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看懂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

2021-01-19 雲科技時代

近十年來,華為的業務和組織架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2017年成立了Cloud BU,到2019年又成立了Cloud & AI BG,前不久華為高管侯金龍以雲與計算(Cloud & AI)BG總裁身份亮相,以至於外界對於華為的業務和組織構架有些搞不清楚。但實際上,華為的業務與組織架構一直在其每年對外發布的年報中,有著清楚的描述。

(2009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在2009年華為年報中,首次出現了業務與組織架構圖。當時華為的業務主要圍繞運營商展開,整個業務與組織架構是一個相當垂直化管理的體系。其中,戰略與Marketing負責為公司戰略發展方向提供主導性支持,促進客戶需求驅動的業務發展,管理公司品牌與傳播,監控制定公司業務計劃,以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業務單元組織(BUs)則提供有競爭力、低成本、高質量產品和服務;市場單元組織(MUs)是從線索到回款流程的責任人,通過強化區域的運營管理和能力建設,確保公司戰略在區域的有效落實,包括地區部、大客戶系統部等——地區部通過承接公司戰略,對本地區部整體經營結果和客戶滿意度負責,同時對總部在所轄區域的大客戶系統部的全球經營目標及競爭目標負責;各大客戶系統部,通過承接公司戰略、匹配客戶戰略,制定和實施客戶關係管理策略、資源牽引與組織、關注行業環境變化及競爭動態等,實現系統部經營和客戶滿意度的達成。

(2010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到了2010年的時候,華為成立了企業業務EMT(經營管理團隊),開始從運營商客戶群體向企業客戶群體發展。這一年,原有的市場單元組織變為了平臺級的區域組織,區域組織逐步轉變為對一線業務單元支持、服務和監管的平臺,各業務運營中心在區域平臺上以客戶為中心開展各自的經營活動。2010年,華為組織架構最大的變化是凸顯了董事會與監事會,強化了現代化的企業管理與治理。

1997年開始,華為通過與世界級管理諮詢公司的長期合作,在研發、供應採購、銷售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和質量運營IT等方面系統性引入業界領先實踐並與華為實際相結合,形成適合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管理體系。2010年,華為持續開展管理變革,聚焦公司全球流程架構的建設與持續優化,建立全球流程責任人制度,從戰略、需求管理、質量運營IT等方面構築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強化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管理體系建設,以期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2011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1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最明顯的變化是出現了BG業務集團,原有的EMT都改為了BG制,各BG是面向客戶的端到端的運營責任中心,是公司的主力作戰部隊,對公司的有效增長和效益提升承擔責任,對經營目標的達成和本BG的客戶滿意負責。而服務型BG(SBG)是為BG提供支撐和服務的端到端責任中心,要持續提高效率、降低運作成本,當時成立五個SBG:2012實驗室、華為機器、供應鏈管理服務、華為大學、華為內部服務。

2011年,華為公司管理體系開始廣泛採用共享服務模式,核心價值為「整合資源、降低成本、加強管控、提高效率」。繼帳務共享中心、翻譯服務中心、服務採購履行共享中心、服務交付資源共享中心後,HR 共享中心(中國區)於2011 年10 月31 日正式上線試運營,IT 共享中心當時也在規劃與建設中。

2011年,華為公司開始推行輪值CEO制度。輪值CEO在輪值期間作為華為公司經營管理以及危機管理的最高責任人,對公司生存發展負責;輪值CEO負責召集和主持董事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在日常管理決策過程中,對履行職責的情況及時向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通報;輪值CEO由三名副董事長輪流擔任,輪值期為6個月,依次循環。

(2012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2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與2011年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主要的不同在於進一步精簡為三大BG,削減了「其它業務」,另外服務型BG有所調整——「華為機器」轉為「製造」。

2012年,華為各業務部門廣泛應用共享服務模式:整合全球資源,在全球13個國家建立了12個能力中心和22個共享中心,支撐公司全球化戰略和卓越運營;財經、服務資源交付、採購履行等能力/共享中心在全球運營並持續改進,HR、IT和投標共享中心也相繼建成並投入運營,以更好地為BG和區域組織提供優質、高效的支持服務,使他們更加聚焦於客戶。

