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草書研究第八期:各年齡段書法風格的不同

2020-12-18 漢府古文化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

關於王鐸的書法分期,他本人及同時代的一些人都作出了自己的判斷。傅山在《字訓》中說:「王鐸四十年前字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黃道周也說:「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繇人。」

黃道周是王鐸政治上、書法上的摯友,傅山是王鐸書法的推崇者和效法者。他們的觀察應該是比較精當的。王鐸自己也在《自書瓊蕊廬帖》再跋中說:「此予四十六歲筆。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譬之登山,所躋愈進,愈峻以曠,已經崇峰,頓俯於下。凡畫以自足,皆為河伯一流。」

他們都講得有理,且對王鐸書法歷程的分界線都集中在「四十」「五十」的數字上,故王鐸草書創作分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四十歲前為起始期

傅山稱這時期的字為「極力造作」,非常準確。這個時期是王鐸草書的取法階段,又是創作的開始,故表現在形式上是「極力造作」。如寫於天啟四年的《草書臨王羲之採菊、增慨帖軸》天啟五年的《草書臨王羲之修載帖軸》,可見其大部分的字的筆法、結體酷似原帖,同時王鐸用「不規規摹擬」的大草筆法表現之。

但因技不達意,雖盡力「掙扎」,筆法仍比較板滯,缺乏變化,結體也過於規整,缺乏跌宕之勢。到了天啟七年三十六歲寫的《草書臨王羲之參朝帖軸》筆法已開始靈動,而四十歲寫的《草書臨帖軸》結體已具動感,筆法也顯得輕靈多變。由此,王鐸進入了他草書的第二階段。

2、四十至五十歲為求變期

在這時期,王鐸力求從臨摹對象的籠罩下走出來,專心求變,並建立自我的風格體系。傅山認為王鐸字「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能大家」,其實不確。在四十至五十這段時間的前期,王鐸的字仍然處於「有意合拍」之中。如四十二歲的《草書臨王獻之願餘帖軸》、四十三歲的《草書臨王羲之永嘉、敬豫帖軸》,王鐸致力於用筆的輕重提按、結體的大小收放的對比,但仍顯得造作,不太協調。

這階段王鐸進行了書法表現形式的多樣嘗試:如《草書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草書臨王羲之帖軸》的行軸線的跌宕、錯落、搖曳;《草書臨閣帖軸》的結體的正欹、線條的擒縱的裕如;《草書臨王羲之小園子帖軸》的漲墨的大塊堆積等等。直到崇禎十四年五十歲時,王鐸才創作出初具草書個人風格的《贈子房公草書卷》。不懈的追求,多種表現形式的嘗試,都不斷地沉澱、積累,並成功地升華為他個性風格的要素。但這階段的大部分草書作品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那就是用筆還時呈偏弱。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經過一兩年的努力,王鐸草書的筆力竟然神話般的強勁起來。

3、五十歲後為成熟期

從崇禎十二年四十八歲至崇禎十七年五十三歲的上半年,由於中原戰亂,王鐸常常處於顛沛流離之中。然而,「五十以後,更加淬礪,仍安於斯乎?」的豪言壯語正說於崇禎十四年的元日。黃道周不愧是書道中人、王鐸的摯友,他為王鐸拈出的「五十自化」,極為精確。

崇禎十五年,五十一歲的王鐸創作了兩卷草書自書詩作品贈送張抱一:《草書詩翰卷》與《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在這兩卷作品中,王鐸已克服了線條有時偏弱的缺點,用筆駿爽斬截,線條奔突,草法備全,以意勝,以力勝。已能突出地表現出「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的用筆風格。

當然,在這兩件作品中,《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藝術性更高,更加完美,更加具有代表性。至此,王鐸進入草書創作成熟的高峰期。崇禎十六年,王鐸又完成了兩件草書傑作《草書臨王獻之豹奴帖軸》和《草書贈鄭公度詩冊》後者顯得厚重雄渾,前者則氣勢磅礴。

