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而言,孩子肯定都會有心生畏懼。
2、打針所帶來的疼痛感
眾所周知,打針的那種疼是帶有一定刺激性的疼,特別是對於一些肌肉針來說。而由於在扎針的過程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血管越難找,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和護士有時並不能一下就找準孩子的血管,這就會導致可能會扎孩子好幾針,因此,孩子自然也就會非常害怕打針。
3、同其他小朋友產生「共鳴」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哭聲是會「傳染」的。一般來講,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醫院,只要是孩子多的地方,如果一個孩子大聲哭喊,過不了多久一定會引發很多孩子一起哭鬧。所以,在給孩子打針時,看到一旁小夥伴的哭泣,孩子心裡的那種恐懼感就會油然而生,自然也就會害怕打針了。
孩子怕打針,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
1、給予孩子克服恐懼的勇氣
對於害怕打針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多鼓勵,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心。比如,看到孩子害怕的表情,父母要對孩子說,「寶寶,你是最勇敢的,爸爸媽媽相信你能行」等等。多給孩子加油打氣,舒緩孩子緊張的情緒,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2、利用家庭遊戲幫孩子擺脫恐懼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害怕打針就是因為對醫院中的事物少有了解。因此,父母不妨可以試試在生活中同孩子一起做一些關於醫生看病的情景遊戲。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夠放下恐懼,覺得打針這件事並不陌生,自然也就不會哭鬧了。
3、利用同理心,對孩子感同身受
有些家長總是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看到孩子排斥打針就責備孩子,殊不知這樣做只能適得其反。而聰明的家長一定都會選擇理解孩子,安撫孩子對孩子說,「寶寶,我們就在你身邊哦,不要害怕,一會兒就完事了」等等,這樣孩子心裡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也就不會害怕打針了。
孩子的成長之路離不開家長的耐心引導。3歲女孩騎自行車離家出走,邊走邊哭,「逃家」理由太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