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千秋冤案三字獄 ——「莫須有」是什麼意思?

2021-02-13 中國國家歷史

微信ID:ZGGJLS

『頂天搭平臺,談中外古今事

立地寫文章,揚大眾歷史風氣』

莫須有: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語出《宋史·嶽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後用以表示憑空誣陷。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這也是莫須有之事,況阮老先生罷閒之人,國家大事也不可亂講。」

來歷

「莫須」二字是宋朝人的口語,是「大概」或「也許」的意思。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之語,《寶真齋法書贊》有「莫須與他明辯」之語,《曲淆舊聞》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之語,《鐵圍山叢談》有「莫須問他否」之語,《思陵錄》有「莫須批出」之語,《後村大全集》有「莫須有人」之語,又如《分類夷堅志》有「莫須謝尚書否」之語。紹興十年宋高宗下達《御札》「……據(今來)事勢,莫須重兵持守、輕兵擇利;其設施之方,則委任卿,朕不可以遙度也。」《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可解釋為「這件事情或許是有的?」

清代的《資治通鑑後編》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續資治通鑑·考異》引《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是「必須有」,朱彝尊亦同意此說。

呂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標點做「莫,須有」的說法,解釋為「或許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

臺灣作家李敖曾考證「莫須有」的正確解釋應該為「莫須,有」,「莫須」是宋朝的口頭語,指等等看,是「等等看,有的」、「等等瞧吧,有的」的意思。

嶽飛「莫須有」三字獄

宋朝名將嶽飛「莫須有」三字獄是頗有知名度的。

「莫須有」,含義模糊,涵蓋極大的冤枉,所以後來者凡提及嶽飛冤殺,不用多言,只須以「莫須有」一言以蔽之可也。

所謂「莫須有」出典,乃是韓世忠和秦檜的一次對話。它最早出現於李心撰《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相近文字還見於與韓世忠有關的趙雄所撰《韓蘄王神道碑》(《江蘇金石志》卷十二)、《中興小紀》卷二十九引《野史》、《金陀粹編》卷八《行實編年》,後來元脫克脫主修《宋史》就把這一段稍作潤色寫進《嶽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諧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宋史》卷三六五)

此中所稱嶽雲給張憲的一封信,說是嶽雲要張憲起兵造反;同時,還寫信與王貴。但是嶽雲張憲雖經嚴刑拷打,仍都堅決否認有此事。當時韓世忠已罷去樞密使重職,他是同年十月十三日嶽飛被誘捕後半月(十月二十八日)主動解職、出任徒有虛銜的閒散職務,「橫海武康安化軍節度使充醴泉觀使」的。據《嶽飛傳》稱,他是在万俟(佔內)控制的大理寺向皇帝送呈判決書時,前去宰相府找上秦檜的。

韓世忠對嶽飛無故受屈,自然憤懣,尤其是他清楚嶽飛的冤獄,還含有受冤者不願羅織他人,而更遭到秦檜、張俊甚至是趙構所嫉恨。韓世忠堅決抗金,曾以公然出兵的行為,阻止魏良臣等出使金國議和。又因秦檜力主和議,韓指責其誤國,言辭激切,並自請與金使面議,因此首當其衝為投降派嫉恨。秦檜之流原先是想利用嶽飛拿他開刀,不料嶽飛不接領子,反而力加勸阻,還向韓世忠通氣。這樣,趙構聯繫過去幾年嶽飛擁兵自重,不聽宣招,更加火上添油,即拿他開刀了。

秦檜是殺害嶽飛的第一幫兇和主要執行者,他所說的「莫須有」,追溯其源,實是秉承趙構意思,對此不便說明也不須說明、很難說明,因而就為後人帶來爭議,諸說不一。

通常的解釋是,「莫須有」就是「或許有」(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五,1978年4月人民出版社),「也許有」(曾瓊碧《千古罪人秦檜》,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或說「莫須有是當時的口語,相當於『可能有』的意思」(徐興業《中國古代簡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1月)。

它們的意思同一內涵,它是和下句韓世忠責問「何以服天下」,互為呼應和連接的。

因此,王曾瑜認為,「莫須有」意即「豈不須有」。「宋時『莫須』兩字常連用」,但他界定,此處之「莫,有豈不之意」(《嶽飛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柏揚也說,「莫須是一個不合文法的句子,無法解釋,秦檜是江寧人(江蘇南京),或許是當時江寧方言。根據情況推測,應是『不見得沒有之意』。」(《中國人史綱》,時代文藝出版社1987年)