王鐸降清後,生活已能安定。朝廷的不信任致使他政治上的無所事事,使他有充裕的時間用於書法創作;人格的淪喪,儒家倫理規範在內心的自我煎熬,使王鐸心裡膨脹的鬱積需要噴發。故入清後的順治三年,王鐸便前所未有地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草書贈二弟仲和詩卷》《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十首詩卷》等都具有代表作品的水平。

這時,王鐸草書的技法更為純熟,情感也更加強烈,因而,卷類作品線條的連綿更多,氣勢極為宏大。只是人們潛在的道德倫理意識或多或少地阻礙了鑑賞者對這些作品的激賞。這裡應該提到的是未署年款的《草書王維、杜甫詩卷》按王鐸階段性的風格,這件作品與順治三年創作的《草書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極為相近,所以,估計《草書王維、杜甫詩卷》也應該是順治三年前後的作品。

在這件縱三十四點五釐米、橫六百五十四釐米的紙質作品中,王鐸以豪邁的襟懷、熾烈的情感運筆馳騁,結體、行軸線變動猶如鬼神,不可端倪,尤以枯墨的絕妙運用讓人拍案叫絕。當然,線條的連綿有點過,但仍然堪稱一件傑作。順治三年後,王鐸行書漸趨平淡,但草書仍基本保持著蒼鬱雄暢的風力。如順治四年的《草書臨張芝帖軸》,在氣脈貫通的同時,跌宕錯落臻於精妙。

順治六年的《草書五律十五首詩卷》的尺幅達到空前的縱五十七釐米、橫七百八十五釐米,仍然奔放肆意。同一年的《草書杜甫秋興八首詩冊》用筆精到,縱橫揮霍,又能避免晚年纏繞太多之弊,堪稱入清後又一件傑作。

順治七年,又是王鐸的高產年,他創作了一系列動人心魄的作品:《草書送郭一章詩卷》、《草書贈沈石友自作五律詩卷》、《草書杜甫五律八首詩卷》《草書臨王羲之敬豫帖軸》等,用筆、用墨仍一如既往的放縱,但總感到不如《贈張抱一草書詩卷》那樣的精粹、完美。這是王鐸草書創作上迴光返照的一年。正如錢謙益所說:

「既入北庭,頹然自放,粉黛橫陳,二八遞代。按舊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歡間作。 」失去大節,人格的淪喪,使王鐸政治人生無望而縱情聲色,自我摧殘。在他最後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終無好的作品問世。