華為公司還啟動了「開發戰略到執行(DSTE)」的閉環管理體系,逐步轉向以戰略驅動業務計劃預算和績效考核的業務運作模式,以保證公司及各業務單元中長期戰略目標在年度計劃預算的落地,使各業務單元協調一致,建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業務系統,支撐公司戰略與業務目標的實現。在華為公司年度業務計劃與預算過程中,以平衡記分卡為組織績效管理工具,通過戰略解碼,將公司戰略目標轉變為各層組織的組織績效目標,並通過層層述職、員工個人績效承諾管理、加強組織及個人績效結果運用等方式,保證公司、組織、個人目標的一致性和全體員工對戰略的有效理解和支撐落實。

(2013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3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中,開始顯著體現「輪值CEO」。2013年,華為致力於強化流程架構集成、保障主業務流暢通、加大一線流程授權、推動組織和流程匹配、完善流程績效運營等方面的工作,並在流程管理體系中融入內控要素設計。通過一系列的變革項目落地,確保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和端到端閉環,不斷降低內部運作成本,提高業務運作效率,有效支撐公司全球化戰略目標和可持續發展。

在組織能力方面,財經、人力資源、流程與IT、銷售支持、服務交付、行政等職能部門已廣泛應用共享服務模式來整合資源,支撐公司業務能力和運營效率提升;在全球16個國家設立40多個能力中心,側重能力補齊與共享,通過整合全球專業人才,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專業經驗共享,提升業務能力;同時,在全球設立了30多個共享服務中心,其中財經、合同履行等成熟共享中心正從區域整合向全球整合演進,投標、IT、HR和供應鏈物流等共享中心已逐步建成並轉向運營。

(2014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4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出現了比較大的調整:2014年,華為公司業務組織架構逐步調整為基於客戶、產品和區域三個維度的組織架構。其中,公司設立面向三個客戶群的BG組織,以適應不同客戶群的商業規律和經營特點,進一步為客戶提供創新、差異化、領先的解決方案。

新成立ICT融合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組織,以適應ICT行業技術融合趨勢,構築產品和解決方案競爭力,充分發揮公司多產品組合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

區域組織是公司的區域經營中心,負責位於區域的各項資源、能力的建設和有效利用。華為公司優化了區域組織,加大、加快向一線組織授權,在與客戶建立更緊密的聯繫和夥伴關係、幫助客戶實現商業成功的同時,進一步實現華為自身健康、可持續的有效增長。而在原來的SBG,則出現了「首席供應官」。

2014年,華為公司進一步優化變革治理架構,重新組建由輪值CEO和各體系/BG總裁組成的公司變革指導委員會(ESC)。ESC作為華為公司最高層面的變革決策機構,負責確定華為公司的變革方向並統籌協調和推動落實公司的變革戰略落地。未來3~5年,華為公司進入跨功能、跨流程、跨部門綜合變革階段,以實現收入、利潤、現金流持續有效增長,成為行業領導者。

2014年,華為公司開展消費者2C項目群建設,完成大零售業務流程架構V1.0試發布,在70個代表處落地PRM項目,在中國和泰國上線零售門店管理系統iRetail,完成進銷存管理系統PSI V1.0全球部署,拉通sell in及sellout數據,實現對渠道、零售業務日常運作管理和效率提升,並完成面向2C的端到端服務體系轉型規劃。企業業務圍繞渠道與合作生態建設進行綜合業務變革,提升行業解決方案、市場營銷、渠道銷售和企業服務能力;通過構建敏捷、標準、可視的渠道交易平臺,極大地改善了訂單處理效率。

(2016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5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與2014年基本相同。2015年在公司組織能力方面,華為公司推進「讓聽得到炮聲的人能呼喚到炮火」的改革,實現大平臺支持精兵作戰的戰略,並逐步開始管理權和指揮權的分離。2015年,華為公司聚焦「效率」提升,基於CRM+、IPD+、ISC+開展面向對象的變革集成和打通。華為公司明確進入效益變革的新階段,支撐業務增長、持續效率提升、平衡好風險管控。

