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天空之鏡·鹽雕—鹽湖之魂
曾經有一個地方很遠很遠,那裡有風有古老的鹽湖,英勇的德都蒙古把酒當歌,驕傲的開拓者們目光深遠。柴達木·茶卡,風兒吹過六千萬年,孕育了上天最珍貴的饋贈——大青鹽。
今天有一首歌很長很長,歌裡有鹽湖的前世今生,無畏的柴達木精神世代傳承,神聖的民族宗教源遠流長。茶卡·鹽雕,刀雕斧刻茶卡之魂,展示著三千年歷史文化的——茶卡鹽湖。
一、大草原中驕子,長生天下雄鷹。鹽雕——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長50米、寬30米、高8米,耗鹽量4800噸。整座雕塑恢弘壯觀,隱喻大汗的高瞻遠矚是因為擁有了翱翔的雙翅和敏銳的雙眼,表現了成吉思汗發動對外徵服戰爭,徵服西亞、中歐等地的場景,體現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就霸業、惟我獨尊的王者風範。
二、駿馬飛踏祥雲至,鹽湖岸邊客盡歡。鹽雕——馬年大吉,長40米、寬8米、高6米,耗鹽量2400噸。是2014年的主雕,八匹駿馬在茶卡鹽湖的藍天白雲之下奔騰馳騁,桀驁不凡,體現了當地人豪氣勃發、自由奔放的精神追求。
三、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鹽雕——西王母,長30米、寬9米、高7米,耗鹽量1800噸。是2013年的主雕,取材自崑崙神話和《漢書·地理志》中關於西王母的傳說和記載——「金城郡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鮮海西,鹽池邊」。
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上可笑之人。樂佛鹽雕——一笑解千愁,長8米,寬8米,高4米,耗鹽量102噸,雕於2011年。彌勒佛大肚盤坐、喜笑顏開,形象化的代表了佛教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
五、炎帝製鹽——傳說作為農業神的炎帝,為了給老百姓生產食鹽,地處大荒之中,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龍,上承鹽水,水出東南,使鹽析出,成為晶體。至此後,鹽與土壤、空氣、水、火一起構成人類生存的五大要素。
六、青鹽之光——青海解放後,一大批有志青年和鹽務專業幹部響應「開發柴達木」的號召,懷著開拓者的雄心,奔赴青海高原,古老的鹽湖從沉睡中醒來,一代代青鹽人默默無聞的譜寫了青海鹽業厚重的發展史,為青海鹽業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七、茶馬古道——民以食為天,食必資於鹽,《西寧府·新志》記載了清代茶卡鹽池的採鹽狀況:「鹽系天成,取之不盡。蒙古用鐵勺撈之,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當時青鹽作為交換商品,由商販用駱駝、騾馬運往東部地區,換回布匹、茶葉、生產工具等產鹽區人們的生活必備品。這條青鹽外運的古道不僅走出了一條生命物資交流的通道,也搭起了東西部文化交流的橋梁。
八、茶卡之歌——「茶卡」系藏語,意為「鹽池」, 茶卡鎮因地處茶卡鹽湖北畔而得名,被譽為「柴達木東大門」。白塔、寺廟、民房,民眾擁著白馬、犛牛、藏獒,載歌載舞,表現了茶卡地區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建美好家園的場景。
九、馬頭琴的傳說——取材自小白馬與牧童蘇和相依為命的傳說。英俊的蒙古族漢子手持馬頭琴正坐在一匹高大的駿馬前,仿佛聽到音色柔和、深沉而帶有一些蒼涼,具有濃鬱的草原韻味的的馬頭琴聲飄揚。
十、西王母的寶瓶——相傳遠古年間,茶卡地區遍地金銀財寶,山神魔怪為了爭奪財寶導致戰爭連年,老百姓備受煎熬,苦不堪言。西王母路過此地,傷心的留下了眼淚,為解救百姓的苦難,就放水淹了寶貝,獨留下寶瓶,寶瓶會帶給勤勞、善良、勇敢的人們吉祥和幸福。因此茶卡人經常在鹽湖上進行寶瓶漂流的活動,將祈禱與願望放置在瓶裡,願寶瓶賜予人間風調雨順、幸福安康。
茶卡的歌兒輕輕唱,鹽雕的靈魂慢慢追尋。明天,茶卡鹽湖便不再遙遠。這裡有最純最淨的天空之鏡,這裡有最璀璨晶瑩的身影驚豔你的雙眼,只要你踏上旅途的腳步一路向西,走進柴達木,茶卡鹽湖遠在天邊而你的目光就近在眼前。
(撰稿:黎月萍 攝影:陳生貴)
謝謝欣賞!請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喲。欣賞和閱讀更多精美和文章,請掃描下面二維碼或添加中國柴達木攝影公眾號「CDMSY_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