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因緣的背後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

2021-02-19 準提會


戊戌年正月初一

明海大和尚 

普茶開示

我們堅持初發心特別是堅持發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裡有許多故事講到堅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個故事講釋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要修菩薩行就要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是佈施。佈施分外佈施、內佈施,最初菩薩修外佈施,當他的修行到達一定境界的時候就要修內佈施。內佈施首先指身體,包括頭目,髓腦,眼珠等。當眾生有需要來向你乞討你的眼珠子時,剛剛發菩提心、修行還未到一定境界的人不要去佈施,但修行到一定高度的菩薩沒有問題。

舍利弗發了菩提心後,修行到了比較高的境界。有一天他就碰到一個人,說自己生了重病,醫生說只有修行人的眼珠子做藥方才可以治好,所以他向舍利弗乞討他的眼睛。舍利弗對色身不像我們那麼執著,就順手把自己的眼珠子摳出來了。

這個人得到那個眼珠子後,說:「哎呀對不起,我搞忘了,醫生說必須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沒用。」舍利弗聽後毫不猶疑又把左邊的眼珠子摳出來給對方。這個人把左邊的眼珠子拿到鼻子跟前聞了一下說:「哎呀,真臭!」然後扔到地上了。舍利弗並不吝嗇他的兩個眼珠子,但是這個人這樣說真臭並且扔到地上時,舍利弗的心就動了。他就覺得,眾生真難度啊,行菩薩道真難!就在這個動念之後,他就退轉了菩提心。

當然,《妙法蓮華經》裡釋迦牟尼佛有授記,所有在會羅漢弟子們最終都能成佛,其中舍利弗是第一個被授記的阿羅漢。我們聽到的這個故事,既是舍利弗過去生修行的真實經歷,也是啟發我們要堅持菩提心不退的教材。

堅持發心是修行的第一個要點,但僅有這一個要點是不夠的,還必須要隨順因緣。隨順因緣這四個字,在漢語裡面後來被簡化成了兩個字「隨緣」。因為用得太多了,很多人錯誤地把隨緣理解成不努力完全跟著外界的環境跑。

其實真正的隨緣是隨順因緣,但內在宗旨不變。發心只是我們在主觀層面上確定的一個目標和方向。在向這個目標方向努力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和環境。面對千差萬別的情況和環境,我們應該怎麼取捨,怎麼判斷,怎麼做決定,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落實發心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僅僅只有發心不動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觀察因緣做出正確取捨判斷的智慧。如果把全部佛法的修行簡化,可以說就是這四個字:發心,隨緣。

這裡的隨緣我再說一下,是要隨順因緣。發心是貫穿始終不變的,但我們面對的外在因緣卻往往千變萬化、紛繁複雜。怎麼在變動不居、紛繁複雜的因緣裡落實我們那個不變的發心,蘊含著我們工作、生活及修行的規律。所以說全部佛法的修行可以簡化為這兩點。

隨順因緣並不是不作為,並不是被動和放棄努力。隨順因緣的背後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叫做觀察因緣。如果你不懂得觀察因緣,你怎麼能隨順因緣呢?你的面前有很多因緣,就像有時候你走進一個超市,那裡面有很多選擇,即便你衝著想要的某一樣商品走去時,可能也有很多品牌,這時你就要觀察。

那麼觀察因緣需要什麼?需要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就從禪修中來!禪修修的是什麼呢?禪修修的是止觀,止觀是術語,止是定,觀是智慧。禪修的目的是慧,但是沒有定也就沒有慧。

智慧有兩個重要的作用,第一個作用是明白,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不被它迷惑,叫斷惑;第二個作用是取捨,即瞭解事物因緣果報的規律,在具體的環境和因緣中做正確的判斷和取捨。其實這兩樣東西也是一個,就是「斷」,文殊菩薩手裡拿的寶劍就是表達「斷」的意思。智慧的這兩個作用對應兩方面的明白,第一個方面是對事物因緣普遍規律的明白,第二個方面是對事物因緣差別規律的明白。