2016年華為的集團職能平臺略有調整,「PR&GR」調整為「公共及政府事務」,「工程稽查」融入到其它職能中。2016年,華為公司管理變革在關注效率提升的同時,也開始思考面對公司的快速增長,如何實現從中央集權模式,轉變為「聽得見炮火的組織」的需求拉動供給模式。面對未來的挑戰,堅持ROADS (Real-time,On-demand,All online,DIY,Social)體驗驅動,提升內部效率效益,讓客戶、合作夥伴和華為之間交易更快捷、更安全,提升客戶滿意。

(2017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7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中出現了"Cloud BU",這一年華為戰略進入雲計算市場。CloudBU是雲服務產業端到端管理的經營單元,負責構建雲服務競爭力,對雲服務的客戶滿意度和商業成功負責。

2017年,華為公司管理變革的目標是「多打糧食,增加土地肥力」。華為公司變革對準與客戶做生意簡單、高效、安全;對準內部效率效益提升,開始探索如何將100多個代表處當作一個個小華為看待,建設代表處面向場景的流程管理體系,試點合同在代表處審結,平臺資源化,能力服務化,解除機關/大區對代表處的多種約束,重構試點代表處與公司大平臺之間的關係,支撐公司業務目標的達成。面對未來的挑戰,華為公司堅持ROADS體驗驅動,通過數位化轉型,讓客戶、合作夥伴和華為之間交易更快捷、更安全,提升客戶滿意度。

(2018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8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中出現了"Cloud&AI BU",這一年華為戰略進入AI市場。此外,業務整體分為ICT業務組織與消費者BG,消費者BG獨立形成消費類業務,其它運營商和企業業務仍併入「ICT業務組織」下。為加強對ICT基礎設施業務的端到端經營管理,華為公司成立了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作為公司ICT基礎設施業務戰略、經營管理和客戶滿意度的責任機構。而在區域組織方面,華為公司持續優化區域組織,加大、加快向一線組織授權,指揮權、現場決策權逐漸前移至代表處。

(2019年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圖)

2019年的華為業務與組織架構中出現了"Cloud&AI BG",這一年華為戰略進入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市場,出現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Cloud & AI BG組織目標是對華為雲與計算產業的競爭力和商業成功負責,承擔雲與計算產業的研發、Marketing、生態、技術銷售、諮詢與集成使能服務的責任。圍繞鯤鵬、昇騰及華為雲構建生態,打造黑土地,成為數字世界的底座。

總體來說,華為公司在近十年來,完成了從緊湊垂直型中央集中管理組織向全球化多業務平臺型組織的轉變,進入了雲、AI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等戰略市場。隨著營收規模從2009年的218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1229.72億美元,華為公司不斷探索新的組織模式、建設新的組織能力,以適應營收規模十年翻近6倍的要求,為探索數字時代的企業管理之道提供了華為樣本。(文/寧川)

