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6月21日,貴州日報在頭版以題為《新華社駐石阡扶貧工作隊用「四個千萬元」助力脫貧攻堅「筆桿子」寫實文章》報導了新華社駐石阡扶貧工作隊卓有成效的紮實扶貧工作。】
6月12日,石阡縣坪山鄉大坪村,大雨把邊坡衝垮,一堆泥沙阻斷了進村的路。
「大家拿工具,我們一起上,把路搶通!」突然,一個鏗鏘有力的聲音打破寧靜。
「田書記說得對,我們不能什麼都等政府來解決。」正在村委會裡準備開會的群眾,迅速動起來。你拿鋤頭,他拿鏟子,現場熱火朝天,幹得最起勁的就是村民口中的田書記。
「他叫田朝暉,是新華社來的筆桿子,掛任縣委副書記。」田朝暉經常來村裡,村民對他都很熟悉。
2016年,新華社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統一安排,選派幹部組成扶貧工作隊進駐石阡開展結對幫扶。去年4月,田朝暉擔任駐石阡扶貧工作隊隊長,帶領同事歐甸丘、賓紹政長駐溫泉之鄉。
大坪村是新華社的幫扶村,賓紹政任該村第一書記,「三兄弟」常在村裡聚首,商量幫扶計劃。
佛頂山下的大坪村,雖有一個「坪」字,卻找不到一塊平地,耕地零零碎碎。全村870多人,只有700多畝耕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約佔40%。
經多次走訪調研,在新華社相關領導的指導下,田朝暉和扶貧隊提出了幫扶目標:一是把村級陣地建好,二是把產業抓起來。
去年,工作隊爭取新華社幫扶資金40萬元,經過6次反覆協調選址,建起了新的村委會大樓。今年又爭取到20萬元啟動資金,引來企業利用該村良好的水資源發展水產養殖。
賓紹政說,企業提供技術設備並負責收購,每年能出欄近30萬斤魚,可為村集體帶來30萬元的純利潤。此外還幫助村民新植300多畝茶園,套種辣椒等短期經濟作物。
一件件惠民事實,一篇篇生動的「文章」,深刻體現了新華社駐石阡扶貧「三兄弟」在脫貧攻堅中的擔當、作為。
去年,新華社啟動「1對1」幫扶計劃,田朝暉「三兄弟」一戶一戶地走,一家一家地看,認真核實名單上的幫扶對象。他笑著說:「幾十個對象全部走完,方式雖然笨,但最有效。」
今年,工作隊爭取到1000萬元醫療健康扶貧兜底保障「防火牆」專項基金。田朝暉多次深入相關單位及貧困患者家中開展調研,實施方案就修訂了10多次,他說:「一定要把資金用到該用的地方。」
「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敬業和赤誠,看到了犧牲和奉獻。」石阡縣委副書記周迪告訴記者,去年8月的一個晚上,田朝暉從本庄鎮回縣城,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說他父母遭遇車禍但他還是沒能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其父由於傷勢過重花掉醫藥費上百萬元,至今未甦醒。
但田朝暉沒有因此而放鬆脫貧攻堅事業,他把情感上的折磨、經濟上的壓力深藏心裡,雙腳依舊行走在石阡的土地上,用真情書寫精彩的幫扶文章。隊員歐甸丘、賓紹政也把一腔真情傾注在石阡,賓紹政吃住都在貧困戶家裡,春節至今沒回家;歐甸丘每天奔走村寨、農家,每一項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筆桿子』寫出了實文章!」銅仁市委常委、石阡縣委書記皮貴懷用「四個1000萬元」總結工作隊的戰績:直接或間接捐贈、幫扶的教育資金超過1000萬元,爭取來的醫療幫扶救助資金超過1000萬元,新華社工會系統採購石阡農特產品總額有望超過1000萬元,新華社各終端平臺拿出超1000萬元的產品推介石阡。
(記者楊聰)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