修禪是要修定慧、修止觀,但是修定慧止觀的前提是要持戒。佛法的戒定慧三學要最終落實到止觀、落實到智慧,戒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按照戒律去生活是符合智慧升起的緣起規律的,它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安定和智慧增長。在家人如果能把居士五戒持好,會比較容易人相具足、有智慧,但真正與佛教解脫智慧最相應的生活方式是出家持守比丘戒,這個在佛教裡叫別解脫戒。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的居士五戒,也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般若智慧現前的緣起和近因。

當我們通過修學戒定慧現前了緣起智慧,我們就能夠正確地觀察因緣。也許現在我們都還沒有真正現前這種緣起智慧,這裡我指的是實相智慧,即心性本具的智慧。但我們仍然有聞思的智慧,即通過學習佛法懂得了緣起的道理,這種道理又在我們內心成為一種正確看待事物、判斷事物的方法。儘管聞思慧可能只是在觀念層面、在看事物的方式層面,但是這個智慧也很有用。智慧並不神秘啊!

不是說非要大徹大悟了,見諸法實相了,才有智慧。我們聞思修學一點佛法,懂得一點緣起的道理,懂得用這種道理看事物跟事物之間的關聯,並依照聞思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就會少犯很多錯誤,就能對因緣做出正確的觀察,知道哪一個因緣是自己要隨順的。

因此,發心以後觀察時節因緣、隨順時節因緣,可以說就是我們修行的全部了。記得過去老和尚住世時我們親近他,早些年中國的佛教經過文革後百廢待舉,柏林寺也要從一個廢墟上修復起來,因此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沒有經歷過文革,更沒有經歷過文革以前或解放以前漢傳佛教的寺院修行生活,所以那時我們就抱怨是不是事情太多了?我們很簡單地跟老和尚提要求,是不是可以不修廟,不要做這麼多事啊?我們就在這個簡單的棚子裡面修行就好。

當時老和尚經常講一句話,令我印象極深。他說如果那樣的話,就有負於時節因緣,負就是虧待的意思。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我們回想老和尚那個時候的話,確實是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時節因緣。老和尚看到了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大眾對佛法會有越來越大的需求。

如果按我們當時那個舊棚子的話,可能你們在座的有一半人都要到外面露天站著。其實這個齋堂還是小了,今天仍有一些人找不到位置坐。老和尚正是看到了這個因緣,並隨順這個因緣去擔負了應該擔負的責任和使命。這是什麼?這是一種更大的修行!而我們很多人只把修行理解為打坐誦經。

有時候我想,那時我們親近老和尚的感覺像什麼呢?比如說讓你畫一個圓走出一個圓圈來,因為我們的內心是執著的,我們的理解是狹隘的,我們想像的往往是按照一個圓走出一個圓來。但是像老和尚這樣的高僧呢,他會帶著你直線往前走。你的發心是要走出一個圓,直線往前走怎麼能走出一個圓呢?如果你走得足夠遠,把整個地球走一圈過來,你就會發現,那個直線無限的延伸,最終是一個更大的圓。而我們的心,卻常常執著於一個小範圍的圓。因此觀察和辨別因緣確實需要智慧,需要善知識的引領啊!