相關焦點

  • 九號公司調整組織架構:成立四大機器人團隊,推動業務快速發展
    (原標題:九號公司調整組織架構:成立四大機器人團隊,推動業務快速發展)10月底,「VIE+CDR」第一股九號公司(證券代碼:689009.SH)正式登陸科創板,激起資本圈千層浪花。能夠在八年內從成立到上市,必有其非凡之處。
  • 華為重新定義「企業大學」,任正非:與業務需求一起戰鬥
    我們要思考華為公司不同的組織和業務,這些基礎的轉身能力。這一方面華為大學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把基礎打牢,再增加各個業務部門在業務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新產品。 要持續把研發工程師向產品經理轉身;產品經理、交付服務經理向客戶經理的轉身的基本培訓和賦能做好,華為大學可以做課程設計、迭代、教學、認證等。
  • 解讀滴滴組織架構調整:全力加碼創新業務,加速年輕化
    解讀滴滴組織架構調整:全力加碼創新業務,加速年輕化 每年到了年底,各大廠商都開始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
  • 阿里迎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主要涉及淘寶、天貓業務
    向來以擁抱變化聞名於行業的阿里巴巴,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   具體來看,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主要涉及淘寶、天貓等核心電商業務的多位高管。   湯興(平疇)全面負責淘系用戶產品與技術。在原有職責基礎上,搜索推薦事業部、天貓-消費者平臺產品團隊、淘系消費者運營事業部向平疇匯報。
  • 58同城組織架構調整:強化招聘與汽車業務 打造大中臺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1月15日午間消息,58同城公布最新公司組織架構調整,全面貫徹2020年全力以「服」的發展戰略。此次組織架構調整進一步明確了前、中、後臺的職責。前臺四大事業群由人力資源及職業教育事業群(HRG)、本地服務事業群(LBG)、汽車事業群(ABG)、房產事業群(HBG)為核心。
  • ...組織架構並任命高管 電子產品與解決方案業務將過渡到新的管理...
    日本,東京——今年五月,索尼公司(下稱:索尼)宣布了組織架構的一系列變化,確立了索尼集團公司(SGC)和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EP&S)的全新管理架構,後者將繼承「索尼公司」這一名稱。
  • 華為:100%自主AUTOSAR軟體開發架構助力車企實現軟體定義汽車
    AUTOSAR架構關鍵價值:軟體與硬體解耦;軟體分層開發,減少開發時間和費用;重複利用軟體,提升質量和效率華為車載電源領域高級軟體架構師倪輝華為車載電源領域高級軟體架構師倪輝先生首先介紹了華為自2018年10月加入AUTOSAR組織(由整車廠,零配件供應商,以及軟體、電子、半導體公司合起來成立的一個組織,自成立已有超過190個會員),成為組織中的Premium Partner,參與規範與架構制定,持續為AUTOSAR標準和行業推廣做出貢獻。
  • 華為新電腦用上ARM架構鯤鵬處理器
    M1處理器雖然基於ARM架構,但在測試中,各項表現絲毫不遜色X86架構的Intel處理器。從中可以看出,ARM架構潛力巨大,再加上對應的軟硬體優化和能效比優勢,還能進一步在PC領域展現實力。除了蘋果,國內廠商華為也在積極研發ARM架構處理器,據@長安數碼君爆料,華為搭載ARM架構處理器+國產系統的電腦MateStation B515即將發布。
  • 華為敏捷網絡:更敏捷地為業務服務
    【IT168 資訊】在3月23日至25日於南京金陵會議中心舉行的「智匯陽光 共襄新程 改變未來 成就夢想——2014年華為中國合作夥伴大會」上,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向數千名合作夥伴全面展示了華為面向企業市場的ICT產品和解決方案。讓網絡更敏捷地為業務服務是華為企業網絡一直所追求的理念。
  • 華為雲專家全面分享DevOps實踐,助力企業業務創新
    主要從 3 個方面來落地實踐:架構、工程、組織,包括充分利用雲基礎設施與平臺服務,具備微服務架構、彈性伸縮、分布式、高可用、多租戶、自動化運維等關鍵特徵的架構實踐;建立與系統架構匹配的全功能團隊、發展全棧工程師並高度協作的組織實踐;採用DevOps、自動化工具,實現微服務持續交付的工程實踐。
  • 阿里組織架構大調整
    雙11結束一個月後,阿里淘寶系完成了新一輪組織升級。12月11日,阿里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發出全員公開信,宣布已對針對核心「電商業務」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1『2020』首次組織升級在組織架構調整這件事上,阿里是國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中最頻繁的一個。而且幾乎每一年阿里都會發起一次相對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
  • 阿里發布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調整核心針對電商業務
