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千古一帝」之 稱號的秦始皇,奠定了中國千年以來的歷史,統一六國,席捲八荒,作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成為皇帝之後,也並沒有閒著,從公元前200年開始,他便修築「弛道」,專門提供自己出遊之用。所謂「馳道」,也可以理解為如今的高速公路,然而這加上長城,也累壞了老百姓。那麼秦始皇週遊的目的是為什麼呢?不少皇帝都有著出巡的習慣,難道秦始皇也僅僅是為了遊山玩水嗎?
作為一名雄才大略的君王,這麼看顯然是低估了嬴政的能力,專家會告訴你,看看秦始皇巡視的路線就知道了。
第一次,秦始皇「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也就是從寧夏。到甘肅,以及天水和禮縣,實際上,這裡正是秦國徵討六國之前的大本營,秦始皇此舉的意義,目的也在於鞏固後方。
而第二次出巡,在第三年便開始,嬴政經過的地方,包括東方六國各地郡縣,因為戰亂,很多地方都被毀壞,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依然堅持出巡,他一路上「逢大風」、「水波惡」。以至於「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很顯然,秦始皇出巡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遊玩,此時秦朝統一併沒有多久的時間,嬴政的主要策略,還是在於鞏固自己打下的地盤。
至於第三次,同樣也是歷經千辛萬苦,他帶著隊伍到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進行巡遊,結果「始皇東遊至陽武搏狼沙中,為盜所驚。」這次巡遊,秦始皇除去安撫和震懾齊國貴族之外,還有一個神秘的目的,那就是尋找長生不老藥,他還專門讓徐福帶著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結果徐福等人一去不回,相傳他們到了日本。
215年,秦始皇進行第四次巡遊,此時匈奴捲土重來,因此秦始皇的目的地,在北方,他讓「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並且抵達了內蒙古,陝西榆林等地方,為了抗擊北方的強敵,秦始皇還下令修築700公裡,直通內蒙古包頭的「秦直道」。
214年,秦始皇再次出巡,設置桂林象郡,並將犯下錯誤的人送到偏遠山區去墾邊,除此之外,蒙恬也率秦軍奪取陽山北假一帶,驅逐戎狄。
至於秦始皇的第六次出巡,他先後到達了湖北湖南等地,然而在途中因為水土不服,從而病死。而在他去世後,趙高篡改遺詔,擁立胡亥上位,結果在秦始皇去世兩年後,就匆匆滅亡。
實際上,回顧之前這麼多皇帝,喜歡到處跑的,基本沒有什麼昏庸之君,從李世民再到乾隆,甚至是隋煬帝。在演義小說中,隋煬帝是為了跑到揚州去看瓊花,這才下令民夫開鑿運河,南下江都。
而楊廣真正的理由,實際上是在大業十一年,為了鎮壓當時南部地區的叛亂,「海賊李子通擁眾渡淮,自號楚王,建元明政,寇江都。」只不過隋煬帝不曾料到的是,他將部隊帶到了南方,結果北方的起義軍卻又嚴重起來,最終腹背受敵,而將士也是人心思變,人人渴望回到故鄉,從而為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