關於因緣緣起的規律釋迦摩尼佛有很多教導,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簡潔的表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你看這兩句話僅十個字,但「此」和「彼」之間的關聯,就是我們在修行中要學會的觀察因緣的方法。我們的一個行為發出來後,在時空的維度上或者更多的維度上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現象和因緣和它響應,這就是我們要觀察的。

所以為什麼出家人的戒律很殊勝呢?因為在出家人的戒律生活裡,更易體驗到「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在生活中這種緣起之間的關聯。在家的居士在生活中也可以普遍地去體驗和觀察事物與事物之間,一件事與另外很多件事之間的這種緣起關係。

比方說你吃素,這是你的一個行為抉擇。那麼這個行為抉擇會給你帶來什麼影響呢?從剛才說的緣起的關聯上,影響是不可思議的。比較簡單的道理是,吃素的人容易去素餐館,素餐館裡沒有喝醉酒的人,因喝醉酒而打架的人也沒有,很多素餐館裡還有很多國學、佛法的書,你也有很大的概率在素餐館碰到出家的修行人,或者其他吃素學佛的道友,而這一切都有可能改變你的生活。所以任何一個現象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行為都會給我們整個的生活帶來相應的變動,一件事出現會有很多事在不同的維度上跟它相呼應。

這一點漢傳佛教華嚴宗的祖師有講,比如「一多」,「局部」和「全體」。局部的一件事出現,整個的全體會隨之變化,我們要用這種方法裡去觀察生活裡的現象。我們看到院子裡的梅花開了,「梅花開」是一個現象,是「一」。但是這個「一」的背後是什麼呢?簡單的表述是春天來了,春天來了又意味著整個天地萬物相應的一種變化,天地萬物就是「多」。

梅花是我們眼前能看到的,它是「顯」。在這個「顯」的背後有很多隱伏著的我們所看不到的。有的人可能會說現在還是很冷啊,感覺跟冬天一樣。其實,在「梅花開」這一現象的背後,不管是自然界的還是我們身體的,有很多隱伏的方面已經隨之群動發生變化了。比如說,有的人身體上已開始感受到有一點燥、容易口渴了。如果觀察大自然也是一樣的。這是「隱」和「顯」。

很多時候居士們到寺院來,會把生活中的一些難題提出來問師父。他們也許會說,哎呀我的小孩就是不想上學、不認真、不用功,總是想逃學。他們說的是一個「一」,是一個「顯」,但是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有太多看不到的因緣和這個小孩不想上學這件事相關聯。有可能是班上有同學一直欺負他,也有可能是他跟某個老師關係處理不好,要延伸起來問題就很多。

所以我們要善於從這個「一」、從眼前的這一個現象去體會,它有很多的關聯,在時間上和過去未來關聯,在空間上和十方關聯,所以叫「十方三世」。「十方三世」這四個字講的就是因緣的這種關聯,在時間、空間尺度上互相的呼應。

當我們做出一種決定,採取一個行為,你要懂得它會在時空上發生很多關聯。很多時候,你可能只是注意到了自己當下的一個想法。有的人為了出門方便買了部車,這是一個選擇。當這個選擇發生後,會有很多情況出現。他會發現買了車以後還需要伺候車,有時候要車檢,有時要維修,違規以後要扣分,扣分有時要找人託關係消分等等這些情況都來了。所以眾生看事情,如果不懂緣起規律,可能很容易只看到一個局部,不容易學會從這個「一」看到「多」,從局部看到全體,從明顯的看到隱蔽的。

我們看自己的一個行為和選擇,可能只注意到了自己關切的興趣點,卻忽略了用這種方式實現了這個關切後,這樣一種選擇同時會帶來的一系列相應的回應。我們的內心對此需要有很好的覺察,要有預案,這樣才不會生煩惱。用這樣的方式去看時,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你的先生今天回家莫名其妙、毫無道理地衝你發火,其實這是一個現象。在這個現象的背後可能有很多的因緣與其關聯,也許是他在單位遇到了不順心的事,也有可能他的身體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其它的各種情況。

當我們用緣起的正見去觀察因緣,就能夠比較好地保持那個初發心不變。不管外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因緣,不管我們做出一個什麼樣的選擇,我們都讓這一選擇朝向初發心的目標。初發心是不變的,但是外面的因緣以及我們做出的各種選擇會變。「不變」和「變」之間的這種統一,就是漢傳佛教一個很經典的表述所說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初發心不變,但當外面的條件和因緣出現時,我們的修行、工作、生活也要隨之做調整。