相關焦點

  • 王鐸草書研究第九期:用什麼詞來形容王鐸的書法比較合適?
    從古人一些對王鐸書法研究的理論中,已可看出他們對王鐸草書風格較為獨到的歸納,如:「王鐸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覺斯鐸,魄力沉雄,邱壑峻偉,筆墨外別有一種英姿卓犖之概。」「又王覺斯飛騰跳擲其間,董實未勝之也。」
  • 王鐸草書研究第一期:研究的緣起和現狀(緒論)
    對王鐸書法的研究,尤其對王鐸草書進行研究的人,在王鐸逝世後的清朝及民國一代寥寥無幾,比較重要的有康有為、吳昌碩、馬宗霍等數人,他們雖或片言隻語、或題詩為贊,但往往言簡意賅,富於啟發意義,即使沒有當代一般研究的篇幅或體系性,但也已彌足珍貴。當代對王鐸草書的研究,局面有了較大發展。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二期:學習「二王」,努力尋找通向晉韻的階梯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在《草書頌》裡說:「草書之始,本篆所為。鳥跡穗象,施張有宜張芝羲獻,餘鏟邪枝。」他的取向是相當鮮明的:以張芝、二王為草書正宗,其餘諸家皆為「邪枝」。從他的草書臨古作品看,也以學張芝、二王為多,如張芝的《冠軍帖》、《終年帖》和《今欲歸帖》,王羲之的《適得書帖》、《差涼帖》、《汝不帖》、《清和帖》、《散勢帖》,王獻之的《江州帖》、《集聚帖》、《忽動帖》、《委曲帖》等。這些作品王鐸經常臨寫,並且得益甚多。
  • 王鐸草書研究第十期:筆法狂放而又精嚴
    王鐸草書筆法之美,既源於他用筆的精美,也源於他用筆的率意與大氣。對古代經典的嗜好,對《淳化閣帖》的孜孜以求,都是他精美用筆的技巧支撐和來源。王鐸的草書基本取法刻本。米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豐坊也說:「學古人書,若徒看刻本,終無所得。
  • 王鐸:不會楷書,哪好意思寫草書?
    王鐸:不會楷書,哪好意思寫草書?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
  • 林散之:誰說王鐸書法不可學!
    這種理論上的分歧也給書法創作帶來了諸多障礙:究竟他們的書法能否作為取法對象?如果可以的話,哪些是需要繼承的,哪些是需要揚棄的?此類問題困擾著當時的書家們,於是很多人選擇繞開這一問題來「取法乎上」,但是同樣失去了進行風格創新的大好機會。對此,林散之選擇迎難而上,他對王鐸的取法就說明了這一點。
  • 【博聞強識】王鐸「神筆」,憑什麼標領中國書法300年?
    他提出了「敏而好古」的主張,認為「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並進而具體地向人們警告:「書不入晉,終成野道」,這也是他一生藝術實踐的原則。將研究古代名人名作視為終生不渝的課業。然而這遠非他的終極目標。
  • 淺談:王鐸書法藝術特徵及審美思想
    (一)獨標氣骨的書法線條王鐸的書法藝術開創出與魏晉以來書法美的不同領域--雄強恣肆。王鐸的書法世界裡,充滿了力量的激烈衝突。王鐸重視學習研究古人的筆法奧妙,以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詩文有法而後合,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王鐸用筆以「韌性」見長,善於在行筆中增加曲中有折、彎中扭轉。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五期:學古,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佔四分之一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一生臨帖眾多,他孜孜不倦地臨寫《淳化閣帖》《集王聖教序》《蘭亭序》及米芾墨跡等。就草書而言,以臨寫《淳化閣帖》最為頻繁,且從中取法的對象眾多。據曹軍統計,王鐸傳世的全部書法作品中,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達101件,幾乎佔四分之一。在這101件臨作中,草書又佔了53件。
  • 重溫經典 王鐸書法欣賞
    王鐸的書法對中國書法後來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甚至也波及到海外書壇,特別給東瀛書法影響頗深。王鐸書法欣賞王鐸《草書扇面》無署年。草書。金箋。凡十八行,共七十四字。縱16.5cm,橫51.5cm。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 林散之:論書法,祝枝山和我差不多,在王鐸面前,我需低頭
    他的草書之所以能被大家熟知,成為一代大家,獨特之處在於,將山水畫的用筆形式運用到了草書當中,再加上長鋒羊毫和黑白虛實的變化,使得他的書法線條生動靈活,堪比明清高手。林散之的草書好在哪?在他之前沒人這麼玩過,這就夠牛一輩子的了。林散之對自己的書法也很自信。他曾10評王鐸,其中第7句就寫到:祝枝山是才高,在功力上我可以與之頡頏,對王覺斯低頭。