有人就「莫須有」提出不同見解。金毓黻認為,「莫須有,謂當有須有、尚須有也。宋人話中喜用莫字,莫須二字連用,見《長編》中非一,如曰,莫須與指揮、莫須曾商量皆是,凡此莫字作當字尚字解。莫為未定之辭,故世忠以為不足服天下「(《嶽飛之死與秦檜》,重慶《文史雜誌》第6期,1941年1月)。王瑞明同此見。他的意見是秦檜對嶽飛的冤獄要「竭力加以掩飾」。還認為秦檜「強詞奪理」,不用兩可之詞,「授人以柄」,「故『莫須有』不能解為『大概有』,而應賦於肯定之意。」(《「莫須有」辯》,《文史知識》1982年11月)對此,王瑞來也持此說,他引用南宋寧宗時人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卷十六,「先是,獄之成,太傅韓世忠嘗以問檜,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不明,其事體必須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須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因爭之,檜不聽。」王瑞來說,「如果作『必須有』,就與『莫須有』的傳統說法語意有歧。而王瑞明同志此文的解釋倒是基本相合的,即秦檜是用一種肯定的口氣來回答韓世忠的質問,而不是含糊其辭」(《文史知識》1983年第4期)。李安《嶽飛史跡考》也引用宋無名氏《冤獄記》說,當《刑部大理寺狀》(即最高法院判決書)送到趙構面前,趙構召集文武大臣審議,「秦檜會於朝曰必須有!必須有,高宗在殿上,相距丈許,若無所聞者,聽者皆默然。檜色厲而聲顫動,重複言曰嶽飛子嶽雲與張憲書,其事體必須有。言時,回顧西班諸將臣,高宗目光亦與檜同,西班中獨張俊點首,示與檜意同。俊在班首,次為韓蘄王,又次為待衛親軍馬步都虞候王德。德初目視殿上,聞檜言,微轉首視蘄王,蘄王色變,趨前詣檜,相離不三尺,檜以笑答之。蘄王向檜爭曰必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何以使人甘心?檜不答,亦無怒意。高宗仍若無所聞,傳旨退朝,鐘鼓聲大作,靳王拂袖下殿,不悅而去。」此段雙方對白和神態栩栩如生,寫出秦檜是秉承趙構旨意,當然不能以「莫須有」含糊了之;稱「必須有」,也可解釋為「一定是有的」,其中仍蘊含有「應該是有的」內涵;如果以「莫須有」,是難以搪塞人口的。秦檜之奸詐、陰毒,也不致於採用這種含糊其詞掩飾了的。

李安還引用俞正燮《癸已存稿》於「莫須有」三字考證。即這句話應談作「其事體莫,須有」。俞正燮說,「此事檜言『其事莫』為一句,『須有』為一句。蓋檜驕蹇,反詰世忠,詣其事?『莫』而後自決言『須有』,故世忠不服,橫截其語,牽連一句,合『莫須有』三字何以示天下,此記言之最工者也。必須有,則三字非奇,不足折檜,又或解莫須有為,『不必無』,蓋不知莫言絕句也」。所以有人認為,「這樣的解釋是合乎情理的」,「這是因為秦檜在複述『其事體莫』之後,借提頓的剎那,稍作遲疑和審度,以思考對策,然後才發狠說出『須有』兩字,既搪塞了韓世忠的質問,又誣陷了『盡忠報國』的嶽飛。這就把當時秦檜的心理,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莫須有」三字是什麼意思,人們大都從語言本身含意認知。中國文字是豐富的,多義詞可以在不同的時空和背景有相背的解釋。看來「莫須有」三字解,爭論了幾百年,現在還須繼續下去。至於,「莫須有」爭吵,韓世忠是否有兩對奏檜質問,即一次在宰相府,一次在廟堂之上,秦檜態度由「莫須有」改為「必須有」等情由,這就有待再考證了。

本文轉自歷史之家

熱文推薦(點擊打開):

● 海裏海外——南海爭端的挑戰

● 當古人遇到「馬蓉」怎麼辦? 

●  冤魂痛於幽冥:日本是如何掩蓋旅順大屠殺的?

●  釣魚島是中國的,西沙群島是中山大學的!

● 中國人從何而來? 我們的祖先究竟是誰?    

●  毛澤東一生最黑暗的日子是這天 做全軍覆滅準備

●  蔣介石的接班人計劃

●  葛劍雄:歷史研究的「經世致用」

●  七十年歷史反思 七十年記憶猶新

●  陳獨秀嫖娼改變了中國歷史?

