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浙江方言聽起來像日語?

2021-01-09 杜紹斐

一個浙江朋友曾告訴我,國外旅行時,前腳和家人說方言,後腳就被東北大哥直接認成日本友人。

本文 由「浪潮工作室」授權轉載

同時去過日本和浙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 :

是我的錯覺嗎?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

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

操著某些方言的中國人,在學日語時有著額外的屬性加成:這個日語詞的發音,跟我家鄉話簡直一模一樣啊!

2015年10月6日,日本大阪

道頓堀美食街 / 視覺中國

這樣的驚喜,大概會常常出現在浙江人的日語課上。來自江蘇的黃建香是上海交大日語系副教授,她曾承認,在學日語時「因為出生在吳地能佔到這方面便宜而沾沾自喜」。

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

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

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但這些語言對北方人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不懂。

在這個方言的大觀園裡,依然有一種語言一騎絕塵,豔壓群芳,統治了浙江大部分地區——吳語。98%的浙江人以吳語為方言,一般來說,浙江話指的也是吳語。

浙江吳語有多像日語?看看它們的讀音就能略知一二。

常用詞如「行李」、「砂糖」、「簡單」,大部分數詞如「二」、「十」、「千」,浙江話聽起來都更接近日語發音。此外,日語中常用的形容詞接頭詞「お」與浙江話的「阿」、接尾詞「し」與浙江話的「希」在用法和發音上也非常相似。

2017年11月3日,日本東京

參加「七五三」節的孩子 / 視覺中國

這樣的例子在浙江話中還有很多。旅日華僑王仁乾曾經為了自學日語,在1884年編寫了「無師自通東語錄」。這本全中國第一部日語學習工具書,沒有一個日文字。它全都用浙江慈城方言注音,「母親」注音為「哈雲」、「妹妹」則用「衣木篤」表示。

幾個詞發音相同,並不足以讓浙江話聽起來像日語,更重要的是,它們的音調和節奏也相似。

日語的音調和普通話差別很大,但和浙江話卻有些類似。

在普通話裡,聲調的地位相當重要,比如「同窗」和「同床」,就完全是兩個意思了;在這樣的語言裡,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每個音節都有固定的聲調,門就是二聲(mén),大就是四聲( dà),無論如何組詞、成句,每個字的聲調一般不會輕易改變。

但日語卻是另一種操作。日語的一個字可能不止一個音節,每一個音節的聲調並不固定,而是取決於它在詞彙中的位置,重音位置的不同,代表的是不同的詞義。

以「hashi」為例,當重音在第一音拍時,這個單詞是「箸(筷子)」,而當重音在第二個音拍則是「橋(橋)」。

日本,大阪心齋橋商業區 / 視覺中國

浙江話中也有與日語類似的現象。原因是在於浙江話中有非常複雜的連讀變調現象。即在一個詞組當中,某個字受到相鄰其他字的影響,聲調就會改變。比如溫州話當中,「飛機師」、「音樂會」後兩個字都產生了變調。

再比如,上海吳語中「陽」、「養」、「樣」三個字單獨念的時候都是一個音,但當把它們組成詞,放到句子中後,聲調卻變得不相同了。

其實很多中國方言裡都或多或少存在這種現象,但浙江話中更常見也更複雜。

此外,浙江話中還存在複元音逐漸單元音化的趨勢,元音變得越來越簡潔。如「甜」這個字的讀音,正從「dien」逐漸轉變為 「die」,更有少部分地區如溫州讀成「di」。

這一點與日語也有相似之處。日語只有單元音(あ、い、う、え、お分別對應/a/, /i/, /u/, /e/, /o/),普通話則存在大量複元音如ai、ao、ei,所以日語和普通話聽起來並不相似。反而是複元音逐漸弱化的浙江方言,顯得更接近日語。

2017年10月30日,日本東京

日本語的店名,中文讀起來很有意思 / 視覺中國

浙江話是一門非常古老的方言,繼承了許多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對外地人而言,聽懂浙江話的難度並不亞於聽懂一門外語。

對於不精通浙江話也不精通日語的大眾而言,很容易產生「相似」的感受。再加上得到幾個具體的詞彙作為佐證,就算對兩種語言絲毫沒有了解,也可以輕易下出定論:浙江話聽起來很像日語。