    美股研究社,36氪從多位消息人士處獲悉,阿里巴巴集團已於12月11日發布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的信息。此次調整主要針對核心電商業務,目前多個職位進行了調整,涉及多個高P高管。4、天貓服飾風尚事業部下的奢品運營中心和魅力惠業務將會進入天貓進出口事業群,向劉鵬(奧文)匯報;天貓品牌市場部向集團CMO董本洪(張無忌)匯報;淘寶商家與行業線繼續由張凱夫(凱芙)負責5、原新零售智能引擎事業群總裁Jingren(靖人),另有任用。
  • 華為昇騰 AI 處理器架構大揭秘! | 華為昇騰師資培訓沙龍武漢場
    《華為昇騰AI處理器架構》的主題分享,從華為AI 全棧解決方案、AI 處理器的軟硬體架構及應用維度出發,全面剖析華為AI 強大計算力背後的技術。晶片使能層:其核心部分為CANN ,在2020年8月10日的HAI大會上華為重點發布了CANN3.0,統一了編程架構,支持多種計算架構和計算體系,支持後向兼容,具備極強的伸縮性和適應性,做到了端邊雲全場景協同。CANN3.0包含晶片算子庫、高度自動化算子開發工具、TBE 算子開發方式等多項內容。
  • 渣打集團將推行組織架構重組 合併個人銀行業務、整合亞洲區
    來源:新浪財經渣打集團將把零售和私人銀行與財富管理業務合併為一個新的部門。另外,渣打還將把徐仲薇負責的區域與大中華和北亞業務合併,並由洪丕正負責。歐洲地區負責人Tracy Clarke將於2020年底退休,以專注外部董事會的職務。
  • 九號公司啟動上市後首次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四大機器人新架構
    外界對此或許無需過多擔憂,因為他們已然鎖定機器人賽道,有了新動作:據內部消息人士稱,12月3日,為推動機器人業務快速發展,實現AI及機器人技術持續領先,九號公司對原機器人團隊進行優化調整,成立「AI及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商用機器人事業部」、「家用服務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移動平臺產品線」四大新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建設精幹穩定、能打勝仗的機器人團隊,夯實機器人核心技術,推進機器人產業落地,以便適應機器人業務未來
  • ...架構並任命高管 電子產品與解決方案業務將過渡到新的管理架構
    日本,東京——今年五月,索尼公司(下稱:索尼)宣布了組織架構的一系列變化,確立了索尼集團公司(SGC)和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EP&S)的全新管理架構,後者將繼承「索尼公司」這一名稱。在電子產品及解決方案業務領域,索尼將原本的索尼電子公司、索尼影像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索尼家庭娛樂和音頻產品公司和索尼移動公司進行整合,統一管理。到目前為止,由總部(目前的「索尼公司」)負責執行的電子業務的某些支持職能將合併到新的組織架構當中(2021年4月之後的「索尼集團公司」)。
  • 大陸集團深化組織架構調整計劃;麥格納收購宏立至信加碼中國座椅業務
    01 調整組織架構 大陸集團深化組織架構調整計劃 9月1日,大陸集團宣布,公司將於2023年完成總額超過 雷諾公布新的組織架構 9月3日,雷諾正式對外宣布公司新的組織架構。新架構的立足點在於四個品牌,而非以市場業務劃分。 據悉,雷諾的新架構大幅度簡化,分為雷諾、Dacia、Alpine和未來出行部門四個業務單元。每個業務單元都有一個自治組織,由一位高管負責。
  • 中國移動最新組織架構揭曉
    這份組織架構圖可見中移動的組織架構很複雜,通常普通人接觸的只有中國移動的「觸角」——營業廳,以及客戶服務熱線10086。但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興起,運營商線下營業廳也開始面臨巨大的經營困境,運營商營業廳現在人越來越少,幾乎線上都能辦任何業務了。而現在中國移動自有營業廳20萬家以上,絕大多數都處於鬧市黃金地段,苦於體制,許多門店單就銷售和門店服務,根本不能自負盈虧,許多都處於虧損狀態,轉型之勢迫在眉睫。
  • 華為創新敏捷網絡 讓網絡更敏捷地為業務服務
    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以敏捷網絡解決方案參與2014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華為的敏捷網絡解決方案架構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探尋著與運營商合作轉售等方式,發掘不同行業領域業務的契合點,讓網絡更敏捷的為業務服務。
  • 專訪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數位化轉型是產業經濟穩定的關鍵
    鄭葉來強調,站在政企智能化升級的重要關口,華為雲的目標是要構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通過技術創新助力政企行業夥伴輕鬆跨越技術鴻溝,幫助政企客戶更好地聚焦在業務創新上。 新京報貝殼財經:現在華為整體上處於非常特殊的時期,華為雲的業務有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鄭葉來:從華為來講,我們知道,雲本身是一個軟體為主的產品,雲的軟體就是我們自己一個個代碼敲出來的。雲本質是一個軟體產品,不是硬體產品,當然硬體強會發揮更好的性能。 從這個角度講,華為雲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