佛教在時間上的傳承、在空間上的傳播,稱為應化。從佛教應化的開展來說,也體現了「不變隨緣」的精神。佛教核心的宗旨是覺悟。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它會呈現不同的面貌。在教理教義的表達方式以及宗教儀軌的表現形式上,它一定是根據所處的時空因緣而不斷調整的,而不會一成不變。這是相對整個佛教來說的「不變」與「變」。

我們漢傳佛教的歷史就是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社會環境下適應中國文化土壤,並成功地進入到中國文化血脈基因裡的一個經典案例。這個經典案例被稱為佛教的中國化。它並沒有令佛教改變或喪失其最核心的宗旨和價值,而是在社會教化的層面與中國社會環境相適應。在二千多年的佛教史上,這個適應的過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正是因為佛教能成功地中國化,它才能化中國,教化中國這塊土地上的眾生。二千多年來,從修行得道的高僧大德到普通的信眾乃至非佛教徒的社會大眾,都得到了佛法的利益。而得到這種廣大利益的前提是佛教適應中國社會,這正是佛教隨順因緣的一個體現。

由於我們在漢傳佛教裡面浸潤太久,對佛教適應中國環境的一些表現,有時候會失去敏感。比如說寺院的建築,如果有機會到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去看看,他們的寺院建築跟我們不太一樣。漢地寺院建築其實是與中國傳統皇家園林建築一個風格的。傳統的佛寺佈局裡,大雄寶殿佛像所處的那個位置其實是中國古代皇帝上朝所處的位置,以示對佛教請進來後的尊重。

但是走進殿裡面後,人活動的空間往往很小。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大眾很多人希望到寺院裡來參加活動、聽經聞法。為了讓更多信眾能在裡面活動,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考慮做些調整。現在在臺灣有很多佛殿供佛像就做了一些調整和藝術化的處理,以便有更大的空間給人活動。這種調整完全是符合佛法的精神的。

當然,漢傳佛教很多傳統是非常好的傳統,我們要堅持。過去有居士問我說寺院裡過年嗎?我們昨天有辭歲,今天有拜年,然後我們還寫春聯、掛燈籠,你可以稱之為過年;但是另一方面,我們的過年又不離佛法、不離修行,辭歲、過年要念經,對聯寫的也都是佛法的話,並且要上普供,這就是佛教適應漢地文化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所有漢地傳統的一些節日我們寺院都過,但同時過節又都是以佛法為主導,都是往道上會,修行佛法、體會佛法。印度佛教沒有過年,到中國來變了,但不變的是什麼?不變的是佛法的修行。你看,這就是一個「變」與「不變」。

不變和變的這種結合,在漢傳佛教的僧團生活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中國元素,就是我們出家人師徒的傳承。印度佛教也重視傳承,但是漢傳佛教的師徒傳承裡有中國本土文化儒家的宗法血緣。比如我們的字號,「深演妙明耀乾坤」,我是「明」,那麼我的弟子就是「耀」,可能你是一個別的名字。這種傳承的一大好處是能令佛法延續,但是它也可能會滋生一個弊端,可能會產生世俗的執著,比如說這是「我」的徒弟,不是「你」的徒弟。

佛教在教化中所體現的隨順因緣,處處我們都能體會到。比如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面話不投機後來到長江邊上。據說有一個人在那裡擺渡,這個划船的有眼不識泰山,不願把他划過去,達摩祖師就在岸邊扯了一根蘆葦往江上一放,立在葦上過江,這叫「一葦渡江」。

後來很多畫家就畫這個一葦渡江,你們相信嗎?其實我相信在達摩祖師的境界裡,沒有蘆葦沒有船他也能渡江,要有神足通踩著水也能過去,踩著蘆葦可以說有點多此一舉。但是一個出家人踩著蘆葦從波濤洶湧的長江過去,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很有美感的敘述方式。這個「一葦」其實是來自於《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航之」,意思是誰說黃河寬呢?蘆葦做的筏就能渡過它。所以描述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很有中國人詩情畫意的美感。