於是,聽感上的相似帶來了很多烏龍:說著純正溫州話的溫州人在北京被當成日本人,不明真相的北京群眾還熱情地稱讚「小夥子普通話學得真好」。

這麼多理據在前,很難用一個「巧合」概括了事。事實上,日語的確與浙江話有淵源。

日語從古代中國引進了漢字,即便後來依然在致力於「去漢字化」,但日常使用中仍然可以看到大量的漢字。

2010年(平成22年)公布的「常用漢字表」共有2136字,構成了日本目前所使用的漢字的基礎。

2017年11月6日,日本東京,安倍晉三妻子安倍昭惠與美國梅拉尼婭前往當地一個四年級書法班參觀,並且共同書寫了日語字「和平」 / 視覺中國

這麼多的漢字,怎麼讀?日語裡有兩種讀法:音讀和訓讀。訓讀是指用日語原有的發音,音讀則是模仿漢語的讀音。比如「青」字的音讀是「sei」(せい),而訓讀則是あお(ao);「戀」的音讀是「ren」(れん),訓讀是「koi」(こい)。

吳音就是音讀中的一種,也是傳入日本時間最長的音讀,在南北朝時期就進入了日本。

當時的吳音是江南地區的通行語音,因為古代江南屬於吳國,所以這種稱為吳音。而江南一帶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很自然的,吳音就隨同絲綢和瓷器一起漂洋過海,登上了日本的土地。

南京棲霞古寺,據說始建於南北朝 / 視覺中國

可以說,古代江南最成功的文化輸出,就是把吳音傳入了日本。1941年的「日本基本漢字」中收錄漢字3000個,音讀漢字中吳音佔了37.8%;到1981年,「常用漢字表」中吳音仍佔37.8%。

可惜吳音並沒有風光很久,到了隋唐時期,長安、洛陽地區的語言成為了華夏正統,傳入日本後被稱為「漢音」。日本朝廷大力推崇漢音,而吳音則被認為是地方音,難登大雅之堂。

日本國史「日本書紀」就用漢音寫成,而記錄了日本上古神話故事的「古事記」則用吳音記載。

失落的吳音和許多古代文人一樣,抱上了佛腳。吳音在佛經中紮下了根。從此,兩種語音的分工日漸明確,佛教用語多使用吳音,儒學用語更多使用漢音。

2017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在京都市清水寺公布代表今年社會民情及大事件的年度漢字「北」字 / 視覺中國

公元798年,日本官方詔令記載:「用漢音,讀五經,明經之徒從之讀十三經也。如詩文雜書,吳漢雜用。佛書仍舊以吳音讀焉。」

直到如今,日本的佛經依然在用古漢語音誦讀,尤其以吳音為主。日本人若要一心向佛,還要去專門的佛教大學學習如何發音。

佛教用語往往十分穩定,極少發生改變,吳音也就沾了光,至今依然活躍在日本的佛教和文化界裡。

在佛經裡找到了一線生機的吳音,又得益於日本的島國優勢,極少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這才得以在幾千年後,和當代的浙江話產生了奇妙的共鳴。

日語注音的「 心經」 / benricho.org

不過,像又怎麼樣,浙江話和日語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軌跡。

想要聽懂日漫和日劇的中國年輕人,開始捧起了「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2015年已經有95萬以上的中國人在教育機構裡學習日語。

反觀吳語,一個曾經有7952萬人作為母語的方言,如今卻在一步步走向「安樂死」。

吳語愛好者「神樣胡桃」繪製了一份「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圖表。根據圖上的數據,西南官話區的雲貴川渝方言地位牢固不可動搖,比例最高的重慶,青少年熟練使用方言的比例高達97.5%,換言之,普通話推廣工作在重慶的效果幾乎等於沒有。

而與之相比,吳語區的情況則顯得觸目驚心,情況最好的上海,僅有22.4%的青少年熟練使用方言,而最嚴重的寧波和蘇州,柱狀圖已經小到放不下一個數字。

在現實中,江浙滬地區吳語的生存空間的確不容樂觀。曾經的吳儂軟語如今已經被人們拋棄,普通話成為了絕對的主角。

在浙江金華,67%的小學生出生後最先接觸、最先學習到的語言是普通話,僅有29%的小學生和39%的初中生對方言的熟練程度高於普通話;有37%的調查者曾經用方言與父母長輩交流,但後來逐漸慣用普通話,與父母交流也改為使用普通話。

這樣的變化,自然是因為標準的普通話對個人發展、社會生活更有利。在254名調查者當中,54%的人認為家鄉話「非常親切」,但認為家鄉話「非常有用」的僅有27%,而75%的人認為普通話「非常有用」。