●  鄧小平反思「文革」浩劫:老實說對不起人民

●  教科書的「謊言」:朱德的扁擔為何變成林彪的扁擔?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307

QQ群: 460382533

自2016年起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中國國家歷史》,每季度1冊,每冊定價42元;全年4冊,定價168元。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郵發代號:28-474。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南宋嶽飛「莫須有」冤案,他才是製造這起冤案的罪魁禍首
    「莫須有」是什麼意思?這三個字直接從字面理解為:「不須有」,也就是說不需要理由。韓世忠問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但秦檜根本就不需要顧及天下人的想法,因為他有強大的後盾。
  • 「莫須有」是秦檜構陷嶽飛的嗎?
    語出《宋史·嶽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後用以表示憑空誣陷。成語「莫須有」的解釋為:恐怕有;也許有。形容無中生有,羅織罪名。也有人解釋為「沒有」的意思。有人則認為,如果結合對話雙方的身份,以及當時的情景,這些解釋都有點牽強。
  • 「莫須有」的本來含義——兼說嶽飛謀反冤獄
    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之罪名治罪,大概所有中國人都知道,但「莫須有」的含義是什麼,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通用的解釋如《辭海》所說「也許有」,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例如:「必須有!」,「莫,須有!」,「恐怕有」,「難道(不)沒有?」,「不須有」,「應該有」等等等等。
  • 秦檜「莫須有」一語究竟是何含義
    嶽飛之死是早有結論的冤案,然而加給他的罪名「莫須有」這三個字的含義,卻成了千古疑案。《宋史·嶽飛傳》:「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 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嶽飛,「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嶽飛從小就立下了參軍報國的志向。建康元年,金國大舉南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嶽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嶽飛母親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嶽飛「從戎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後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在親人的支持下,嶽飛牢記母親教誨,投身抗金前線。
  • 嶽飛被莫須有而死,韓世忠呢?他又是怎麼死的?
    而對於嶽飛和韓世忠,世人往往只知道嶽飛是因為莫須有而死,對於韓世忠卻不怎麼關係,那麼同為中興四將的韓世忠究竟是怎麼死的?韓世忠家境貧寒,但是他從小愛習武,而且力氣大,身材魁梧,而後投軍抗金,一戰成名,成為抗金名將之一。
  • 《嶽飛傳》中秦檜為何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嶽飛?
    《嶽飛傳》中秦檜以莫須有即或許有罪名陷害嶽飛父子。他為何要陷害嶽飛父子?1.秦檜反對立異姓皇帝,由反對議和變為忘仇議和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兵圍攻宋都城汴京。徽、欽宗被迫出城求和,被金扣在金營。張邦昌在徽宗時,附會權臣,危害國家一定要立張邦昌,京師的百姓豈可服,秦檜不顧斧鉞之誅,是為闡述兩國的利害,希望恢復欽宗的帝位以安天下,不只大宋蒙福,也對大金有萬世之利。」秦檜是進士學歷,文採飛楊,這個時秦檜還不是奸臣。
  • 莫須有三個字,為何有多種解釋?秦檜的答案讓韓世忠無法追究
    這個「莫須有」在後人的解釋裡,也就是可能有的意思。秦檜自然是有道理的,他說殺你嶽飛,是因為你有造反的可能,但是我沒有證據。 這話現在看來特別好笑,簡直就就是強行要弄死嶽飛。沒有任何證據,怎能斷定嶽飛有造反的可能呢?
  • 宋朝「以敕代律」制度:嶽飛冤案的罪魁禍首,秦檜只是奉旨行事
    公元1139年,著名民族英雄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這是眾所周知的大冤案。可是,造成這千古奇冤的根源是什麼?有人說是秦檜,有人說是宋高宗趙構,這些說法只是表象,並沒有說到問題的根源。
  • 嶽飛為什麼要作《滿江紅》,全文想表達什麼意思