後來達摩祖師到了河南嵩山又面壁九年。其實面壁後來可以理解為閉關坐禪,不一定是對著牆,他有可能九年間一直在那裡打坐而已。但是我們就把它做了一個很有美感的表達,說他面對一個牆壁,然後把它畫成一幅畫,這個畫面是非常有震撼力的。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它的表達把禪的智慧與信仰,把詩意以及藝術的審美都融為一體,這又來自於儒家的雅。

這個就是我講的佛教中國化。為什麼我們老和尚提倡「生活禪」呢?生活禪還是禪,它的宗旨、核心與佛法和禪宗仍是一味的。它的出發點和意義在於,在新時代作一種強調和提醒,要把禪修落實於生活,同時也對治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大眾對佛法和禪修的誤解。

現在佛教的中國化可能是要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這並不是要把佛教改造成一個別的什麼,並不是要我們丟掉或減少佛教的核心宗旨,而是在堅持這個不變的宗旨與初發心的前提下,在今天的時代因緣下做出努力。今天初一,我跟大家分享這麼一個想法,就是隨順因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在此衷心的祝願諸位既要不忘初心,同時又要善於觀察因緣、隨順因緣,令我們在新的一年中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都能夠福慧增長、所作成辦,阿彌陀佛!

交流諮詢微信:bodhi316

南師錄音:喜馬拉雅搜索"善圓法"

投稿&資料索取:464003861@qq.com 

臺回復0查詢準提法資料及法共修信息


    