不可否認,多年的普通話推廣工作浙江成效極高。

1958年時,來到浙江的外地人還需要方言翻譯,才能和本地人交談。下放到浙江黃巖縣的青年高傅曾記錄:「這裡的方言很難懂,大部分通知都只能聽懂幾句。」

而如今,浙江小學、幼兒園學生的普通話使用率早已高於方言,真正實現了「學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同樣受到普通話擠壓的,還有更南邊的閩南話和粵語。這兩種同樣歷史悠久的方言,和吳語一樣,跌入了使用率的谷底。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以深圳、廈門為主的大城市就以普通話教育為主了,福建城區83%的兒童在交流中主要使用普通話。

一山不能容二虎,普通話強勢生長,方言就只能逐漸弱化。公司裡禁止說方言、使用方言者或普通話不熟練者輕則罰款,重則開除的新聞屢見不鮮。

各類問答網站、論壇裡,「吳語的未來怎樣」的話題之下,幾乎所有的回帖都持非常悲觀的態度。

很難想像這樣一門方言,曾經是古代紅遍南北的熱門IP,以至於清朝的北京人都以學吳語為時尚。

相關焦點

  • 浙江人學日語,三十天就夠了
    同時去過日本和浙江的人,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是我的錯覺嗎?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來自江蘇的黃建香是上海交大日語系副教授,她曾承認,在學日語時「因為出生在吳地能佔到這方面便宜而沾沾自喜」。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聽起來真的很像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
  • 為什麼日語的發音和中國有些地方的方言很像?
    因為日語裡沒有「-k」「-t」的發音,所以把母音連接起來就變成了「-ク」「-チ/-ツ」,從而實現了日語音化(被稱之為「開音節化」)。ところが,その後中國語側の音韻変化により,特に北方では有聲聲母(濁音)や入聲韻尾が消滅してしまいました。その結果,現在の北京語音では「學」は「シュエ(xué)」,「日」は「リー(rì)」という発音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すね。
  • 別說還真像!中文日語韓語對比,閉上眼還以為是方言!
    聽別人說話就像是在說日語 那段時間每天早晨的鬧鐘 設置成了「おはよう」 追的劇也都換成了日劇 晚上睡不著就戴著耳機 聽日文歌曲練聽力 耳朵就被這樣磨成了「和風耳」
  • 南通方言有幾種?真的和日語有關嗎?能聽懂南通方言的都是人才
    在南通上了4年大學,畢業後又在南通工作兩年,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至今南通話我也聽不懂,南通方言堪比日語,同一個鎮的不同村,方言都不一樣,比學外語還要難。最近帶朋友去南通旅遊,早上在路邊的麵館吃早飯,老闆年齡比較大,全程都用當地方言說話,對於聽不懂南通話的我,只好硬猜老闆的意思,還好點餐付錢的過程比較簡單,沒有出現會錯意的事情,但朋友好奇地問,你在南通這麼久了竟然聽不懂南通話?我只能尷尬地笑笑啦!
  • 日語像南通話?南通話與日語相似性分析
    相同淵源南通地區方言大致分為如海話、南通話、啟海話、四甲話四類。南通話是江淮方言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江淮方言與吳方言北片交錯過度的特性。南通地區除海門啟東是吳語以外,其餘全是吳語與江淮方言融合的產物。日本人在創造日語時 , 直接借用了許多漢字和漢語的譯音(PS:就是抄唄)。 這些漢字的讀音 ,分為音讀和訓讀 , 音讀即中國的讀音。
  • 上海話課程在日本高校大受歡迎 和日語聽著很像上海話有關?
    虞萍給學生們選用的教材是與日本同事蟹江靜夫合作編寫了教材,並用上海話、日語、漢語對照的形式教學。有的中國留學生聽不懂,她便用普通話給他們解釋。眾所周知,日語和漢語千年來互通有無、糾纏不清,日語和上海話聽起來很相似,這已是網絡上被探討過的話題。首先我們得從日語和漢語的關係開始說起。
  • 可兇可萌的日語方言關西腔,手把手教你學會日本「東北話」
    和中國一樣,日語也有著普通話和方言之分。普通話就是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標準日本語,就算你不知道關西腔究竟是什麼,也一定聽過這種方言,因為在日本動漫,影視劇中經常出現說關西腔的角色。一關西腔的定義關西腔,日語「関西弁(かんさいべん)」,顧名思義,即日本關西地區,也就是以大阪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戶及其周邊地區的說話腔調,具有古代日語的風格。
  • 韓語和浙江方言互通?這10句韓國話,大部分浙江人能聽懂!
    後來王先生的女朋友解釋道,在韓國,嶽父的發音是「蒼寧」,和浙江方言丈人「丈寧」基本相同,可以互通。其實浙江方言和韓語有許多互通的地方,下面收集了10句韓語,90%的浙江人都能聽懂。特別是浙北地區的浙江人,幾乎完全能聽懂。有網友開玩笑說,浙江吳語片的人已經達到韓語1級的水平。除了浙江方言和韓語相似之外,韓語也有中國其他地區方言的影子。
