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得廚房操弄美食的大神幾乎每天都離不開蔥姜蒜三劍客,今天就來聊聊其中之一的姜客。
廚房裡,超市買的生薑沒等用完,總是爛掉其終,不知何故?坊間總有一種說辭,說是噴了什麼什麼,這姜就不會失水,分量就重了,但這姜最後沒保「晚節」----姜變質了是事實。於是,想自己種幾棵試試,很想收穫沒噴什麼的原生態生薑,想起這已經六月,錯過了三四月種植時間,但還是想試種,這也是看官見到下面圖片中,挖出來的姜那麼小個的原因了。
現在的中餐料理,如果沒有生薑,那是無法想像,醃魚滷肉什麼的,製作過程始終離不開姜,那麼,這「姜」的歷史何時開始?今天,就來扒扒有關「姜」的前世今生,無論遠古還是現世,無論調理身體,還是烹飪燒煮,老「姜」出馬,方可一統「姜」山。
「姜」字,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許慎《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從女羊聲。顯然,「姜」字最早是作為姓氏的,後才有作為植物的「姜」字。
關於姜的種植食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墨子》一書中有講到,「今有人於此,入人之場園,取人之桃李瓜姜者」,那時,種姜就已經與種桃李一樣普遍了。《管子》中提到了姜的藥性,「群藥安生,姜與桔梗,小辛大蒙。」《論語》中則有記述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習慣,每次吃飯都有姜,只是每頓不多食而已。孔子為什麼要食姜?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孔子活了73歲,這在春秋時期絕對是高壽了,其中應該就有食姜健體功勞。看來,生薑一開始是為便利身體康健的;而現代,隨著科學發展,健體功能雖然弱化,但依舊承繼著,身邊薑茶薑湯薑餅薑糖等還是不時可見;現在的姜,更主要是作為佳餚伴侶,不給薑片,廚師幾乎沒法下手。
古代醫人很早就對姜的功效有了透徹認識,漢代《神農本草經》說,「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久服去臭氣,下氣」;而古代文人則賦予姜以美好傳說,神農嘗百草,誤食毒菇昏迷,甦醒後抓拔身邊「尖葉草塊莖」放嘴裡嚼,過不久,肚子咕嚕咕嚕,洩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薑」,使之生的姜,讓人活下來的姜。
姜,不但有藥用價值,也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千畦姜韭其人與千戶侯等」的記述,意思是某人如種一千畦姜,他就可以相當於一個具有千戶農民為他交租的侯爵,這不僅說明我國種姜歷史,也說明了種姜有很高產出效益。即使現在,市場的姜也不便宜,前幾年有「姜你軍」的無奈;還有前幾天,媒體報導,英國聖誕購物季「一姜難求」,多從中國進口生薑的英國超市表示,因疫情而封鎖,人們不得不在家做飯,姜消耗大增,而中國產姜區因雨水而減產,於是英倫有了「一姜難求」現象。
關於姜,古代詩人也不曾冷落過它,唐代詩人李商隱的「魚因感姜出,鶴為吊陶來」詩句說明了魚與姜的特殊親密關係;韋應物「魚鹽濱海利,姜蔗傍湖田」寫出了姜早已跟蔗一樣普遍種植;宋代詞人吳文英「蠻姜豆蔻相思味,算卻在、春風舌底」詞句,更是道出了姜之味早已深入人心。
姜姓的久遠古老,姜質的健體功效,姜味的調諧料理,以及「姜你軍」「一姜難求」現象,讓人對姜不免又愛又恨。
姜,在現代美食生活中,具有無可替代性,從某種意義上,姜,即使不是C位料理,也是調味界不敢小覷大佬。活在當下,須得老「姜」出馬,一統「姜」山,你的生活才會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