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關於王鐸的書法分期,他本人及同時代的一些人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傅山在《字訓》中說:「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黃道周也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繇人。」
黃道周是王鐸政治上、書法上的摯友,傅山是王鐸書法的推崇者和效法者。他們的觀察應該是比較精當的。王鐸自己也在《自書瓊蕊廬帖》再跋中說:「此予四十六歲筆。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譬之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於下。凡畫以自足,皆為河伯一流。」
他們都講得有理,且對王鐸書法歷程的分界線都集中在「四十」「五十」的數字上,故王鐸草書創作分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四十歲前為起始期
傅山稱這時期的字為「極力造作」,非常準確。這個時期是王鐸草書的取法階段,又是創作的開始,故表現在形式上是「極力造作」。如寫於天啟四年的《草書臨王羲之採菊、增慨帖軸》天啟五年的《草書臨王羲之修載帖軸》,可見其大部分的字的筆法、結體酷似原帖,同時王鐸用「不規規摹擬」的大草筆法表現之。
但因技不達意,雖盡力「掙扎」,筆法仍比較板滯,缺乏變化,結體也過於規整,缺乏跌宕之勢。到了天啟七年三十六歲寫的《草書臨王羲之參朝帖軸》筆法已開始靈動,而四十歲寫的《草書臨帖軸》結體已具動感,筆法也顯得輕靈多變。由此,王鐸進入了他草書的第二階段。
2、四十至五十歲為求變期
在這時期,王鐸力求從臨摹對象的籠罩下走出來,專心求變,並建立自我的風格體系。傅山認為王鐸字「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其實不確。在四十至五十這段時間的前期,王鐸的字仍然處於「有意合拍」之中。如四十二歲的《草書臨王獻之願餘帖軸》、四十三歲的《草書臨王羲之永嘉、敬豫帖軸》,王鐸致力於用筆的輕重提按、結體的大小收放的對比,但仍顯得造作,不太協調。
這階段王鐸進行了書法表現形式的多樣嘗試:如《草書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草書臨王羲之帖軸》的行軸線的跌宕、錯落、搖曳;《草書臨閣帖軸》的結體的正欹、線條的擒縱的裕如;《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軸》的漲墨的大塊堆積等等。直到崇禎十四年五十歲時,王鐸才創作出初具草書個人風格的《贈子房公草書卷》。不懈的追求,多種表現形式的嘗試,都不斷地沉澱、積累,並成功地升華為他個性風格的要素。但這階段的大部分草書作品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那就是用筆還時呈偏弱。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經過一兩年的努力,王鐸草書的筆力竟然神話般的強勁起來。
3、五十歲後為成熟期
從崇禎十二年四十八歲至崇禎十七年五十三歲的上半年,由於中原戰亂,王鐸常常處於顛沛流離之中。然而,「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的豪言壯語正說於崇禎十四年的元日。黃道周不愧是書道中人、王鐸的摯友,他為王鐸拈出的「五十自化」,極為精確。
崇禎十五年,五十一歲的王鐸創作了兩卷草書自書詩作品贈送張抱一:《草書詩翰卷》與《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在這兩卷作品中,王鐸已克服了線條有時偏弱的缺點,用筆駿爽斬截,線條奔突,草法備全,以意勝,以力勝。已能突出地表現出「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的用筆風格。
當然,在這兩件作品中,《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藝術性更高,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代表性。至此,王鐸進入草書創作成熟的高峰期。崇禎十六年,王鐸又完成了兩件草書傑作《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和《草書贈鄭公度詩冊》後者顯得厚重雄渾,前者則氣勢磅礴。
王鐸降清後,生活已能安定。朝廷的不信任致使他政治上的無所事事,使他有充裕的時間用於書法創作;人格的淪喪,儒家倫理規範在內心的自我煎熬,使王鐸心裡膨脹的鬱積需要噴發。故入清後的順治三年,王鐸便前所未有地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草書贈二弟仲和詩卷》《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十首詩卷》等都具有代表作品的水平。
這時,王鐸草書的技法更為純熟,情感也更加強烈,因而,卷類作品線條的連綿更多,氣勢極為宏大。只是人們潛在的道德倫理意識或多或少地阻礙了鑑賞者對這些作品的激賞。這裡應該提到的是未署年款的《草書王維、杜甫詩卷》按王鐸階段性的風格,這件作品與順治三年創作的《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極為相近,所以,估計《草書王維、杜甫詩卷》也應該是順治三年前後的作品。
在這件縱三十四點五釐米、橫六百五十四釐米的紙質作品中,王鐸以豪邁的襟懷、熾烈的情感運筆馳騁,結體、行軸線變動猶如鬼神,不可端倪,尤以枯墨的絕妙運用讓人拍案叫絕。當然,線條的連綿有點過,但仍然堪稱一件傑作。順治三年後,王鐸行書漸趨平淡,但草書仍基本保持著蒼鬱雄暢的風力。如順治四年的《草書臨張芝帖軸》,在氣脈貫通的同時,跌宕錯落臻於精妙。
順治六年的《草書五律十五首詩卷》的尺幅達到空前的縱五十七釐米、橫七百八十五釐米,仍然奔放肆意。同一年的《草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冊》用筆精到,縱橫揮霍,又能避免晚年纏繞太多之弊,堪稱入清後又一件傑作。
順治七年,又是王鐸的高產年,他創作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作品:《草書送郭一章詩卷》、《草書贈沈石友自作五律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草書臨王羲之敬豫帖軸》等,用筆、用墨仍一如既往的放縱,但總感到不如《贈張抱一草書詩卷》那樣的精粹、完美。這是王鐸草書創作上迴光返照的一年。正如錢謙益所說:
「既入北庭,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 」失去大節,人格的淪喪,使王鐸政治人生無望而縱情聲色,自我摧殘。在他最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終無好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