 關注我們                   準提商城

相關焦點

  • 【慈悲志業佛典故事】金貓因緣
    金貓因緣過去有一位惡生王,某日遊賞王宮林苑時,在園中的廳堂看到一隻金貓從東北角跑出來,隨即鑽入西南牆角。
  •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你傲慢
    甚至是去看經、去閱藏,他為了在裡面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來美化自己的那種見地,以為這樣自己很高超。這個問題很大,這個叫做邪見魔。用一個比喻來講,這種邪見魔好像癌細胞一樣,你去修行、你去讀經,等於是給這個癌細胞的營養。你的邪見,方向錯了之後,愈修就愈錯,最後就沒辦法,法身慧命都受到損害。所以四無量心裡面,慈悲喜捨這個「捨」字,最重要是捨見,把錯誤的知見捨下。
  • 十二因緣
    如果我們想要超脫六道輪迴,這十二個因緣就像十二個連環,只要你能破掉一個,它整個就會瓦解了。還有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像佛菩薩一切隨緣,決定不要分別執著,自然就能把十二因緣解開了。在社會的大染缸中,五花十色各種引誘無時無刻環繞在身邊,面對這些誘惑,『是否尚能保持一絲正心』,不為所誘,實是心靈上重要的一件大事。人們常因貪心不足,造下了深重罪愆,猶陶醉其中,從無驚覺,『宜明白世事能掩人耳目一時』,『卻難掩人耳目一世』,就算能騙得了『人眼』,也騙不了『天眼』,是對?是過?良心自知啊!
  • 話題│楊蕙如的背後 很恐怖!
    卡神跌落凡間,成為過街老鼠,如此下場或許令人唏噓,但楊蕙如的背後,才更令人膽顫心驚! 楊蕙如的背後,很恐怖!等於號召了一群昧著良心、不需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年輕孩子,在鍵盤後充當打手輕鬆賺錢,就跟詐騙集團找尋車手一樣,車手只在乎被抓的風險,而不在乎騙了誰、害死誰。
  • 醫學背後的黑幕
  • 真如上師開示:《四家合註》請法因緣
    《四家合註》請法因緣善知識是大寶庫藏,而有幸值遇,人生會突然富足,猶如貧人得至寶,心也彷彿從黑暗走向光明一樣,充滿希望。每個人都有此生一定要完成的事,而尋找善知識並追隨學法,那正是我最大的理想。我被一種痛苦擊中,那即是生死問題,為什麼一定要有生老病死?這問題猶如火般的追擊著我。渴望善知識為我解釋生死的心也變成長長的痛,不知他在哪兒,去何處尋覓。
  • 因緣與文句的分別
    在〈波羅提木叉分別〉(prātimokṣa-vibhaṅga)的組織中,無論那一條戒,都是先舉制立學處的因緣,次分別學處的文句,然後分別所犯的輕重。凡是有所制立,一定因當時的某種事實,或是遮止罪惡,或是為了避免社會的譏嫌,而有遮止的必要。所以學處與制立學處的因緣,在學處的傳誦解說中,就結合而有不可分的關係。制立學處的因緣,古來傳有五事:「一、犯緣起處(地點);二、能犯過人;三、所犯之罪;四、所犯境事;五、所因煩惱」。除「所因煩惱」,屬於內心的因緣而外,其餘四事,就是人、地、事的因緣。每一學處的制立,不一定是一次制定的。
  • 李克勤與他背後的女人:「92年港姐冠軍」盧淑儀
    臺下聽得陶醉的除了多年來的忠實歌迷,當然還有「零瑕疵歌王」背後的女人─「1992年香港小姐冠軍」盧淑儀。自1992年相識以來,李克勤25年來只愛盧淑儀一人,至今結婚11年依然超恩愛!盧淑儀在1992年當選香港小姐冠軍後,不久便與李克勤相戀,1993年卸任後,就決定退出了娛樂圈,做過支持男友事業的「背後的女人」。當時1995年,李克勤的歌唱事業陷入低潮,加上與唱片公司的合約糾紛,女友依然對他不離不棄,更公開在臺上向李克勤表示愛意及支持。
  • 山野漫遊| 還有比「打卡」更重要的事
    由北面入口起步,走數分鐘梯級便到回歸紀念亭,在此小憩即可繼續往右方前進,在分岔路停步。青衣自然徑設計完善,沿途有大樹遮陰,難度不高,最宜邊走邊聊。熱愛郊野的Natalie,數年前出版了一本關於低碳行山的書籍,今年與大學老友Daisy合作,整理出三十六條行山路線,為自己、閨密、情人及家人規劃香港山野之旅,青衣自然徑正是「與閨密出走」的其中一章。那麼女生行山到底有甚麼煩惱呢?
  • 還有3天農曆年,深港邊界封關一週年
    沒想到,9月27日,距離10月7日還有一周,香港直接來了個更狠的:強制檢疫令的有效期延長至12月31日。絕對的失望,此時大家的期盼就是過年可以和家人一起過。還有位陳生,妻兒都在國內,自己在香港收入不高,擔心隔離後回港飯碗不保,只能選擇孤獨留港過年。一個個平凡的小人物似乎被忽略了。也對網際網路上某些專門挑起兩地對立的大v感到十分無奈。
  • 當刺青遇到電影:9部電影中,深藏於刺青背後的故事
    臺灣影片「刺青」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臺詞:「刺青究竟是一種衣服,還是一種裸露」。
  •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3》 激情場景背後的6個小秘密, Jamie Dornan有私人「道具」?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3》同時亦是系列的最終章上映在即,究竟那一幕幕火辣的場面背後,又有甚麼拍攝秘密呢?最終回又有機會重現哪些小說中的場面?
  • "盧芹齋現象「及其背後的民國大佬
    至此,他的銷售重心也向新的世界帝國發展。 從1914至1915年開始在紐約開設盧吳公司——當時美國最大的中國古董店,直到1950年盧芹齋在紐約舉辦公司告別拍賣會,這三十五年間,其經手的國寶級重要文物不計其數。