    其實關於這首《滿江紅》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嶽飛,本身就是有爭議的,正反兩方都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但這不是本文的主旨,無需討論,但是從這首詞所要表達的意思,似乎很能表達嶽飛的心情,我寧願承認這就是嶽飛之作。
  • 嶽飛之罪真的是莫須有嗎?
    才坐了一會兒,又見幾個官吏過來說:「這裡不是相公坐的地方,後面有中丞請相公過去照對幾件事。」嶽飛點頭說:「我為國家出力,為什麼會到這裡來呢?」便跟隨幾個官吏前行。剛到一處,就見嶽雲和張憲「露頭赤體,各人杻械,渾身盡皆血染,痛苦呻吟。」羅振等官員將王俊、王貴告發嶽飛、嶽雲、張憲謀反的罪狀拿過來,質問:「國家有什麼虧負你三人的地方,為什麼要謀反?」
  • 南宋中興四將,能力強者先出局,「莫須有」的嶽飛給人哪些啟示
    早在陸遊以前,南宋朝廷曾經出現過短暫的中興,大有恢復社稷、光復山河的希望。可惜這一切隨著一句「莫須有」化為空談。宋朝分南北,各自又不同。歷史學家對南北宋有著這樣的評價,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北宋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與趙光義崇尚文治,防止大將掌握兵權後,伺機有不軌的行為,所以一直採取打壓武將的策略,致使北宋一朝名將埋沒無數。
  • 去了西湖嶽王廟,才明白何為「莫須有」,難怪秦檜跪了500多年
    去了西湖嶽王廟,我終於明白了兩件事:一件是「莫須有」到底是什麼意思,另一件則是嶽廟為什麼會被稱為嶽王廟。此時杭州西湖美景正盛,吸引了很多遊客賞景,而西湖邊也有諸多名人墓值得我們去瞻仰,比如于謙、武松、蘇小小等,其中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嶽飛墓了,而我也是去了西湖三次,才終於知道嶽飛墓在哪。嶽飛墓,在北山路上,棲霞嶺下,曲院風荷的正對面。從白堤沿著北山路前行,看到路邊有一段紅牆院子,就是嶽飛墓的所在地嶽王廟了。
  • 為什麼嶽飛終究難逃一死?
    (圖)嶽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 「莫須有」,語出秦檜之口。《宋史•嶽飛傳》記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有人認為「莫須有」的意思是「或許有」。秦檜以此模稜糊弄之詞打發韓世忠,韓氏自然不滿、不服。《辭源》亦作此解。溫州瑞安一帶的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唐宋遺留的古漢語發音,「莫須」為其一例,意思是「估摸著有」。清人俞正燮的《癸巳存稿》以為:「莫須有」應斷為「莫,須有」。
  • 嶽飛精忠報國,秦檜為何以莫須有罪名陷害嶽飛
    很多人認為趙構是擔心被武將篡權才殺嶽飛的,但事實是趙構就是單純地被金人嚇破了膽。趙構要真的是擔心篡權,後面怎麼弄出一個敢騎在他頭上的奸相。後期趙構見秦檜,隨身都要帶刀以防被秦檜謀害,這可是史書記載的。那為什麼趙構容得下這種隨時可以要他命的權相,卻容不下忠心耿耿的嶽飛呢。
  • 浣洋訣2.3.8千古疑團---「莫須有」是什麼意思?
    2.3.8千古疑團---「莫須有」是什麼意思?
  • 千秋罵名,跪在嶽飛墓前的都是誰?
    嶽飛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波亭,一代名將就此被冤殺,後人為了紀念嶽飛,為嶽飛立廟,並在嶽飛廟前設置了幾個銅人跪像。五個人分別是:秦檜,專權跋扈,暗通外敵,力主「議和」,投降派典型代表,預謀迫害嶽飛,是殺害嶽飛的罪魁禍首;  秦檜妻子王氏,陰狠險毒,助紂為虐,當秦檜因弄不到為嶽飛定案的證詞而焦急時,她提醒秦檜「捉虎易,放虎難也」,助紂為虐;  万俟卨:心狠手辣,明知嶽飛是冤案,卻用極殘忍的手段搞刑訊逼供
  • 嶽飛後人嶽鍾琪,功勳卓著卻遭雍正猜忌,竟也栽倒在「莫須有」上
    嶽飛,千百年來一直被奉為「民族英雄」,尤其是他「精忠報國」的精神與氣節,更是被推崇至今,為後世所歌頌。可連嶽飛也不會想到的是,他一生都在抗擊著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政權,更是立誓「直抵黃龍府」,渴望將女真人驅逐出中原故土,而他的後世子孫中,卻有人恰恰是用盡一生在拱衛由女真人後裔建立的大清王朝,這不可不謂之是歷史的一種「巧合」。這位嶽飛的後人,便是其二十一子孫,清朝時期的名將嶽鍾琪。
  • 嶽飛被人害死後,秦檜是怎麼處理嶽飛家人的?這個方法真實用
    嶽飛的千秋功業自不必說,他的長子嶽雲當時也已經是的少年將軍,戰功赫赫,曾以500騎兵在數十萬金國大軍中來回衝殺數十次,大破金軍,1142年,嶽飛死時年僅39歲,嶽雲23歲,他們被害死後,他們的家人也遭到了殘酷對待。
  • 嶽飛被移出教科書?背刺「精忠報國」,卻不再是「民族英雄」?
    1.天賦異稟北宋崇寧二年,嶽飛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的一個平凡農民家庭,有傳說他出生的時候,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他年少時氣節深厚,喜閱讀兵法史書,熟練掌握騎射,並能左右開弓。後學習刀法,不久就被人稱讚「一縣無敵手」。傳說他天有神力,不滿成人之歲便能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