  • 很多人都喜歡聽的「方言」,女子發音軟糯糯,網友:越聽越沉醉!
    很多人都喜歡聽的「方言」,女子發音軟糯糯,網友:越聽越沉醉!我國地大物博,有著56個民族和56種文化,方言問題一直讓我們非常的頭大,文化內容豐富了是好事,但是方言一多,那交流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現如今,很多人都開始利用工作閒暇之餘去各個地方到處遊玩,走的地方多了,聽的方言也多了,不知你們對哪裡的印象最深呢?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熟悉漢音」——《日本紀略》那現代日語中的漢字音主要是什麼呢?因為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而近代明治維新後,日本人又用漢音於大量創造新詞彙(和製漢語,比如現在什麼化學,政治,社會等詞語,都是和製漢語)。
  • 聽起來很可愛,實為斥責的日本方言
    モテ要素の一つでもある方言。使うと男女問わず「かわいい!」
  • 神奇有趣的日語方言【關西腔】
    啾咪~☺喜歡看日劇日漫的同學們,想必都聽過所謂的「關西方言」吧?關西方言在日語裡寫作「関西弁(かんさい べん)」,泛指日本關西地區(大阪、京都等)的各種方言。同樣的單詞,關西方言卻常常跟關東的「標準語」天差地別。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些有趣的「関西弁」 吧!喜歡看日劇日漫的同學們,想必都聽過所謂的「關西方言」吧?
  • 盤點東北方言中的奇怪英語
    《中國方言中竟然藏著這麼多英語? 「馬葫蘆」這個詞聽起來怪怪的,好像是某種植物。其實它是東北方言中「下水道」的意思。 為什麼一個下水道會有這麼奇怪的名字? 事實上它是來自日語。因為歷史原因,東北方言中有相當一部分詞彙是來自日語的,其中就包括了「馬葫蘆」—— 日語中的下水道是 マンホール,與「馬葫蘆」諧音,所以在東北下水道就被叫成了「馬葫蘆」。
  • 放眼潭州教育日語學院,有一句:日語不識鈴木者,大阪方言也枉然
    今天她成為一名日語講師,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中國小蘿莉,嘴上飄著一句句麻利的日語竟然會讓她成為新晉網紅,收穫大把大把的粉絲。面對這些意外的收穫,她會不好意思的低下頭,一笑而過,僾然是一朵傲立風霜的菊花,所謂人淡如菊,大抵說的就是她這樣的人吧。放眼整個潭州VIP日語學院,有一句「日語不識鈴木者,大阪方言也枉然!」
  • 為什麼陝西方言歌沒有像粵語歌、閩南語歌那樣走出本地文化圈?
    西北風從西北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在中國流行樂壇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卻沒有像粵語歌那樣,用陝西方言唱歌,印象中只有一個叫石國慶的人,用陝西方言清唱著「我叫王木犢,我叫王木犢」,在萬象更新的80-90年代裡,王木犢最終銷聲匿跡,甚至在網際網路上都僅存幾個段子而已,生於1941年的石國慶(藝名王木犢)如今已經77歲了。陝西方言歌為什麼不能唱響九州?需要尋找答案。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很多學日語的人發現,雖然日本使用漢字,但是日語的發音跟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相去甚遠。如果沒有學過日語,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說話,即使漢字的讀音也是如此。不過日語中的漢字分為訓讀和音讀。音讀是模仿中國古代不同時代或不同地方的讀音。
  • 練就一口地道日語發音 需要重視這三個問題!
    說到日語的發音,大家會想到什麼呢?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動漫裡經常出現的名臺詞,看多了好像也能說上一兩句;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上海、浙江等地區的方言,聽起來和日語很像;有的同學可能會想起日語五十音,似乎學會了五十音,就能掌握日語發音。
  • 方言英文日語!民警「魔性」勸居民別出門
    > 方言英文日語
  • 讓人爆笑的日本方言匯總!我日語是不是白學了哈哈哈哈哈…
    中國方言千千萬,有些地區甚至只要隔著一座山、隔著一條河,兩邊人說的「中國話」就不通了。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方言。雖然日本也在全國推廣「標準語・ひょうじゅんご」,但如「京都弁」「大阪弁」等方言,依舊可以強勢佔據主流。
  • 2017浙江日語高考試題
    2017浙江日語高考試題說明2017浙江日語高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