  • 明末清初大書法家王鐸,其草書筆走龍蛇,誰練誰受益
    明朝書法家王鐸草書,這兩字你認識嗎?喝酒的人比較容易聯想到自己的酒杯是否還有酒。這個「有」字,很容易認成「為」字的繁體。實際上「為」的草體就是我們簡體的為。這個字簡化有些誇張。王鐸的草書非常有張力,他擅長使用脹墨手法。就是起筆吸墨充足,下筆飽滿,每一次都要將筆中墨汁寫幹,而後再加足墨量。很明顯,下圖的幾個字均是飽滿墨水而書。這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字跡,非常厚重。由於大草的緣故,即使墨足也能一瀉千裡,跌宕起伏。
  • 王鐸書法大全集,快收藏!
    該作不同於他早期全以力勝而顯劍拔弩張的那類作品,整幅氣息趨於靜穆,躁氣漸退。雖然從一些字間連帶、字之結體上仍可看到「使力」的痕跡,顯得不夠自然,但這種書風轉變時期的作品對於學習書法的人更具有參考價值。就如目睹正在蛻皮之蟬,看到了其生長變化的最關鍵時刻。
  • 清代 王鐸 書法作品釋義
    在我國書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嚴謹秀逸之風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鐸取法高古,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抗衡,大膽創新,開創一代書風。他是書法史上一位傑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時代的王鐸受時代思潮的影響,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懷,在他的《擬山園選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驚世駭俗的審美觀。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於他超邁雄奇的行草書。
  • 王鐸精品書法集字《千字文上篇》,筆法自然遒勁,結體疏朗流暢
    王鐸的書法之功,在於填補了二王體系之空白,讓始於二王的江左風流也擁有了讓人驚嘆的衝擊力。米芾雖顛,總還不及王鐸來的灑脫。《蜀素帖》、《苕溪帖》…總不及王鐸來的有勁。《臨沂使君帖》的線條看上去倒是舒服一些,但還是缺了點味。
  • 黃道周、倪元璐、王鐸書法用筆、結字、章法比較,誰的更耐看些?
    用筆與用墨的不同黃道周的行草書一直在踐行他的遒媚渾深的書學觀點,他的行草書起筆多露鋒入筆,收筆多以出鋒,行筆輕重變明顯,節奏抑揚頓挫。黃道周用筆精到、使轉自如,在線條之間的對比上,黃道周不如王鐸做的那麼強烈,其優雅流麗可媲美王羲之,清代人秦祖永在評價黃道周的書法時說道「行草筆意離奇超邁,深得二王神髓。」
  • 明末書壇「三株樹」倪元璐、黃道周、王鐸三者書法有何相同之處?
    復社的發起人張溥(1602—1641)寫到「期與四方多士共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因名為復社。」張溥在發起復社社團之時公開舉起了「興復古學」的旗號。在這種鮮明的旗幟下很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士大夫們加入復社,共同樹立儒家權威,重新注釋史籍。期望這種學術研究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興復古學」的旗號深深的影響了黃、倪、王的文學觀。
  • 王鐸行草書法第十四期:書不宗晉,終入野道,遍臨各朝代名賢書跡
    王鐸是一位開創性的書法宗師,他的書法行書和草書俱佳,打破了先前柔媚、內斂一路的書風,一改規規整整、端莊秀麗的風格,崢嶸盡顯,打破傳統,進行創新,是最難能可貴之處。王鐸注重學習傳統書法,有「書不宗晉、終入野道」之說。
  • 王鐸行書集字創作
    王鐸的書法恪守古法,一生勤奮臨池,書法藝術經歷了積累、沉澱和超越三個過程。青年時期,王鐸主要師法二王、鍾繇,能形神兼備,40歲之後,王鐸的書法作品漸入佳境,如行書《題青山莊五律十首冊》用筆清爽,字形雄壯,草書《贈子房公草書卷》,字跡連綿瀟灑,通篇參差錯落,富有韻律美。
  • 繼承與出新,王鐸書法的承襲淵源
    要進一步了解王鐸書法風格, 還得談談其執筆合古法。梁巘在《評書帖》中稱其:「地執筆法, 蒼老勁健」。執筆大、中、食三指宜死, 肘宜活, 也就是說執筆應指實掌虛、肘活。古人有用墨如點漆之說, 王鐸使用的也是極濃的墨, 這我們可以從其墨跡中看出, 因為墨濃作品才能有神韻。其次是選用綾絹書寫, 書法發展到明代, 由於建築技術不斷提高, 宏大的建築越造越多, 其內部懸掛的作品也相應變大, 結字也加大。若用宣紙寫如此之大的字幅, 雖筆硬、墨濃, 寫幾寸以上的大字也不免線條會顯得板滯, 枯燥, 而綾絹質密而厚。表面光滑又不易化墨, 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